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振宏
【摘要】探究學習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可以依托文本挖掘探究點,如文中的疑惑點、空白點、沖突點、矛盾點等,同時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的空間,優(yōu)化探究活動設計,充分激發(fā)學生探究思維,把學生引向閱讀的深處,最終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自主探究;探究點;學習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呢?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特點,筆者認為,應依托文本挖掘探究點,同時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的空間,優(yōu)化探究活動設計,以此充分激發(fā)學生探究思維,把學生引向閱讀的深處,這樣才能達到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升的目的。
一、引導探究疑惑點
我國明代學者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質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1]閱讀教學應致力于問題情境的構建,有疑問才有收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文本,引導學生在句意的表達、文章的結構、標點的使用等處挖掘疑惑點,通過激發(fā)學生對這些疑惑之處的探究,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天鵝的故事》一文中有這樣一個比喻句:“突然,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边@里把“老天鵝”比作“石頭”恰當嗎?一些學生在閱讀課文的時候有這樣的疑問。抓住這個疑問,我首先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品讀課文,指導他們探究文字背后蘊涵的意思。然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在交流中激活思維。在各抒己見的過程中,學生找到了答案,真正理解了“老天鵝勇敢無畏、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質,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得到了有效化解。以下是《天鵝的故事》一課中指導探究學習的片斷。
師:剛才有一些同學認為課文中把“老天鵝”比作“石頭”不夠恰當。那么,作者為什么這樣比喻呢?結合上下文,同學們仔細讀一讀,揣摩有關詞句認真思考一下。
(生再讀課文,思考)
生1:我認為這樣的比喻是恰當的。表面上看起來活生生的老天鵝和無生命的石頭沒有可比之處,但是我看出了老天鵝已經下定了必死的決心,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奮力砸冰的它就像個沒有生命的石頭。
生2:我的理解是,老天鵝只有像石頭那樣又快又重地砸下來,才有可能把冰面破開。老天鵝實際上是把自己的身體當成了像石頭一樣的破冰工具。
生3:從這句話里我體會出了老天鵝的內心活動。老天鵝可能會想,它必須像塊石頭,才能砸開冰面。所以它不顧自己的血肉之軀,甘愿獻身?!笆^”一詞也體現了老天鵝的堅強決心。
生4:我體會到,老天鵝和石頭主要不是在外形上有相似之處。把老天鵝比作石頭,最主要的是體現老天鵝的崇高精神。
……
師:大家的理解都很深刻,相信一些同學也消除了“為什么把老天鵝比作石頭”這一疑問。
二、引導探究空白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碧骄啃詫W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文本中的空白之處恰恰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自主感悟的空間。巧妙利用這些空白之處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學生的學習潛能也能逐漸得到提升。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文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寫道:“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新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边@段話中,“就這樣”一詞濃縮了司馬遷在獄中如何發(fā)憤寫作的情節(jié)。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有心人,不能放過這樣一個探究學習點。抓住這個空白,課上我下發(fā)了一些有關司馬遷在獄中生活的材料,要求學生仔細閱讀,合理構想司馬遷在惡劣的環(huán)境里忍辱負重寫作的情景,然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學生發(fā)言非?;钴S。有的說,通過學習,我仿佛看到了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司馬遷奮筆疾書的情景;有的說,那一筆筆工整的隸字,仿佛是司馬遷用鮮血寫成的;有的說,在這受盡折磨的漫長的13年,司馬遷卻能忍辱負重寫下鴻篇巨制,是多么不簡單……這樣的探究使學生興趣盎然,激發(fā)了課堂活力,對人物形象的感知也更加深刻。
三、引導探究沖突點
為塑造人物形象,體現人物鮮明性格特點,一些文本會通過安排情感沖突之處來給讀者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和優(yōu)秀品質。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文本中潛在內容的沖突,可以讓學生真正進入文本,激發(fā)其智慧生成的火花,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獲得思想啟迪,突現情感升華。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彭德懷與大黑騾子》一文主要通過長征途中彭總忍痛殺掉跟隨自己多年的坐騎——大黑騾子,表現彭總愛兵如子的崇高品質。對于為革命立過功的大黑騾子,文中描寫了戰(zhàn)士們不忍心殺與彭德懷下決心殺這兩種迥然不同的態(tài)度。為什么會有這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抓住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討論,學生就會越來越清晰地認識一個距離他們年代久遠的歷史人物,一個崇高的人物形象會很深地刻在學生的心中。同時,學生對文中體現的將軍愛士兵、士兵愛將軍這樣美好的情感也有了深刻的感受。以下是《彭德懷與大黑騾子》一課指導探究學習片斷。
師:面對困難重重的長征,文中描寫了彭總和戰(zhàn)士們對待大黑騾子兩種迥然不同的態(tài)度,是哪兩種?
生1:彭總決定殺大黑騾子,而戰(zhàn)士們不忍心殺。
師:這兩種態(tài)度各出于什么原因呢?
(學生讀書思考)
生2:彭總是為了讓戰(zhàn)士們不餓著,能有力氣走出草地,不白白犧牲在草地上。
生3:在彭總的心中,他從來沒有想過考慮自己,他把戰(zhàn)士們的生命看得十分重要。
生4:戰(zhàn)士們是彭總的兄弟,彭總無論如何也不會為了自己而讓戰(zhàn)士們受苦。
生5:戰(zhàn)士們不肯殺大黑騾子,是因為它為革命立過戰(zhàn)功,戰(zhàn)士們和它有了感情。
生6:戰(zhàn)士們不肯殺大黑騾子,是因為他們知道大黑騾子是彭總的坐騎,沒有了大黑騾子彭總會更辛苦。
……
師:同學們已經悟出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誰來用一兩句話概括地說說?(略)
四、引導探究矛盾點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教師奉獻真理,一個好教師則教人發(fā)現真理?!敝笇W生在學習中有效探究正是體現了這一句話蘊涵的意思。小學語文教材中經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卻是精彩之筆的描寫,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這些矛盾之處并激活學生思維。學生通過經歷深刻的思路歷程,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情感或主旨。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 《示兒》一詩中,第一句詩是“死去元知萬事空”,最后一句詩是“家祭無忘告乃翁”,前后對照理解,詩人明明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沒有了,為什么還要兒子在他死后通過家祭的形式告訴他國家統(tǒng)一的事情?抓住這一作者匠心運造、巧妙設計的矛盾之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生的心智得到了激活,情愫得到了放飛。以下是《示兒》一課指導探究學習片斷設計。
1.仔細讀讀一、四兩句詩,試著連起來說說兩句詩的意思(教師相機指導學生理解相關字詞的意思)。
2.從這兩句詩所表達的意思里你有沒有感悟到矛盾之處?是什么矛盾?
3.你是怎么理解“萬事空”和“告乃翁”這兩個意思里的矛盾情感的(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4.用一兩句話贊揚陸游的愛國之情。
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有明確的探究目標指向,課堂活起來了,學生活起來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促使學生在不斷思辨的過程中,從語言文字的淺層逐漸走向文字背后的意蘊[2]。
著名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指出:“只有學生自己去發(fā)現、探究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笨傊?,在教學實踐中給學生求知和探究的門徑,提供探究的支點,一定會激發(fā)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會有更多發(fā)現,更多體驗,更多收獲。
【參考文獻】
[1]張楠.杏壇新論[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12.
[2]李乃強.角色扮演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6(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