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往歷史教學中,教師更為注重講解,學生不能充分思考,甚至產(chǎn)生厭學情緒,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此,中學歷史教師必須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會學習,主動學,這樣才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素質(zhì)水平,使歷史課堂活躍起來,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歷史課;新課改;中學歷史教學;淺見
一、 轉(zhuǎn)變歷史教師教學理念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歷史教師為了學生考出好成績,在課堂上只是一味灌輸知識,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機械的聽課狀態(tài),失去了主動與獨立思考,教學效率較低。為了提升教學效果,中學歷史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將教學重心轉(zhuǎn)移至學生,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自身成為教學中的指導者與引導者。同時,歷史教師還應營造平等開放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形成質(zhì)疑與求異思維,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答案,老師錯了允許學生提出意見,使學生與教師同處于一個水平,真正做到師生之間相處融洽,互相學習,互相啟發(fā)。
二、 堅持結合歷史教育與社會實際
歷史教師除了應具備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外,還應研究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斷更新自身知識,并由課外收集與歷史緊密相關的時事新聞。比如黨與政府每年對重大歷史事件舉行的紀念活動、廣播、新聞報道等,都可以在課堂上聯(lián)系起來。在學習明清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一章節(jié)時,在講到“一條鞭法”與“攤丁入畝”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問當前黨與政府的惠農(nóng)政策是什么,大家會說到“取消農(nóng)業(yè)稅,農(nóng)村中小學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等,這樣學生便會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現(xiàn)在的實際社會情況有效結合起來,真正體會到學習歷史的價值。同時,在歷史課堂上,教師還應及時將歷史教育與現(xiàn)實教育結合在一起,適時進行愛國或者思想品德教育,這樣學生才可以深切體會到歷史的作用,并提高自身以史為鑒的能力。
三、 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在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此,中學歷史教師可以進行情境教學,比如要求學生分別扮演歷史人物進行對話,根據(jù)歷史事件編寫話劇,展示學生自編的歷史小報,并組織小組進行知識競賽活動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編寫有吸引力的故事,使學生產(chǎn)生想要繼續(xù)聽的欲望,從而對歷史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這樣學生便會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自主發(fā)表其對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看法與觀點,并提出自身的疑問。
四、 重視對學生進行積極評價
在歷史課堂上,教師應選擇性使用語言,學生的學習能力各不相同,為了激發(fā)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語言激勵,強化其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一是進行期望激勵,對學生進行愉快教育,關心每一位學生,且與學生談話時多使用“我相信你、我希望你”等詞語,使學生受到鼓舞。二是進行表揚激勵,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應少批評、多表揚,尤其對于學習困難且自卑的學生,教師應鼓勵其樹立信心,激發(fā)其奮發(fā)向上的學習動力。三是進行反饋激勵,教師應及時掌握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在教學期間堅持要求班干部利用書面形式反饋教學情況,征求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學習意見,以便及時了解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地改進。四是成功激勵,教師應為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學習情境,使每位學生都具備表現(xiàn)的機會,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
五、 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歷史教師應根據(jù)課堂教授的內(nèi)容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確保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的過程。一是教師可以采用競賽激發(fā)的方法,利用競猜的形式吸引學生參與,比如可以設置搶答環(huán)節(jié),“這個人是誰?他是一位軍人,做過法蘭西的皇帝,最著名的名言便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樣學生便很容易會想到是拿破侖。二是采用表演模擬的方法,比如在講授戊戌變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劇本,由學生表演譚嗣同堅決辭行、就義前豪言壯語的過程,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會維新人士為變法做出的犧牲,激發(fā)其愛國主義情感。在學習期間,學生還應注重分享與合作,在扮演角色時采用分工合作的方法,強化學生的合作精神,為其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三是進行音樂渲染,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比如在學習新中國成立時,可以為學生播放《義勇軍進行曲》,激發(fā)學生的情緒,提升教學效果。四是要求學生體驗教師的角色,使學生在學習后代替教師講課,這樣不但可以鞏固自身所學知識,還可以提升對歷史課堂的學習興趣。五是進行趣味記憶,教學中學生應充分發(fā)揮自身想象力,尋求多種記憶方法,趣味性的理解并記憶歷史知識。比如在學習隋朝大運河時,可以概括為“三四五六”,即“三點四段五水系六零五年開鑿”。這種創(chuàng)新的記憶方法可以激活每位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其樂于學習,激發(fā)自身的內(nèi)驅(qū)力,使其主動獨立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
六、 結束語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歷史教師應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更新教學觀念,不斷提升自身的教研與教學水平,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樣才可以形成學生愿意學、會學的歷史課堂局面。
參考文獻:
[1]完代吉.新課改下中學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思考[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5(08).
[2]周梅芳.新課改下中學歷史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案[J].考試周刊,2014(A5).
[3]李建翠.淺談新課改下中學歷史教學的出路[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1).
作者簡介:
梅金萍,安徽省宣城市,安徽省宣城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