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一書中比較了“差序格局”與“團體格局”,同時對比了背后的“自我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差異。本文將從費孝通先生有關“個人主義”和“自我主義”的論述入手,區(qū)分“私”與“自私的關系,分析兩種主義的不同。并根據私德盛行、公德缺失的社會現(xiàn)狀,結合中國傳統(tǒng)道德禮俗對“自我主義”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 自我主義 個人主義 差序格局 團體格局 公私界限
作者簡介:李筱佳,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2015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中圖分類號:BO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363
一、個人主義
(一)個人主義在《獨立宣言》中的體現(xiàn)
《鄉(xiāng)土中國》中所講個人主義是建立在兩種觀念的前提下的,“一方面是平等觀念,指的是同一團體中各分子的地位相同,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一方面是憲法觀念,指團體不能抹煞個人,只能在個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權利上控制個人?!眰€人主義強調個人的權利,就像《獨立宣言》中所言:“人人生而平等”?!丢毩⑿浴窂娬{人的意識和作用,強調人的平等。由于是“天賦人權”,所以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用宗教的視角來解釋就是說“神對每個人是公道的,是一視同仁的”,所以人和人之間要懂得相互尊重權利,國家或者說政府也需要尊重和保護這些權利,而不能損害任何一方生來就有的權利。
(二)美國個人主義的演變
英國哲學家洛克在《政府論》中指出人們組成“共同體”是為了使個人權益得到更好地保證。我們通常認為,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第一次使用“ 個人主義”一詞。書中寫到:“個體的存在先于社會的秩序, 自身利益即是個體的行為目的, 而社會制度則起源于個體間的互動之中?!?/p>
個人主義的具體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和演變的。王錦瑭教授在《美國社會文化》一書中將這種演變總結為四個方面:“一是以‘自由、‘平等為中心內容的個人主義價值觀;二是以‘相信自己, 依靠自己, 反對外來干預為特征的個人主義價值觀;三是所謂集體個人主義價值觀;四是以‘自我表現(xiàn)、‘自我完善為核心內容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個人主義作為一種觀念意識,是會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變化而變化的,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個人主義的核心一直是強調個人的作用和權利,這種觀念始終貫穿美國社會。
(三)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
根據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利己主義是面向自己的愛,它是偏激而極度的,這種愛讓人只關注自己。利己主義是負面的、消極的,就像錢理群教授所講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托克維爾也寫到“利己主義是跟世界同樣古老的一種惡習”。我們或許可以籠統(tǒng)地說,利己主義對應的是自私,這與下文將要講的自我主義的“私”是不同的。
與利己主義不同,“個人主義是民主主義的產物”它的基礎是平等的身份地位,所謂的“個人”是隨著身份的日趨平等而出現(xiàn)的。他們有保證生存需要和獨立思考的財富,這些財富和知識讓他們不必求人,這讓他們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個人主義強調的是平等的個人,人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他們相信自己,并肯定自己的作用,這與利己主義是不同的。
二、自我主義
(一)“私”、自我主義與差序格局
《鄉(xiāng)土中國》中講“中國鄉(xiāng)下佬最大的毛病就是‘私”,《差序格局》中講“其實抱這種態(tài)度的并不只是鄉(xiāng)下人,就是所謂城里人,何嘗不是如此”。
而支持著這種“私”的“態(tài)度”也就是“自我主義”。
《鄉(xiāng)土中國》中講“差序格局”是“以‘己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lián)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敝袊l(xiāng)土社會奉行的是以“己”為中心的親疏遠近原則,以這種原則為出發(fā)點構成的結構是極具“伸縮性”的。在這種社會格局里,是以“自我主義”為框架支撐的,反過來這種格局又給了“自我主義”以合理性。
《差序格局》一文中討論了有關“私”的問題。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遵循的是“自我主義”原則,由此展開私人關系網絡,由于公私不夠分明,往往會產生涉及道德的問題。這里的“私”并不是普遍意義上的自私,而是與“公”相對的,這不是個人品質的優(yōu)劣,而是對于公私界限的自我界定下的選擇。而這種界定是依靠以“己”中心的“差序格局”而定的,強調的是自我與親戚、朋友、鄰里等的關系,拋開這種關系單純談“自我主義”的我是不成立的,因為這個“我”是存在于“差序格局”中,與“我”對應的“私”也是依附于這個關系體而生的。
(二)自我主義與儒家倫理
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講“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波紋向外擴張的推字”,“孔子的道德系統(tǒng)里絕不肯離開差序格局的中心”,也就是說“外推”依然是以“己”為中心的。
“差序格局”是“能放能收、能伸能縮”的,同樣的,“自我主義”也有內外兩個方向。一是強調層層“外推”,從而達到“內圣”而“外王”的目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樣的邏輯,是由“私”向“公”的過程。二是“外推”的前提是以“己”為中心,“為了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黨,為了黨可以犧牲國,為了國可以犧牲天下”的邏輯,是“內轉”的過程。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其內含的對于“差序格局”的肯定和強調,在某種程度上又為“自我主義”的存在提供了某種正當性和合理性。
(三)自我主義與集體主義
在中國,“我”的這個概念似乎是抽象而相對的,我可以指社會身份、可以指“自我”、“本我”,“我”這個概念可以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被放縮的。每一個“我”都是在一個特定的結構之中的,在不同的結構里“我”要承擔不同的義務和責任。
以“己”為中心的自我主義看似是和“集體主義”相沖突的,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人的集體主義,仍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并從中心出發(fā)向外延伸。處在一個群體之中意味著我要承擔集體帶給我的責任、遵守集體的規(guī)范,所謂“克己復禮”,“‘克己就是修身”,是一種對“自我”的要求和規(guī)范。
在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中,我們要遵守“被社會不成問題地加以接受的規(guī)范”,這是生活在所在的集體就必須接受的“教化”。但是就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在差序格局中沒有一個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這種超己的觀念必須在團體格局中才能發(fā)生”。所以集體主義也脫不開以“己”為中心,“中國文化模式下的集體主義是基于對個體的人格社會性壓制或忽略條件下的以集體的道德倫理為規(guī)約手段的道德集體主義”。
(四)時代變遷中的自我主義
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當今社會出現(xiàn)了“鄉(xiāng)土社會秩序破壞”、“極嚴重的文化失調”的問題,“逐代以個人本位、權利觀念,倫理本位社會乃被破壞”,在這個劇烈變遷的社會,傳統(tǒng)的禮俗和道義遭到沖擊和破壞,而新的規(guī)范和制度又尚未完善,現(xiàn)有規(guī)范難以深入人心。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法制與“禮制”、經驗與條規(guī),新舊元素在沖擊和碰撞,可是卻尚未磨合出一個可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又易于接受的方法,于是當今社會出現(xiàn)了經濟與文化的脫節(jié)。正如費孝通先生表示的擔憂:“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所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xiàn)代社會是無法用鄉(xiāng)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p>
三、自我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比較
人們說“美國人特別喜歡‘管閑事”,與此對比的是“各人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中國俗語。這個對比恰恰能反映中國人“自我主義”和美國人“個人主義”這兩種觀念中的一些特點。
我們之所以稱某些事為“閑事”是因為這些事與我們無關,或者說是牽扯不到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追根究底就是牽扯不到我們自己本身,不在以“己”為中心向外擴散的“差序格局”之內的,所以我們不會去管,這時如果有人涉及,就不免得被冠上“多管閑事”的稱號。這是由于在我們以“己”為核心的自我主義的原則下,規(guī)定了哪些事是“私”事,我們只需要處理好“私”事,而不用去處理被界定為“私”之外的事情。
在中國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因為這些都是“私”的,處在這個關系網之外的人,是不能介入的,無法評判的。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在西洋既富于集團生活,所以個人人格由此而茁露。在中國因缺乏集體生活,亦就無從映現(xiàn)個人問題。團體與個人,在西洋儼然兩個實體,而家庭幾若為虛位。中國人卻從家庭關系推廣發(fā)揮,而以倫理組織社會,消融了個人與團體這兩端?!痹谕ㄟ^對以“己”為核心的關系網進行判斷之后,對“公”“私”進行界定的這種行為,背后就有“自我主義”的支撐。
在美國,沒有這種中國鄉(xiāng)土社會“差序格局”里對“公”、“私”的界定,而是一種“團體格局”。這種格局的一個基礎就在于團體中的個體都是平等的,具體來說,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都被賦予了不容剝奪的權利。在這種團體格局中衍生出的個人主義強調的是自我的作用和價值。人們獨立思考并做出決定,個體有選擇的權利,每個人的權利是平等的,每個人要尊重別人的權利。這也就可以解釋美國人的“愛管閑事”,即使可能不相認識,但是有一個認同就是對于個體權利的強調,即每個人做的事情都必須在不損害他人權利的前提下。所以一旦他們看到有人做了損害自己或者他們權利的事情,在“個人主義”的驅動下,“愛管閑事”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四、總結
中西方不同的歷史傳統(tǒng)和社會結構中隱含著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西方的“團體格局”與“個人主義”;中國的“差序格局”與“自我主義”,我們不能剝離意識所在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單純去評價一種意思觀念的好壞之分。“個人主義”發(fā)展到如今,常常與負面、利己、自私相聯(lián)系,我們需要將“個人主義”放在西方社會的語境中理解,還原其本來含義。提到“自我主義”也不要一味夸大、扭曲、對其進行妖魔化,要看到其必然性和復雜性。
在當今社會,教化性權力、穩(wěn)定的關系紐帶等有利于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因素遭到沖擊和弱化,同時儒家倫理為主的傳統(tǒng)禮俗的教化作用也在逐漸降低,維系鄉(xiāng)土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規(guī)范已經被破壞,可是清晰的公私邊界又未能確立起來,規(guī)范上的約束還不完善、思想上的沒有明確的規(guī)范能使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上的衍變落后于經濟發(fā)展給社會帶來的變化,造成了社會的“脫節(jié)”和“失序”,出現(xiàn)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對“自我主義”不能因為當今社會中表現(xiàn)出的弊病就完全否定,對“個人主義”也不能不加改造的全盤接受或是片面地全盤否定。在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如何配合一套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又行之有效的規(guī)范和意識,如何解決“脫節(jié)”帶來的社會問題,仍然是我們亟需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錦瑭.美國社會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3]托克維爾.董果良譯.論美國的民主(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洛克.政府論(下篇).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艾捷爾編.趙一凡、郭國良主譯.美國賴以立國的文本.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6]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