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鹽瀆實驗學校 吉明燕
概念教學和探究教學一樣,也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一種途徑,是小學科學課程實施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概念教學,讓學生認識與理解生命領域的科學概念。小學生在之前認識的生命科學概念的含義,有些是與我們要學習的生命領域的概念相吻合的,也有一些是與概念相違背的,在認識上出現(xiàn)了偏差就會導致學生的前科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沖突。所以,我們應該對學生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然后再補充、完善學生的前概念,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認知。因此,在現(xiàn)代小學科學推進基于探究的科學教育同時,選定大概念進行科學大概念教學,已成為新出現(xiàn)的學習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研究重點。讓學生認識大概念,可以避免大量學習以幾何級數(shù)增加的單一的科學知識,在更宏觀的背景下去學習特定的知識,會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及以后的人生產(chǎn)生有意義的影響。
課標指明生命世界領域有6個科學大概念,但是下位的小概念需要我們老師在教學中進行挖掘與研究,研究學生需要學怎樣的小概念,學了小概念之后,對促進大概念的形成效果如何?筆者以多年的大循環(huán)科學教學的經(jīng)歷,談一談科學教學中在生命科學領域小概念教學對大概念形成的促進作用。
構成生命科學大概念的教育之前,教師要了解學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什么樣的小概念。對于老師來說,只有了解了學生原有的小概念基礎,才能選擇適當?shù)慕虒W內(nèi)容與方法幫助學生對舊知識的更新,形成新的概念,從而合成大概念。運用交流合作學習的方式很容易了解學生的前知識水平,制定更好的計劃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為促進大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礎。
比如,在教學《種子的內(nèi)部構造》一課時,筆者運用了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習種子的內(nèi)部構造,把全體同學分成幾個小組,每四到五個學生為一小組為宜,讓他們合作解剖種子。學生操作合作的過程中,老師進行觀察與指導。對于學生來說,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知識水平,經(jīng)驗也不盡相同,對某一個知識點的認識深度和廣度也有所差異,對事物的理解除了受自身的影響之外,也受外界的影響。比如:有的學生認為在解剖前應該運用新鮮的種子或者把種子用水泡軟更方便解剖;有的學生認為,操作時應該是先去種子的皮,而不是直接解剖等等。在本合作學習活動中,他們對種子的結構認識不同,對操作解剖的方法也不同,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發(fā)表不同的見解與不同觀點,這些都可以歸結為小概念。在交流合作時,他們的想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被顯現(xiàn)出來,而且在合作中,他們不同的觀念進行了重組,從而建立了新概念,也稱為大概念。這種活動對學生的建構能力有很強的促進作用,能幫助學生形成更為豐富、更為深層次的理解,進而合成大的科學概念。
小學科學是一門集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科學,而實踐性尤為突出。學生對物質(zhì)的認識與習得一般是從生活實踐中得到,但是也有一些生命領域的知識是無法從生活實踐中得到的。所以,我們應該運用另外一種方法,而適當?shù)剡\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可以實現(xiàn)學生直接經(jīng)驗不足的學習問題,進而形成小概念直到大概念。生命領域的知識學習要經(jīng)過親身的經(jīng)歷與實踐,甚至是科學實驗,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復雜的,不是幾日就能解決的。通過長期的生活、運用操作對事物進行理解、認識,然后有所感、有所悟,最后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發(fā)明,這是我們最理解的教學目標。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小學科學的教學時數(shù)有限,在短短的教學時間內(nèi),每個學生都要經(jīng)歷、實踐、操作、嘗試直到實現(xiàn)技能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來縮短學習時間,多媒體教學的容量大,展示的都是主要部分,在短時間內(nèi)就可以展示生命的全過程,從而實現(xiàn)生活中“眼見為實”的神話?,F(xiàn)實生活是瑣碎的,平時的生命科學學習也是微小的,小概念的學習雖然細致、系統(tǒng)、全面,但是在學校的生命科學教育中,我們需要讓學生高效地進行大概念知識的掌握,而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能高效快速地讓學生對生命科學有所思、有所獲、有所悟。隨著科學的進步,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更加科學、便捷,能在生命科學的教學中把事物、情景或者過程變得更容易、更直接,能起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作用,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比如,在學習《動物的卵》一課時,筆者恰當?shù)剡\用了多媒體技術,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問題,在短短的十幾分鐘時間內(nèi),把完整生命的形成過程演繹出來,讓學生在原來的小概念水平上,對“新的生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個生命從受精卵開始慢慢長大,視頻中的解說與畫面同步進行,學生邊聽邊看邊想,對生命的發(fā)展感到不可思議,同時也對生命有了敬畏之心,從而產(chǎn)生愛護生命、保護生命的欲望,使學生的思想發(fā)生質(zhì)的轉(zhuǎn)變,大概念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
小學生在學習生命領域的知識時,原有的知識或者舊的知識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有正面的影響叫正遷移,有負面的影響叫做負遷移,還有一種叫做逆向遷移。所謂的逆向遷移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學習新知識后,學生運用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與學習問題時還不能信手拈來,知識技能發(fā)揮不穩(wěn)定,在這里,我們就運用到了所說的逆向遷移,對剛學習到的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改組或修正,再次來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就是對原知識的鞏固過程,這是逆向遷移的作用對之前所學習的小概念進行了綜合,形成大概念,這個過程也可以理解為小概念到大概念形成的過程。
比如,在教學《辨別食物中的營養(yǎng)》一課時,運用碘酒鑒定淀粉的成分,當二者相遇時會變?yōu)樗{色,當學生學習這一小的概念之后,我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導:“同學們,今天我們專門用淀粉與碘酒進行了實驗。可是,我們運用專門的淀粉之外的物質(zhì)與碘酒能不能產(chǎn)生變藍色這樣的情況呢?我給大家提供了其他物質(zhì),同學們可以自由地選擇進行實驗?!苯酉聛?,同學們又開始操作實踐。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同學們紛紛舉手發(fā)言:“老師,我把碘酒滴在土豆上發(fā)生變藍的現(xiàn)象?!薄袄蠋?,碘酒與胡蘿卜沒有變藍的現(xiàn)象”……老師又把能變藍的物質(zhì)放在一起,把不能變藍的物質(zhì)放在一起,然后對這兩類物質(zhì)進行分析。請大家觀察、思考,最后,大家得出的結論是:物質(zhì)中含有淀粉能與碘酒產(chǎn)生反應變藍,而另外一組物質(zhì)中根本不含有淀粉,所以它不會變藍。這一實驗活動是運用逆向遷移的原理,對碘酒與淀粉產(chǎn)生反應變藍的結果進行延伸拓展,學生的知識進一步豐富,新的內(nèi)容的介入使學生的大概念意識得到了提高,他們能從知識的圈子走出來,走向?qū)嵺`,走向生活。
在小學科學生命領域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前科學概念,能對自己生活中的世界有正確的理解,對自身、對所有的生命都有初步的了解,再引導學生對生命科學進行研究,把小概念逐步積累起來,開始宏觀上的科學生命領域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