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段,能促進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本文從提問要富有啟發(fā)性、連續(xù)性、整體性以及開放性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并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教師應該如何進行課堂提問提出一些想法。
關鍵詞:課堂提問;教師;學生
古語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問?!痹谡n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中心環(huán)節(jié),精彩、有效的提問能夠引發(fā)學生思考,只有調動學生思考的提問,才能推動學生的學習。但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常常向學生們灌輸各種知識,要求學生們牢記各種信息,即使有的教師會在課堂上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大多數只是為了讓學生回答所謂的唯一的正確答案。久而久之,學生們在回答問題時就會懼怕,害怕自己的答案與教科書給的不同,不敢自己思考并回答問題。那么教師應該怎樣提問才能把語文知識與學生的經驗結合起來呢?
一、 提問要富有啟發(fā)性,調動學生積極思考
在語文教學中,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不應該是隨意而問,而是應該經過反復地推敲和琢磨,因為構思巧妙的問題能夠使學生積極思考,能夠啟發(fā)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訓練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所以在教學《人類的“老師”》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以下的問題:(1)人類的“老師”有哪些?為什么稱它們是人類的“老師”?這些“老師”教會了人類什么?(2)作者運用了哪些論據來論證中心論點?這些論據有什么共同點?(3)除了課文中提到的“老師”,還有哪些“老師”?請舉例說明。這些問題從簡到難,前面問題的答案對于后面問題的答案極具啟發(fā)性,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爭相發(fā)言,不僅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二、 提問要富有連續(xù)性,突破課文重點、難點
在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存在簡單的部分,也存在重點、難點。在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的突破常常是核心所在,往往不是簡單的一兩個問題就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各種問題,層層深入,啟發(fā)、引導學生理解。這就對教師提出了高要求,需要在上課前把握課文的全部內容,對課文的重難點進行梳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逐層突破。如在教學《“番茄太陽”》一課時,理解課文中三次出現(xiàn)的“番茄太陽”各是什么意思這一問題,既是一個教學重點,同樣也是一個教學難點。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連續(xù)的幾個問題:(1)這三次“番茄太陽”分別是在描寫什么人或物時出現(xiàn)?(2)分別是在描寫人或物的哪一方面時使用了“番茄太陽”?(3)你對這幾個“番茄太陽”有哪些認識?結合自身實際談一談。經過思考,學生們不僅正確回答了問題,解決了課文的重難點,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地理解,也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 提問要富有整體性,兼顧學生個體特征
一堂優(yōu)秀的語文課,必須要讓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都參與其中,因此課堂提問應該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部分學生??紤]到以上情況,教師可以利用青少年爭強好勝的特點進行提問,因勢利導。在《田園詩情》一文的學習時,可以設計如下問題:《田園詩情》這篇課文描繪了荷蘭的哪些美景?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嗎?看看誰能找得準確、概括得又好。通過競爭性的提問,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對課文內容有了自己的理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在提出問題之后注意進行適當的停頓也是課堂提問的一個技巧。提問雖然要有整體性,但上課時間畢竟有限,一般情況下只能由少數學生發(fā)言回答,如果在提問之后立即點名,讓學生作答,那么學生的思考就不帶有普遍性。這樣只有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了認真思考,而不是全體學生。當然,提問在富有整體性的同時,也要具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兼顧學生的個性。教師設計的問題難易程度應該是多層次的,是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的,每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較簡單的問題讓后進生來回答,稍難的問題讓中等生來解決,較難的問題讓優(yōu)等生來大顯身手?;谝陨弦?,在解決《生命的壯歌》第二篇課文《“生命橋”》的重難點:理解“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為橋墩的生命橋”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時,我提出了下列問題:(1)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2)在這句話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3)為什么要把劃出的弧線比作“生命橋”?不同層次的問題讓不同的學生回答,層層深入,相互配合突破重難點。在調動各層次學生思考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 提問要富有開放性,提供學生思考空間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提出一些條件、解法、答案不唯一的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有利于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課堂和交流互動的機會,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促使學生從模仿走向創(chuàng)新。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發(fā)散點提出各種開放性的問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聽一位教師執(zhí)教《春聯(lián)》這一課,在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在課外還搜集了哪些春聯(lián)?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是畫、寫等形式,為大家介紹一下你搜集的春聯(lián)?!边@樣的提問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愿意寫、愿意畫、愿意交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讓他們能夠相互學習,分享成功的喜悅,共同進步。
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提問時,教師的行為舉止同樣會對學生產生很大影響,站在學生中間或旁邊提問,讓學生把教師當成他們學習的伙伴,而不是站在他們的對面,讓他們有對立的感覺。同時需要注意提問的語氣、表情等,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及時進行糾正和補充,但也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要以激勵為主,進行適時適度地評價。正如“鼓勵對人類而言,猶如陽光一樣,沒有陽光就難以生存”教師應該在提問時給每位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讓每位學生能夠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盡說。
總體來說,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段,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的雙向交流。課堂提問富有藝術性十分重要,如果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科學地設計,藝術地提問,就能夠及時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注意,創(chuàng)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優(yōu)化課堂,顯示教師的教學智慧與魅力。
參考文獻:
[1]丹東尼奧.課堂提問的藝術——發(fā)展教師的有效提問技能[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王和歡,江蘇省昆山市,昆山開發(fā)區(qū)晨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