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翻譯的目的性、讀者的文化意識、翻譯策略的運用、譯作與原作的關系等方面,具體分析了譯者主體性在王佐良先生的《談讀書》譯作中的具體表現(xiàn),旨在強調(diào)譯者應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為高質(zhì)量地完成翻譯實踐活動做好準備。
【關鍵詞】譯者主體性 能動性 文化意識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014-02
一、引言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散文家,其作品文字高雅、立意深刻且語言凝練,這些特點都體現(xiàn)在《談讀書》這部代表作中,并以生動簡潔但莊重正式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讀書的種種領悟。在眾多翻譯版本中,王佐良先生的中文譯本尤其體現(xiàn)了原文的哲理,其譯文措辭得體,簡練精確,行文流暢,脈絡清晰,充分發(fā)揮了譯者的主體性,不僅忠實地傳遞了原文的信息,而且恰當?shù)卦佻F(xiàn)了原文的各種風格意義和美學價值。
二、譯者的主體性
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譯者作為這一活動的主體,應充分發(fā)揮其主體性,高質(zhì)量地完成譯作,這是翻譯的基本原則之一。要談譯者主體性,首先必須明確主體性具體所指的意義。所謂主體性,這是相對于客體性而言的,屬于哲學上廣義的范疇。而在狹義的主客體關系中,特別是在客觀翻譯實踐中,主體性指譯者的主觀能動性,作為翻譯的主體,他的主觀活動就是具體的翻譯行為,是主體性最為突出的特征?;谶@種對主體性的理解,筆者認為,譯者主體性是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變被動為主動,為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譯者在翻譯時會受到原文的束縛及外部因素的影響,具有受動性。另一方面,譯者需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采取恰當?shù)姆g方法及策略,貫穿于翻譯活動的全過程。具體地說,譯者主體性不僅體現(xiàn)在譯者對作品的理解和語言層面上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也體現(xiàn)在對翻譯文本的選擇、翻譯目的的實現(xiàn)及翻譯策略的應用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利用自身的文化意識和審美創(chuàng)造力完善翻譯作品。然而,一旦譯者開始進行原文文本至譯作的轉(zhuǎn)換翻譯,兩種語言在行文造句等方面的特點各不相同,這必然影響翻譯策略和翻譯技巧的選擇,在翻譯中可能形成多種語言形式的改變,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譯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下面筆者擬結(jié)合王佐良先生的《談讀書》譯本,從翻譯的目的性、讀者的文化意識、翻譯策略的運用、譯作與原作的關系等方面,分析譯者主體性在這本譯作中的具體表現(xiàn)。
(一)從翻譯的目的性看譯者的主體性
翻譯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是翻譯主體對翻譯作品的客觀認識與創(chuàng)造。眾所周知,不同語言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文字、語法、結(jié)構(gòu)、篇章等層面,譯者在文本轉(zhuǎn)換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目的語語言的表達習慣,采取恰當?shù)姆g技巧,避免在翻譯過程中造成語言形式上的丟失,在譯文中盡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內(nèi)容,不忽略原文的藝術價值,這就是翻譯的目的性的具體表現(xiàn)。在《談讀書》原文中,詞匯、句法、修辭等語言的各個層次都表現(xiàn)為在譯作中的措辭精煉、句式簡潔、論述清楚,整篇文章既高雅又通俗易懂,所以,王佐良先生的譯本遵循了原文的創(chuàng)作風格,在翻譯時基本上是逐句對譯,充分考慮到了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墩勛x書》原文共19句,譯本濃縮為16句,多數(shù)句子是遵循中文表達的特點,使用文言結(jié)構(gòu)來體現(xiàn)原文莊重而文雅的詞匯,比如漢語成語的使用,因為漢語成語具有精煉、文雅、音韻和諧的特點,能更好地體現(xiàn)原文的節(jié)奏鮮明及書面語色彩。所以,王佐良先生的譯本具有非常明確的目的,那就是為目的語讀者服務,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
(二)從讀者的文化意識看譯者的主體性
為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翻譯的目的,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受到目的語對象等外界因素的制約。譯者的主體性應是譯者的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統(tǒng)一。翻譯活動擴展到文本以外的因素,譯者需根據(jù)特定的目的語文化語境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性。究其原因,讀者意識是影響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目的語文化語境中,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讀者群體,他們對譯文的期望值各不相同。既然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作,那么譯者就有他的意向讀者或潛在讀者。為了充分實現(xiàn)其翻譯作品的價值,使譯本在目的語文化語境中得到認同或發(fā)揮特定的作用,譯者通常在翻譯過程中時刻銘記其意向讀者或潛在讀者的期望與審美意向,從而選擇具體的翻譯方法。王佐良先生是想為了解英國文化而又具備一定的中國漢語知識的讀者服務的,例如: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句中介詞in 分別譯成“……之時”,“……之中”,“……之際”,既講究了形式上的對等,又避免了重復使用。而幾個名詞和名詞短語,王佐良先生則用漢語中豐富的成語詞組,賦予原文豐富的情感,如“獨處幽居”、“高談闊論”,把漢語中成語的精妙之處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賞原文。
(三)從翻譯策略的選擇看譯者的主體性
培根的《談讀書》,語言言簡意賅,筆法靈活流暢,結(jié)構(gòu)嚴謹,論述廣泛,對世人具有深刻的啟迪思想和警示意義,富含豐富的人生哲理,深受大眾的關注和喜愛。原文采用排比的修辭手法,使整篇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情感表達更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論述相當精確。而在眾多的翻譯方法中,王佐良先生對《談讀書》原文的處理,采用較多的是直譯與意譯相結(jié)合的方法。例如: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此句王佐良先生的翻譯版本采用了三個“使人……”的排比句型,即“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既保留了原文排比句式的對等,又體現(xiàn)了古雅的文體特點。又如: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在對句中的幾組名詞翻譯時,王佐良先生采取了意譯的方法,改變了這些詞的字面意義及詞性,“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此譯本充分發(fā)揮了翻譯時譯者的主體性,利用漢語和四字成語的優(yōu)勢,將原文中的名詞變?yōu)閯釉~,更有利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和接受。這種翻譯技巧也綜合運用于其他例句中,如: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闭浞g語言表達簡練又不失活力感。王佐良先生在《談讀書》中各種翻譯策略的綜合運用,恰當?shù)伢w現(xiàn)了譯者的主體性,使譯文既實現(xiàn)了形式上的對等美,又實現(xiàn)了意義上的領略美,為廣大讀者提供了很好的教科書式翻譯的思路和典范。
(四)從譯作與原作的關系看譯者的主體性
原作進入目的語翻譯過程中,不僅在語言形態(tài)上異化為目的語語言,同時也烙下了目的語文化的意蘊。而譯作不再是原作意義上的簡單輸出,而是具有自己獨立的生命和價值。王佐良先生的《談讀書》譯作被奉為經(jīng)典,對原作的推廣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譯者賦予了譯作強大的生命力,所以,譯者的主體性決定了譯作的審美傾向和目的語文化語境特征,體現(xiàn)了原作在目的語文化中的地位。從譯作的生命獨立性來看,譯作和原作不是從屬關系,而是互利關系。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譯作的受歡迎程度來看,王佐良先生翻譯的《談讀書》可以與原作相媲美,這種互利關系充分說明了譯者的主體性,也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的目的語文化意識,把原作的思想意義發(fā)揚光大。
三、結(jié)語
在翻譯實踐活動中,譯者主體性雖然一方面受到其翻譯目的、文化意識等能動性影響,同時也受到原作文本及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制約,但是,不論是文本的選擇還是具體的翻譯策略,都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的主體性。從對王佐良先生翻譯的《談讀書》分析可以看出,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翻譯的目的、讀者的文化意識,還有其他社會文化因素都會對翻譯產(chǎn)生影響,而最終的翻譯成果恰恰是譯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作的結(jié)果。所以,在翻譯活動中,譯者應自覺地充分發(fā)揮其主體性,更好地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翻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高寧.論譯者的主體性地位——兼論翻譯標準的設立原則[J].上海科技翻譯.1997(1).
[3]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與異化[J].外國語. 1998(2).
[4]查明健.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1)
作者簡介:
楊倩(1981.01-),女,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及跨文化交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