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觀念及法治觀念上具有很強的優(yōu)勢,同時這一課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關系緊密,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思維,使得學生可以在生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
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一個人思想道德觀念、人生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對初中生來說,其明辨是非能力、抵抗外界誘惑的能力都普遍比較差,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思想的影響,所以教師、家長都必須加強對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關注,提升其法治素養(yǎng)。在實踐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生健康思想觀念、法治觀念的形成,同時為了更好地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指引學生在生活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內(nèi)涵,促進學生知識內(nèi)化。
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生活化思維的意義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化思維對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有極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現(xiàn)在:
1. 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其理論性比較強,同時理論內(nèi)容過于抽象,知識點繁雜、零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單純地依靠死記硬背,是很難獲取好的學習效果。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化思維,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視角探究《道德與法治》知識,可以讓學生理性地認知知識,并且能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促使學生更加系統(tǒng)、分層次的構建《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體系,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2. 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受學科本身特點的影響,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學生經(jīng)常會感覺十分枯燥、乏味,從而降低了自身的學習興趣,有時還會產(chǎn)生厭學心理。立足于生活的教學,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可以讓學生更多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且能讓學生意識到《道德與法治》對于自身生活的良好幫助,這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有極大幫助。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思維的培養(yǎng)策略
(一) 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良好的教學情境對于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與極大的幫助,對初中生來說,他們的抽象思維還比較差,對于教材中的部分特有名詞、概念還無法深入地理解其含義,特別是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中經(jīng)常會被各種抽象的概念而弄得暈頭轉向。因此,在實際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及學生的綜合水平,為學生構建一個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使得學生可以在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中理解教材內(nèi)容,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讓友誼之樹常青》的相關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在自己生活中,誰是最好的朋友?是怎么認識的?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朋友間的不愉快”為話題,開展主題活動,讓學生可以在活動中對友誼有更加深入的認識。這樣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理論知識時,學生就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上,學生會根據(jù)同學們對友誼的見解、看法,來反思自己對于友誼的態(tài)度,使得學生可以在與朋友交往中遇到問題后,更加理性地解決處理。
(二) 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最為常見的應用,其具有很強的視聽效果,能帶給學生聽覺、視覺等直接的感官刺激,在短時間內(nèi)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快速地參與到課堂上,感悟道德與法治知識。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生命可以永恒嗎》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關于《西游記》的視頻,并向學生提問:《西游記》中的妖怪都說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說法科學不科學?生命是不是真的可以永恒?通過這樣簡單的問題,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興趣,讓學生更好地在課堂上對生活、生命有深刻的認知。
此外,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的優(yōu)勢,尋找更多的教學素材,如思想品德教育視頻、法治紀錄片等,將抽象的教學內(nèi)容和視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可以親身感受到知識對于生活的影響。如講解《感受生命的意義》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多媒體觀看視頻《阿甘正傳》的片段,讓學生從視頻中感受主人公面對生活的挫折,依然保持樂觀、堅強的生活態(tài)度,從而帶給學生感觸,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面對挫折的心態(tài),并組織學生探討人生價值、生命意義的看法,使得課堂教學過程變得更加形象,增強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的體驗。
(三) 開展適宜的課外活動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知識實踐應用能力,也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生活化思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開展相對應的課外活動,針對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理解,這樣一方面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學生生活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還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知識積累,這對于學生全面發(fā)展有極大幫助。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愛在家人間》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與家人共同完成一個任務,如探討生活要聞、共同完成家務、開展一次內(nèi)心對話等,使得學生能在實際中更好的感受家人之間的愛,在活動結束后,學生不僅可以全面加深對于本節(jié)課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心理,有利于學生與家人之間更加和諧的相處。
三、 總結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十分緊密的關聯(lián),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道德與法治》中的理論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樹立生活化觀念,將理論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立足于生活實例,對道德思想、法律知識進行分析,并利用理論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修雪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思維的培養(yǎng)[J].黑河教育,2017(6):35-36.
[2]張蓉.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討[J].學苑教育,2017,14(4):96.
[3]羅中蔭.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策略[J].長江叢刊,2018(16):186.
[4]周寶衛(wèi).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育的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4):144.
[5]鄭宇鋒.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課堂探微[J].速讀旬刊,2017(5):137-138.
作者簡介:李貴川,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安溪梧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