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田靜
摘 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上,課前預習無疑是一把學習語文的“利器”。在小學的各門學科中,語文主要以學習語言文字作為推進的學習方式,其預習的效果比其他學科更加明顯。以小學數(shù)學為例,鑒于數(shù)學學科新知識的接受性,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可以獲得一種教學前的準備,但是小學語文的課前預習則能夠讓學生提前獲得大部分的新知識,在這樣的課前準備狀態(tài)的驅使下,學生的語文學習會朝著更深的層次發(fā)展。
關鍵詞:課前預習;小學語文;語文教學;習慣培養(yǎng)
預習,簡單點來說就是預先學習。小學語文學科的提前預習更像是一種習慣的彰顯,它具有更多的課前準備性以及學習的主動性。毫不夸張地說,一個有較好語文預習習慣的學生一定是一個喜歡閱讀的學生。而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良好的閱讀習慣都能使語文學習事半功倍。小學語文教學的提前預習不應該是偶然的心血來潮,而應該是基于一種內化型的習慣性行為。為了實現(xiàn)這種目標,就要求學生不斷進行預習強化,直至形成習慣。
一、課前預習要有明確的預習方法
對于小學語文這門學科,有很多學生其實并不知道應該怎樣預習。隨著小學語文教材編著的新穎性提升,很多孩子一拿到語文書便開始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閱讀,有了最初的印象以后當再要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就覺得已經預習過了。還有的學生認為預習不需要太多的書面呈現(xiàn),于是容易心存僥幸簡單預習甚至不預習?;谶@種種原因,即使是同一個班的學生也不一定有統(tǒng)一的預習方法,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所要考慮的學情就會變得復雜。既然無法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差異,就統(tǒng)一一種明確的預習方法。例如在《秋天的雨》這篇課文里,就是給學生提出了一套系統(tǒng)的預習方式。
《秋天的雨》這一課是將秋天雨的特點用多種比喻的方式表達出來,寫出了秋天的雨是大地的豐收,是小朋友們的歡樂。在本課的預習中,除了傳統(tǒng)的標注自然段,考慮到部編教材在生字的設置上不再加注拼音,所以要為學生提出更明確的要求。例如,在本課中共有11個只需要認讀的生字,13個需要掌握的生字,文本中標注出來帶拼音的生字一共是15個,這就說明大約還有9個生字是沒有注音的,那么,課前運用新華字典或者其他途徑獲得所有生字的讀音就是預習必須要解決的內容。解決完讀音的問題后,就要求學生找出哪些是必須掌握的生字,并且在文本中畫出生字在課文里組成的詞語,同時在該詞語旁邊抄寫一遍。通過這樣明確指令的預習方法,學生便能更具體地落實課前預習的內容。
二、預習時要有具體的分類預習任務
課前預習只有落到實處才能真正促進教學效果。為了讓預習更有效,教師在布置預習的時候要有具體的預習任務。但是考慮到課前預習畢竟僅僅是一個課前準備的環(huán)節(jié),所以不能過于苛責學生,特別是針對不同語文基礎的學生,對預習要提出具體的預習任務,以能夠實現(xiàn)不同的預習效果。例如在《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這篇課文里,教師就選擇了因材施教的方式分類規(guī)定預習任務。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清明上河圖》的價值和歷史意義。對于這幅宋代的名畫,三年級的學生了解的并不太多,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用這樣一幅名畫體現(xiàn)人民生活場景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之前,就要求教師制定出不一樣的預習目標。例如對于程度一般的學生,應該指導他們在預習的時候重點掌握好文本內容,即標注出自然段解決生字詞的問題。而對于程度稍微好點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在網絡上再查找一些關于《清明上河圖》的史實資料。針對語文基礎特別好的學生,則應該指導他們向更深的層面探索,即可以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啟發(fā)學生關注《清明上河圖》中體現(xiàn)出來的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
三、要將課前預習作為一種習慣
再好的學習方法如果沒有形成習慣都很可能會功虧一簣。以小學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教材為例,本書中涉及的閱讀類文本一共是27篇,也就是這種閱讀類的預習方式應該是有27次練習的機會。在心理學研究中指出,一個人的習慣養(yǎng)成一般需要21天,那么對于27篇語文課文的學習,絕對不止27天而已,而要涉及更長的時間。那么,從理論上來說不需要用一冊書來強化,學生就能夠養(yǎng)成這種習慣??墒?,怎樣才能讓教師意識到這種習慣已經養(yǎng)成?下面,以《我們奇妙的世界》為例,來探究這種預習習慣養(yǎng)成的表現(xiàn)方式。
《我們奇妙的世界》這一課主要通過日常事物的描寫來體現(xiàn)世界的無窮,鼓勵人們積極地去尋找。在這篇課文里,涵蓋的段落比較多,特別是第二段以“——”結尾,無疑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那么能不能留意到這個段落的獨特就是預習習慣是否習得的一種表征,也就是說一般養(yǎng)成的習慣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本課的生字也比較多,在需要認讀的10個生字中,有一個標準成藍色的生字“?!保瑢τ谝呀涴B(yǎng)成預習習慣的學生會自覺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多音字,而且能夠通過工具書解決這個問題。另外,一般已經養(yǎng)成語文課前預習習慣的語文程度非常好的學生,他們會主動地去查看課后習題的安排。比如在本課的課后練習中,有一個“小練筆”的環(huán)節(jié),養(yǎng)成良好預習習慣的學生就能夠主動提前思考,甚至簡單書寫。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預習習慣,是在語文課堂發(fā)生之前應該先要進行的準備活動。而這種預習習慣,只有運用科學的指導方法才能真正落實。
參考文獻:
[1]宋榮.淺談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作業(yè)的優(yōu)化設計[J].甘肅教育,2018(22).
[2]秦明輝.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J].課程教育研究,2018(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