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紅艷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6-0074-01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來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傳統語文教學中學生對知識死記硬背的現象,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學生對語文課堂的參與度,然后對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產生重要的影響。那么,我們應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來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呢?以下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針對當前學情談談比較理想的教學方法。
1.興趣教學是關鍵
沒有興趣學生的學習過程就如一潭死水,沒有任何生機與活力,教學活動根本無法順利展開。眾所周知,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第一導師,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自主參與學習活動,促進班級整體的踴躍加入。興趣教學是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沖動的教學方法,教師借助于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豐富語文課堂教學,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當前語文課堂普遍存在枯燥的問題,學生在上語文課的時候態(tài)度無所謂,感覺語文學習可有可無,老師講課的時候學生沒有主動思考的欲望,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課堂內容單一,教學活動不夠豐富導致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所以逐步對語文課堂失去興趣。其實,教師應該明確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是沒有很多阻力的,所以教師很容易借助豐富課堂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教師轉變自身的角色設置,發(fā)揮自己的引導者和激發(fā)者角色
教師在課堂上要多把時間交給學生來思考和回答,而不是一節(jié)課滿堂灌,根本不管學生是否理解了知識,要減少功利性的需求。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一課的時候,作者的語言非常精煉并且生動傳神,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語言賞析的時候,不要先點明朱自清語言的特點,而是讓學生多遍閱讀,然后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以及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來表達自己的閱讀評價和賞析。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過程中逐步引導點撥,讓學生明確提出朱自清對于動詞的運用的準確傳神。因此教師要積極發(fā)揮自身的引導者作用,讓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建立語文學習的自信心。
3.初中語文教學的主體性教學方法還需要教師借助于有效的評價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
初中階段學生的主體意識已經萌發(fā)并且逐步明朗,渴望在學習中獲得教師的認可,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這個細節(jié),導致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沒有信心。例如不少學生的語文都不是很差,但是也不是很好,也就是真正對語文學習有自信的學生不多,這就是學生主體性缺乏的表現之一。所以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應該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起來回答問題,例如,在學習一篇古文的時候,里面的一些實詞意思和翻譯,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復習鞏固的時候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開展,教師先拋出問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思考或者回憶課本,同時教師對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要及時給出恰當的評價,讓學生對于自己的語文學習產生客觀看待的意識,從而有利于其主體性的建立。
3.1 教師可以延伸語文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和視野。例如,在學習毛澤東的詩詞的時候,就難以避免講述和毛主席人生有關的事跡來向學生彰顯其偉大的人格和貼近人民的政策等等,學生對于這些和作者有關的奇聞軼事很感興趣,同時這也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教師要做好課前教學準備,尤其是教學設計和教案,教師在對于這些資料進行篩選的時候要尋找和課堂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內容,以此有效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2 豐富課堂活動。很多教師在語文課上教學活動單一,就是自己一節(jié)課都在講課,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活動只會導致學生產生厭煩的逆反情緒,不利于語文課堂的開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話劇或者討論活動等等。
4.要將自己的教學方法變成學生的學習方法
你可以說:“別大吵大鬧,像什么樣子呢”或說:“請大家先安靜,我們課后再繼續(xù)討論好嗎?”雖然這兩句話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都希望學生安靜,但是它們在學生心中產生的效果卻是不同的,前者雖可使學生安靜,卻破壞了大多數正在討論的學生的良好心緒,而后者既產生了同樣安靜的效果,又保持了學生繼續(xù)討論問題的興趣。上述幾種教學方法,雖然在以往的教學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并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我們還應努力探索,適應素質教育的切實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漸形成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學方法體系,在當前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如何應用和完善傳統教學方法,首先應處理好兩種關系:
4.1 正確處理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關系。現代語文教學嚴格區(qū)別于傳統語文的最大特點是: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師無論是對教法的選擇和運用,還是對學法的指導與實踐,無不貫穿著這種統一。兩者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葉對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里“教”是前提,“不教”是目的;要想達到“不需要教”,必須先教。教的過程既傳授知識又教給方法,特別是方法的傳授必須講解。欲以“不教”之手段達到“不需要教”之目的,是絕對不可能的。
4.2 正確處理繼承與創(chuàng)新關系。教學方法的發(fā)展,首先應注意繼承。繼承是事物發(fā)展階段性和連續(xù)性的聯結紐帶,它客觀存在于語文教學方法歷史發(fā)展的全部進程中。唯物史現認為,沒有繼承,便沒有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系統全面的,我們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首先應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學方法,其次需要經過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實踐和理論探索,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隨著素質教育的普遍開展,一種集中廣大教師智慧之光的適應素質教育,以教育的教學方法體系一定會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