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蘇中教育明珠”之稱的江蘇省寶應縣城北初級中學注重教學團隊建設引領,著力核心素養(yǎng)提升,為建品牌學校、塑品位教師、育品質學生群策群力。
加強和優(yōu)化教學團隊管理,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多年來,我校始終將實施素質教育、提升教學質量作為永恒的追求,牢固樹立可持續(xù)的綠色質量觀,聚焦備課、上課、作業(yè)、課程四大環(huán)節(jié),追求“更規(guī)范、更精致、更高效”的精細化管理模式。
1.“五稿備課”,深入文本。
我校注重提高教師備課的實效性,嚴禁不備課就上課,施行“五稿備課”,即素材稿、說課稿、上課稿、課件稿、反思稿。這促使教師備課必須深入文本研讀,同時又要博采眾長。
2.集中備課,群策群力。
每個教師在集體備課前做好個人備課,就教學難點、疑點、教法、學法、作業(yè)等形成初備課教案,帶到集體備課中討論。我校專設集體備課室,備課組每周組織兩次集體備課。全校每一位教師都必須參加。
集體備課應做到“四保證”“四統(tǒng)一”:保證地點集中、保證時間充裕、保證人員到齊、保證討論內容豐富;統(tǒng)一標準、進度、作業(yè)量、質量考核標準。這就將教師個人鉆研與集體研究相結合,共同解決教法及教材疑難。
實行主備課人制度。每周同一年級同一學科由一位教師作為主備課人,就下一周授課內容提出設想(課件展示),其他教師提出建議,然后形成具體教案。
重視二次復備。在上課之前,對通過集體備課形成的教案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的處理,體現(xiàn)因材施教,彰顯個性教學特色。
1.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學習,“學練說課堂”異彩紛呈。
“學練說”課堂模式突出“說”,即表達、辯論、講述等,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輸出能力,更顯示了“學練說”課堂模式的包容性、開放性及生命力。
“學練說”教學模式成就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師。他們以這種教學方式贏得了省市各級賽課的一二等獎。
2.加強骨干隊伍引領,比學趕幫。
為充分發(fā)揮骨干教師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我校每學期舉行“骨干教師展示課”等活動,展示骨干教師課堂教學的個性化風采,促進骨干教師成長,營造比學趕幫的良好教學氛圍,推進我校有效課堂教學不斷邁上新臺階。2018年我校組織教師參加全縣第七批骨干教師評選,29人申報成功。
3.加強管理隊伍推動,力促常態(tài)。
為確保全校教學的優(yōu)秀質態(tài),我校推行“行政督查課”“校長點課”“領導巡課”“黨員示范課”制度。
“行政督查課”由教務處安排,每周任選一天,全校中層及以上干部推門聽課,并當場檢查所聽老師的全部教學流程,課后立即交流,提出改進意見。
“校長點課”由校長親自選擇,確定被聽對象后,在上課前通知備課組所有老師一同聽課,借此展開學科調研。
每天學校有雙重“領導巡課”,一是年級部管理人員巡課,二是校長室和教務處聯(lián)合督查巡視全校的上課質態(tài),檢查后立即通報全校,對于不規(guī)范不科學的教學行為限時整改。
“黨員示范課”由支部安排教學實績突出和教學能力強的黨員開設示范課,每學期不少于兩次,并納入黨員年度考核。
4.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率先垂范。
以“北中大舞臺,黨徽在閃耀”為主題,積極開展“三品教育”大討論、征文、演講等系列活動,學習交流習總書記講話精神,進社區(qū)走訪學困生和貧困戶,把“兩學一做”和十九大精神落到實處。持續(xù)加強師德建設,突出整治行業(yè)不正之風。開展“城北初中最美教師”系列評比活動,先后涌現(xiàn)出57人次“最美教師”和11組次的“最美備課組”,其中初三語文備課組連續(xù)5次獲得表彰,王月琴、鄒正順、刁仁勛、王亞軍等老師及初三政史備課組等部室優(yōu)秀事跡在縣內媒體展播。
定期召開班主任培訓會,加大對青年班主任的培養(yǎng)力度。在各年級組的支持下,我們認真抓好班主任傳、幫、帶工作。每位新班主任上崗后,指定經驗豐富的優(yōu)秀班主任和年級組長進行傳、幫、帶;要求新班主任學習老班主任的高度責任心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鼓勵他們積極進取,勇于實踐,增長才干,并對有突出成績的青年班主任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1.課程超市,社團精彩。
我校結合自身實際和學生實踐發(fā)展的需要,開設“課程超市”,60多種自主課程或社團成為學生的“佐餐佳肴”。詩詞社的《北中詩刊》享譽省內外;機器人社在華東大賽上屢屢獲得大獎,2018年揚州、寶應機器人大賽上,北中機器人戰(zhàn)隊均包攬前兩名;象棋社、足球籃球訓練營、剪報社等各具特色,成績不凡;女足多次獲得揚州市冠軍,并代表揚州市備戰(zhàn)“省長杯”;每年承辦全縣千人象棋賽;上千人的大型鼓舞、扇子舞在省市縣精致管理現(xiàn)場會上令人贊不絕口。
2.六節(jié)聯(lián)動,全面素質。
為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我校精心打造六個節(jié):體育節(jié)、藝術節(jié)、英語節(jié)、閱讀節(jié)、象棋節(jié)、科技節(jié)。六個節(jié)分布在每學年中,定期舉行。
1.北中“十好”,美麗綻放。
為充分挖掘北中師生員工中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凝聚正能量,打造正氣場,進一步塑造美麗北中,我校實施《城北初中“十好”活動評選方案》。
“北中好教師”:實績優(yōu)異,或者對學校有重大突出貢獻、有重大積極影響的老師,評為“最美教師”。
“北中好團隊”:獎給優(yōu)秀備課組、教研組、年級部、科室。
除此以外,還有“北中好課堂”“北中好教案”“北中好學生”“北中好作業(yè)”“北中好社團”“北中好論文”“北中好家長”“北中好聲音”等。
2.校本教研,別具特色。
我校推行“1+2+3校本教研”模式?!?”指分備課組每周安排一次下午第三節(jié)課集體備課,“2”指教研組每周安排兩節(jié)課開展集中教研活動,“3”指每周六上午 8∶00-11∶00三個小時全校開展靜校教研。
周六靜校教研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8∶00-9∶00全校集中教研,主要議程有一周反饋、同行評課、北中講壇、工作布置等。第二階段9∶10-11∶00分備課組集體備課。
3.讀書提升,更高素養(yǎng)。
為進一步深化教師職業(yè)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業(yè)務能力,培養(yǎng)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良,具有現(xiàn)代教育思想、扎實專業(yè)知識、良好教學方法、較強科研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校將“教師讀書活動”納入教師繼續(xù)教育和考核內容。學校在周六靜校教研時通過“讀書推薦”向教師推薦課改時文和相關書目,教師平時閱讀,并使用學校統(tǒng)一印制的“讀書筆記本”,及時闡發(fā)自己的觀點、收獲以及在現(xiàn)實教育教學中運用的效果。教師每人每月要有1篇千字以上的讀書心得,一年至少完成1篇三千字以上的專題文章,每月一檢查,每學期一評比。
4.搭建平臺,專業(yè)成長。
為構建一支思想水平高、師德修養(yǎng)好、教育教學業(yè)務能力強的青年教師隊伍,保證學校教育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加強學科梯隊建設,做好新、老教師的交替工作,提高全體青年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我校實施“青藍工程”,為青年教師配備1至3位富有經驗的骨干教師為師父。師父人選注重教學實績優(yōu)異、班級管理優(yōu)秀者。采取“以老帶新”“以優(yōu)帶新”“以學促新”“以優(yōu)促新”等方式,牽動整體教師隊伍業(yè)務素質的提高。師父通過對青年教師的跟蹤培訓,即指導備課、聽課、評課、總結等環(huán)節(jié),推進青年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力爭一年入門,三年入行,五年成長為骨干。
在骨干教師的再培養(yǎng)上,我校實施“名師培養(yǎng)計劃”,以培養(yǎng)適應北中教育發(fā)展需要的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為重點,構建一個開放、高效的“名師”成長平臺,營造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的良好環(huán)境。在對校級、縣市級“骨干教師”逐年考核的基礎上,選拔符合“名師”培養(yǎng)對象條件的特優(yōu)教師,作為“名師”培養(yǎng)對象。名師成立工作室,完成“五個一”任務:帶一支團隊、抓一個項目、做一次展示、建一個網(wǎng)頁、出一批成果。這樣培養(yǎng)造就更多名師,推動全校師資整體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5.多維評價,以評促教。
我校推行多維評價,能較好激發(fā)教師的潛能,能讓教師管理從“他律”邁向“自律”。
(1)學生評價。以學生的進步發(fā)展作為評價教學活動的主要標準,確立以生為本的思想,不管教師講得多么多、多么難、多么深、多么賣力,若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進步與思維發(fā)展,這樣的教學必然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2)家長評價。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直接參與聽課、評教活動;設計家長評教問卷,讓家長評議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校的管理水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采用,不斷改進。
(3)同行評價。通過互評互助,強化教師的師德素質、敬業(yè)精神,互助互學,協(xié)同促進。
(4)專家評價。聘請縣內外教育教學的專家來我校指導,通過聽課、座談、講座等形式,為我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指引方向。
(5)行政評價。主動邀請縣市教育局來我校督查指導,隨時迎接上級領導的“飛檢”,加快促成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常態(tài)化和實效性。
6.互助共進,相映生輝。
2009年開始,我們有幸與如皋實驗初中結為友誼學校,實施互助共進工程。兩校都是所在縣市的領航學校,探索出的“活動單導學”“學練說課堂”等課堂教學模式各具特色,相映生輝。兩校每年至少都會安排一次相互觀摩學習活動,對所在地區(qū)起到了很好的輻射引領作用。同時我校和揚州樹人教學集團、南京大學附屬中學、淮安北京路中學等名校聯(lián)誼共進,切磋教學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