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麗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進行故事敘述來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指導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清故事的脈絡,合理地介紹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融入感情進行表達,并讓學生結合生活說出自己從故事中感受到了怎樣的哲理。在這樣的敘述中,學生對故事的理解能力將得以提升,同時也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口語教學;故事敘述;語言表達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 2019)34-0095-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講述故事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要促使學生學會生動、具體地講述故事。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故事敘述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理清故事脈絡,講述故事細節(jié)和講活故事內容等步驟,逐步提升了學生對故事的理解能力,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循文入境,理清脈絡
要成功地展開故事敘述,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故事的脈絡。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先從故事的整體人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弄清楚作品的表達順序,并整體感知作品的內容。我鼓勵學生從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幾個角度人手展開分析。抓住了這幾點,就能讓敘述變得更有條理,就能將篇幅較長的文章縮簡成幾句話。
二年級下冊第21課《青蛙賣泥塘》是一篇較長的故事,要求學生進行故事講述有一定的難度。于是,我在教學中就鼓勵學生先通讀整篇文章,搞清楚故事的脈絡,再展開故事講述。我鼓勵學生圍繞敘事的六要素展開分析,學生提出:“在這個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青蛙,此外還有老牛、野鴨、小鳥等人物,但是這些角色都不是主角,他們只是來買泥塘的客人。”我又鼓勵學生思考這個故事的開端是什么。學生認為:“青蛙想將泥塘賣掉,換成錢住到城市里?!薄澳敲辞嗤苁欠癯晒Φ刭u掉了泥塘呢?事情的發(fā)展是怎樣的呢?”學生提出:“沒有成功。每一個小動物都提出泥塘有缺點,因此都飛走了。青蛙每一次都根據對方的意見改進了泥塘。”“那么,最后的結局是怎樣的呢?”學生回答:“由于青蛙不斷地改建,所以泥塘變得十分美觀,青蛙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因此繼續(xù)住了下去?!蔽夜膭顚W生將總結出的內容整合起來,這樣就能有條有理地把故事講清楚了。
在指導學生循文入境的過程中,我還會鼓勵學生分析一下作品的題目。因為作品的題目一般都十分概括地展現了故事的內容,因此在敘述故事之前結合題目進行思考,能讓敘述始終圍繞中心展開,避免出現偏題的現象。
二、品詞析句,詳解情節(jié)
在展開故事敘述的過程中,我還鼓勵學生在講清楚故事脈絡的基礎上豐富故事中的細節(jié)內容,嘗試講得更具體、更完整,將事情的因果關系說清楚,注重作品的細節(jié)描述。我鼓勵學生思考在故事中哪些內容是比較重要的,哪些人物是重點展現的,并思考加入哪些詞句能讓情節(jié)更完整,讓人物形象更鮮明。這樣就促使學生逐步圍繞故事梗概進行擴展,學生講述的故事就會更加生動形象。
在指導學生講述二年級上冊第20課《雪孩子》的故事時,我讓學生先分析課文中的詞句,然后嘗試豐富情節(jié)。我鼓勵學生用簡短的話語表達故事的內容。學生提出:“小白兔不小心點著了屋子,結果雪孩子犧牲了自己,救了小白兔?!薄暗沁@樣的表述很不詳細。雪孩子為何要救小白兔呢?小白兔是否也曾經為雪孩子做過什么呢?雪孩子和小白兔之間的情感是怎樣形成的呢?當小白兔發(fā)現雪孩子離開了自己后,它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若能將這些內容加進去,那么故事的講述就會更為生動?!睂W生認識到了這一點,提出:“小白兔的媽媽給小白兔堆了雪孩子。小白兔為雪孩子唱歌、跳舞,讓雪孩子感到很溫暖,雪孩子將小白兔當成了好朋友?!睂W生加入了這段內容,就很好地解釋了雪孩子為何會冒著危險營救小白兔,從而優(yōu)化了故事情節(jié)。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特點,我鼓勵學生抓住故事中的關鍵字,然后在講述的時候嘗試圍繞關鍵詞進行擴展。這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能更好地促使學生吸收內化作品中的語言。
三、表情達意,融入理解
要想讓學生“講活”故事內容,就要促使學生將情感投入到講述中,這需要學生深入理解故事情節(jié),并且體會其中的人物情感。學者潘新和認為,人的肢體語言具有表情達意的功能,這種功能常常被忽視,其實肢體、表情都能傳遞一定的信息。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利用肢體動作和表情表達情感,并適當地加入自己的想象,讓故事的內容變得更為豐富多彩。
在指導學生講述二年級下冊第20課《蜘蛛開店》的故事時,我讓學生思考怎樣將情感融人講述中。我鼓勵學生嘗試將動作和表情加入到故事講述中:“在蜘蛛等待小飛蟲的時候,感到很無聊,你覺得要怎樣才能展現出這種無聊的狀態(tài)呢?”學生提出:“我通過攤開雙手的方式表現出蜘蛛很無聊。”我又提出:“當蜘蛛接到生意后,你覺得蜘蛛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如何在講述的時候表現出來呢?”學生提出:“蜘蛛在一開始接到生意的時候,一定是很開心的;當蜘蛛發(fā)現自己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任務后,自然十分痛苦;但是蜘蛛又希望自己能信守諾言,于是還是堅持完成了任務。我一開始露出開心的表情,然后又露出無奈的表情,最后當蜘蛛遇到蜈蚣的時候,露出了絕望的表情。因為蜘蛛發(fā)現,自己又遇到了一個大難題?!痹诩尤肓吮砬楹蛣幼骱?,學生的故事講述變得更有滋味了。
在表達的過程中,加入肢體動作能起到補充情節(jié)的作用,加入表情能更好地體現出人物語言的言外之意,從而更好地展現故事中角色的性格。同時,這種方法也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故事的內容。
四、結合生活,悟出哲理
不少故事都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但是學生在講述故事的時候未必能體會到這一點。我常常組織學生在故事敘述后展開交流活動,說說從該故事中能總結出怎樣的哲理。我鼓勵學生回顧自己的生活,說說生活中是否有類似的事情,并說說這樣的事情給了自己什么啟發(fā)。在了解了故事中的哲理后再來講述故事,學生的表達會更為深入。
三年級上冊第24課《司馬光》講述了司馬光營救小伙伴的機智故事。在學生講述該故事后,我提出了問題:“在司馬光營救小伙伴的時候,他有沒有想到缸的價值呢?他是否想過破壞了缸會損失很多錢呢?”學生認為:“司馬光覺得人的生命最重要,所以在情急之下就打破了缸。”我又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也有過類似的事情呢?在面對生命和金錢的選擇時,人們會怎樣選擇呢?”我鼓勵學生嘗試模仿課文中的形式講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說說自己的感悟。有學生嘗試表達:“我聽過一個故事,有小朋友在屋子里玩火,家長發(fā)現了,為了防止火勢蔓延,就用一條被子壓在了火上,隔絕了空氣,雖然被子因此而燒壞了,但是卻避免了更大的損失。我覺得這個故事和司馬光的故事有類似之處?!蔽矣痔岢觯骸皬倪@個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樣的啟迪呢?”學生認為:“我覺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及時采取措施,用小的損失避免更大的損失。”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故事中的哲理,我還組織了故事仿寫活動,讓學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類似的故事,然后嘗試仿造課文中的敘述方式將生活中的故事展現出來。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敘述能力,更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發(fā)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講述故事能讓學生對故事有充分的理解,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我還鼓勵學生嘗試講述自己的原創(chuàng)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這樣層層遞進的教學中,學生不僅懂得了怎樣合理地展開故事敘述,更獲得了語言表達能力的整體提升。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