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就是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通過課堂探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自主學習;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關鍵所在,這是我們歷史教師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日常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以下談談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 要注重家國情懷教育,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最關鍵的是要能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我認為從情感方面入手有利于達到這個目的。初中歷史教學要重視家國情懷的教育,教材中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應及時挖掘教材中相關情感因素,適時地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情感,學生一旦有著強烈的學習愿望,就會積極主動投入學習中,這樣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還培養(yǎng)了社會責任感,勇于擔當的精神,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例如講述“抗日戰(zhàn)爭”時,先播放“義勇軍進行曲”,在學習抗日戰(zhàn)爭時播放“義勇軍進行曲”和平時每周的升旗儀式時播放,那情感是不一樣的,歌曲雄壯豪邁,節(jié)奏鮮明,富有動感,立馬就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仿佛把學生帶入那個時代,感受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和捍衛(wèi)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感和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高昂斗志,受到觸及心靈,內化情感的深刻教育,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學生積極主動地要了解歌曲產生的背景和創(chuàng)作過程,還有抗日戰(zhàn)爭的相關知識。
二、 設置討論情景,引發(fā)學生探究
在自主學習課堂中,我有時采用了探究式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穿越時空,學會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看待。如學習《秦統(tǒng)一中國》時,我采取討論的方式,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及相關材料,然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怎樣評價秦始皇?對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學生還是比較熟悉的,但還沒學習這課之前多數學生接受到的信息具有局限性,只看到秦始皇“過”的一面,沒看到他“功”的一面,通過這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馬上學以致用,利用課文相關知識,和同學展開討論,教師也通過這個問題指導學生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和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課堂效果良好。
教師要精心設疑,創(chuàng)造良好的討論情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討論積極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周恩來與萬隆會議”時,我讓學生扮演當時的中國代表,并提出問題:假如你是中國代表,面對會議中出現的不和諧現象和對中國的猜忌、敵視和污蔑,將如何準備你的發(fā)言?讓學生討論,分析每一種發(fā)言的利與弊,以及每一種發(fā)言會在與會各國之間產生的影響。最終通過討論,認識到周恩來高超的外交藝術與中國代表團取得的成功。
三、 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師生共同參與課堂活動的自主教學模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的課堂教學形式,使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取長補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加強學生相互間的協(xié)作精神,也能感受到小組討論的樂趣,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要,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
例如,在學習到薩拉熱窩事件時,如何看待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我先不下定論,而是提醒學生先從不同國家的角度來考慮一下問題,然后我把學生分為四組,第一組是站在塞爾維亞國家的角度,第二組站在奧匈帝國的角度,第三組站在德國的角度,第四組站在今天的角度。讓各組學生互相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同學們積極性都很高,相互交流,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之后我還是沒下定論,告訴學生學習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經過和影響之后我們再或過頭來討論這個問題,也許大家的答案就會發(fā)生改變。整堂課學生積極性很高,思維活躍,踴躍發(fā)言,人人參與教學活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復雜的問題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中得到了解決,學生收獲很多。
四、 加強自主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只有懂得如何學,才更愿意學,才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做到事半功倍,更快得到成功的體驗,這樣就可能一直朝著良性的方向發(fā)展,所以,教師要多多加強對學生的學法進行指導,使學生少走彎路,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真正學會自主學習。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馬關條約》及其影響時,引導學生將《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的內容進行比較:賠款數額有什么變化?開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變化?過去的不平等條約有過允許外國在中國開設工廠的規(guī)定嗎?這些變化反映了什么問題,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影響?通過這些比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后思考討論回答,最后總結得出結論:《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
五、 因材施教,鼓勵為主,評價學生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感
教師面對的班級里都是層次不同,個性多樣的學生,每個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是不平衡的,每個人的基礎也不一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客觀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區(qū)別對待,不能采用一刀切,我對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會根據具體情況,將全班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設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因材施教。在上《探險者的夢想》,我在課堂上提問的問題就分層次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例如,閱讀課文第一、二段,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 “歐洲航海家的航?;顒佑惺裁磩訖C?”就提問差生;2. “新航路的開辟的條件什么”就提問中等學生;3. “概括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就提問好的學生。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大膽發(fā)言,可以通過提問來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并注意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表揚,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習歷史的自信心。
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建立真正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也才能培養(yǎng)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
作者簡介:
黃苑蕓,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