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果說教育是藝術,是智慧,那么從事教育的人就是智者。教師承擔著對具有靈性的生命傳承人類文明的重任。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在與性格迥異的學生的接觸中,教師都善于從處理平凡的小事中發(fā)現(xiàn)智慧,在日常的生活中造就智慧。作為班主任教育孩子需要細心、愛心、恒心、耐心……尤其對后進生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應作細致的調(diào)查研究,從而探討出適合解決問題的新對策,在教育實踐中得到家長真誠的配合與支持,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才能在正確引導下不斷成長。
關鍵詞:理解學生;關愛;正確引導;教育;轉(zhuǎn)變
一、 德育故事
又是一學期的開始,我接手五年級二班,很快就認識了這個男孩子,他叫李炎楨。他是新轉(zhuǎn)來的學生,說起他只能用“古怪”和深不可測來形容。他從入學開始,上學總是遲到,上課的時候,總是在做一些小動作。老師提問其他同學問題時,他總是趁機跟其他同學滔滔不絕講個不停。即使有時坐得很端正,看似在聽講,可一到老師布置課堂練習時,每次都是很自然地把頭轉(zhuǎn)向別的同學那里,抄別人的答案。
如果被老師看緊了,沒辦法抄,便會急得抓耳撓腮,好長時間也完成不了一個簡單的練習。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不管作業(yè)量有多少,也不管作業(yè)的內(nèi)容是什么,他一概不寫。這件事還沒來得及跟他好好聊聊,出乎我意料的另一件事又發(fā)生了?!袄蠋?,李炎楨打架了!”那是剛開學的第二周星期三放學時,出校門口六年級的吳輝龍同學因看了李炎楨一眼,李炎楨問:“看什么看?”吳輝龍說:“我就是要看,你又能怎么樣?”就因為這樣一句話,李炎楨就馬上找到七中的幾個老鄉(xiāng)約好在學校附近(吳輝龍回家的路上)攔住打他。
若不是事態(tài)比較嚴重,六年級的男孩子一般能處理好這類事情,而不會著急返回學校來找老師。待我匆忙趕到他們打架的地方時,他們都已經(jīng)倉皇而逃。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離不開家長的支持配合。而李炎楨的家長也對他百般包庇,在經(jīng)過交談后,總算解決了打架事件。但誰料到,周四的中午,李炎楨趁媽媽去買菜時,就去找五小的同學,叫他們下午放學后在吳輝龍回家的路上打他,而李炎楨自己卻不參與,準時回家。若不是遇到本校的老師下班去買菜看到后把他們拉開,吳輝龍的傷勢誰都不敢想象。
二、 反思與對策
李炎楨自身的成長歷程和他周圍的環(huán)境是形成他愛說謊和有攻擊性行為的直接原因。他從小就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與學習習慣,自然就成了老師眼中的“雙差生”,相信以前老師向他父母投訴了不少,父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也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為了逃避批評、指責或懲罰,他就用說謊來掩蓋事實的真相,孩子從說謊的過程中嘗到了“甜頭”,致使他說謊一發(fā)不可收拾。他的行為與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怎樣幫助李炎楨矯正這種暴躁的性格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用愛滋潤學生的心田
對他理解、關心、寬容,給他真誠的愛,號召全班同學關心、幫助他,讓他感受到這種愛的溫暖,從而獲取他的信任。打開心窗真誠地溝通,告訴他要克服缺點,要學會尊重別人。告訴他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并且學會原諒別人。做人應該有一點“度量”,發(fā)生矛盾的時候,冷靜下來想一想自己有什么錯,常對自己說說:“他又不是故意的,這沒什么?!睂W會克制沖動。暴躁性格的矯治,需要很強的自制力。在感到自己控制不住激動的情緒時,要不斷地勸誡自己,當火氣過后,恢復了理智就不會再去打人了。
(二) 轉(zhuǎn)變家長觀念,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
跟家長探討教育小孩的方法,明白言傳身教作用。平時要多一點關心、愛護,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會不會給小孩帶來影響。面對小孩犯錯要有耐心,配合老師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給他真誠的關愛,并讓他內(nèi)心感受到這種愛,一個心存感激的孩子是可以克服毛病、戰(zhàn)勝困難的。
(三) 積極引導,激發(fā)自愛
給學生以充分的尊重,堅持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并用優(yōu)秀的榜樣引導他,并明確地告訴他,撒謊是不誠實的表現(xiàn),斗毆更是與人無益,與己有害。善于挖掘孩子的閃光點,若有誠實的表現(xiàn)及進步,一定給予肯定與表揚,同時鼓勵并提出努力方向。
經(jīng)過一個學年的疏導及幫助,李炎楨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敖揭赘模拘噪y移”,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要徹底改變還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努力。現(xiàn)在,李炎楨對老師尊重,能堅持上好各門課程,各科作業(yè)也能按時完成,成績逐步提高。沖動事件逐漸減少,任性、固執(zhí)得以緩解,逆反心理也減弱了,但他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容易放棄,抗挫折的能力也比較弱?;蛟S他以后還會有反復,還會犯老毛病,但我堅信,只要老師多給他關愛,多一份耐心的等待,那么他終會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努力把不良習慣克服掉?!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讓我們帶著教育的“心”與學生一起成長吧!
參考文獻:
[1]李少平.愛與責任[J].廣東教育,2017年2月.
[2]甘連珍.2016年的教育故事交響曲[J].廣東教育,2017年2月.
[3]周莉.鼓勵,是照亮學生心田的陽光[J].未來教育家,2014:7-8.
作者簡介:
張彩霞,廣東省惠州市,惠州市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