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月
摘要:網絡言論自由作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言論自由在虛擬世界中的延伸,在極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公民在虛擬世界中的自主性。但任何自由的行使都應當是相對的、有限制的,公民不正當地行使自己的網絡言論自由權,便可能對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產生權利間的矛盾。本文分別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言論自由、虛擬世界中的言論自由以及個人信息的概念范圍進行界定,對二者之間的矛盾類型進行闡述,最后對實現(xiàn)網絡言論自由與個人信息保護的平衡提出一些粗淺的建議。
關鍵詞:網絡言論 言論自由 個人信息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8-0039-02
一、傳統(tǒng)的言論自由以及網絡中言論自由的概述
所謂言論自由,就是人們可以使用諸如口頭、書面以及各種其他方法表達自身觀點的權利。言論自由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西方國家,言論自由被視為公民最基本的一項重要的政治權利。馬克思曾經這樣描述言論自由:“表達言論的自由在所有的自由里是最為基本的,因而它在世界上所有的自由里,也是最為神圣的”。[1]
網絡時代下的言論自由,即在相關立法規(guī)定的條件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運用互聯(lián)網來公開發(fā)表言論、主張,闡述自己的意見、觀點以及宣泄自己的情緒,而不必受到他人的干涉、限制或者阻礙的自由,并且在不超過其應有界限的情況下而受到法律保護。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里,人們不需要通過他人的同意或認可,便可以無所顧忌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看法,并且自由表達自己的意志。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也真正地邁入了網絡言論自由的時代。[2]
二、個人信息保護概述
所謂個人信息,是指所有的與本人有關聯(lián)的信息資料,即凡是與本人有關聯(lián)的,或者凡是能夠用來證明與本人有關聯(lián)的信息資料,都屬個人信息的范疇。
就傳統(tǒng)意義上的個人信息保護來講,我國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中也有涉及這一部分的相關規(guī)定。如今,我們國家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在以下兩大方面有所體現(xiàn):第一,是在與個人信息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中設置條款對個人信息加以保護,如《居民身份證法》《護照法》等;第二,是通過信息控制人的單方承諾或特定行業(yè)的自律規(guī)范的承諾,對個人信息加以自律性質的保護。此外,根據《憲法》《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個人的信息資料屬個人隱私,而隱私權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一項基本的人格權,是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維護尊嚴的一個重要武器[3],因此,在無法律特別規(guī)定的情況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權向社會公開和傳播。與此同時,我國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也在不斷完善,但由于我國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研究起步較晚,雖然已經有相關部門出臺了關于保護個人信息的規(guī)章條例,但對于網絡上個人信息的保護還不是很全面。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網絡個人信息的保護如果單單依據憲法中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原則性條例,想要落實公民個人信息不受侵犯、不被濫用的權利是很艱難的。隨著網絡的飛速發(fā)展和網絡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嚴重滯后,網絡用戶所崇尚的言論自由與個人信息保護之間的沖突也愈演愈烈[4],對此,我國必須加快制定并完善網絡言論自由與個人信息保護間的法律法規(guī)以緩解二者間的矛盾,努力做到在個人信息不受侵犯的同時,每個公民的言論自由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只有這樣,我國關于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立法才算是真的得到了完善。
三、網絡言論自由與個人信息保護間產生矛盾的類型
言論自由和個人信息保護即隱私權,二者都是公民生活中應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權利。但是言論自由與個人信息保護之間卻存在著無法避免的矛盾。這是因為個人信息保護的目的是任何人不得侵犯公民的私人生活領域,然而言論自由的目的卻在于維護公民自由表達意見和交流信息的權利,滿足其互動的需要。
(1)在互聯(lián)網中,人們在表達自己思想的同時所應用的言論或者圖片,其內容往往直接或間接地關乎到他人的名譽、肖像、隱私權等。其中最嚴重的便屬“人肉搜索”,人們往往通過諸如百度、搜狗、谷歌之類的搜索引擎來搜索或傳播他人隱私生活中的部分內容,使得被傳播者的個人信息在虛擬世界中幾乎人盡皆知,并且這種情況也愈演愈烈,雖然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有時這一權利的行使卻嚴重干擾了他人的私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甚至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困擾。
(2)擅自在網上公布他人隱私的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突顯出了網絡監(jiān)管乏力這一重要的問題。如各種“門”的事件,刺激著無數網民的神經,使得很多人窺探公眾人物私生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在國家屢屢強調要加強網絡監(jiān)管的同時又幾乎不間斷地出現(xiàn)此類事件,這足以反映出國家對網絡監(jiān)管的乏力程度。隨著網絡的不斷發(fā)展,在網絡言論自由多元化的特點之下,對網絡監(jiān)管的難度也越來越大。[5]
四、解決網絡言論自由與個人信息保護間矛盾的途徑
(1)制定專門的網絡基本法以強化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由于我們國家對于在虛擬世界中發(fā)生的侵權行為的相關防范手段,到現(xiàn)在為止還僅采用由行政部門所制定的行政規(guī)章或者行業(yè)自律自我約束的相關防范手段,缺少內容具體、明確的規(guī)范網絡信息的規(guī)章制度。為了保證個人信息數據采納、運用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既可以帶來良好的社會效應,又能在這一過程中充分保障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出臺統(tǒng)一的網絡基本法是必然趨勢,即在整理現(xiàn)存的、分布在各部法典中的網絡行為規(guī)范的基礎上,針對虛擬世界的特殊性,建立一部有立法、部門規(guī)章和相關司法解釋共同整合而成的網絡行為規(guī)范體系。對在虛擬世界中發(fā)生的侵權問題進行詳細具體的規(guī)定,在結合民法中關于侵權行為的具體法律規(guī)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對虛擬世界中公民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6]
(2)通過加強在司法實踐中原則的適用來協(xié)調二者關系。言論自由與個人信息保護在法律上幾乎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根據法律規(guī)定的內容難以分辨出孰輕孰重,這就要求在司法實踐領域運用比例原則。當網絡言論自由與社會公共利益存在矛盾時,我們就需要對網絡言論自由加以限制,以保護公共利益。另外,比例原則要求在處理權利間沖突時,首先對各種利益的大小輕重進行權衡,保護相較其他權利更重要的利益。普通公民的個人信息和與之相關的人的知情權存在矛盾時,由于兩者的利害關系相同,出于對與之相關人的權利保護,應當在恰當的領域內向其披露普通公民的個人信息。[7]
參考文獻:
[1] 劉綱,劉宏煊.論網上言論自由[J].湖北社會科學,2002(1):22.
[2]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132.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J].法律適用,2014(5).
[4]張平.試析網絡時代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7(2):35.
[5]蔡潔.互聯(lián)網上的言論自由與隱私權保護[OL]. http://www.civillaw.com.cn/,2016-06-15.
[6]周易茗.論網絡言論自由與個人隱私維護的平衡[J].職工法律天地,2014(1).
[7]常晉芳.網絡哲學引論——網絡時代人類存在方式的變革[D].中共中央黨校,2002.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