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要]語言的功能在于交際和運用。然而當下的英語教學,過于強調教師“教”了多少,很少關注學生“學”和“用”的過程,忽視了語言的交際功能和聽說訓練,缺少實踐運用的環(huán)節(jié)。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新課標也倡導英語教學應“做中學”“學中做”和“活動教學”。從小學生的特點來看,他們活潑、好動,實施“教學做合一”符合他們身心發(fā)展的需要。為此,可以從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鼓勵自主探究、開展生活化教學等幾個方面,踐行“教學做合一”,創(chuàng)新小學英語課堂。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語言應用;聽說訓練;互動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理念,簡言之就是“教”“學”“做”要有機結合。其中“做”是核心,是架起“教”和“學”的橋梁?!敖虒W做合一”要求教師運用各種方法,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具體的情境和語境,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構建趣味性、互動的英語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參與興趣,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chuàng)設真實語境,以境激情
“教”與“學”以“做”為中心,實質上是倡導從“死”讀書中走出來,改變“填鴨式”“一言堂”“滿堂灌”等方式,改變?yōu)椤敖獭倍敖獭?、為“學”而“學”的現(xiàn)象。新課標倡導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表達。如三年級的“Hello”單元教學,其中心話題是打招呼,主要任務是學習和掌握打招呼用語。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主運用所學的交際用語進行交際。如教師走進課堂,主動向學生問好: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然后用多媒體呈現(xiàn)相應的情境,介紹西方國家人們見面時的招呼用語,讓學生從情境中學習和運用招呼用語:Hello! Hi! Good morning/afternoon等。在交際用語的運用中,讓學生開展Pair work,模仿Story time、Cartoon time自主對話,學生的興趣高漲,參與度高,構建了主動參與的互動課堂,體現(xiàn)“教學做合一”的理念,突出“做中學”,凸顯“用中學”“學中用”。
如After school單元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和掌握星期的名稱。在學習的過程中及單元學習后,教師可以利用每天的英語課向學生發(fā)問: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day is it tomorrow? 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 每天都反復再現(xiàn)這些知識,強化了學生的記憶。
當學生學習了學科名詞,如English、Chinese、Maths后,將學科名詞與星期名稱融合在一起,通過詢問星期幾和當天有哪些學科而設計問題,如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lessons do we have today? 提出這些問題后,呈現(xiàn)給學生當天的課程表,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況回答It is…(星期名稱), We have Chinese、Maths、English、Art…這樣的活動,彰顯了英語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降低了語言交流的難度。
再如學習chair、desk以及there be、how many等句型結構時,與學生談論教室里的門窗、桌椅及其數(shù)量等;學習a day out,讓學生借助外出旅游的照片,談談自己到過的地方有哪些名勝古跡。教師應找到生活與教材的結合點,找到教、學、做的節(jié)點,做到三者的統(tǒng)一,達到以教促學、以學定教的目的,突出“學中做”,彰顯“做中學”。
二、鼓勵自主探究,做中獲取知識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師享有絕對的權威,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積極性不高,與新課改要求的以學生為中心相去甚遠。為此,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知識的探究也留給學生,讓學生發(fā)揮主動性,從中學會自主構建知識。
如Chinese festivals教學前,教師可讓學生搜集中國人過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和習慣,搜集和整理西方國家節(jié)日的素材、圖片和材料,待單元學習結束后的實踐課堂上,圍繞festivals這個話題,設計問題What festivals do you know?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festivals you know?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向組員和其他同學介紹這些節(jié)日,激發(fā)學生自主搜集材料、整合素材的興趣和能力,也提供給學生展示的平臺,促進其語言的表達和運用,并將文化差異知識融入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又如學習了家庭成員的稱謂名詞grandpa、grandma、mother、father、uncle、aunt后,讓學生通過制作family tree,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人,同時了解同學的家庭成員狀況;在字母的發(fā)音分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一起寫出26個字母的國際音標,從音標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將26個字母按照元音類型分類,引導學生從熟悉的單詞中發(fā)現(xiàn)元音發(fā)音的特點,根據(jù)判斷出來的規(guī)律對這類單詞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比教師一味地說教要好得多。
此外,在語法教學中,教師也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改變教師灌輸語法知識、學生做練習鞏固的單一做法,開展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如對于可數(shù)名詞復數(shù)形式的學習,可改變教師講變化規(guī)則的模式,讓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名詞復數(shù)形式進行分析和歸納,或自主或合作,探討出規(guī)則名詞復數(shù)構成的規(guī)則和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主動學習的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教師引導學生學和做,真正實現(xiàn)了“教學做合一”。
三、開展生活化活動,做中發(fā)展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做”的能力,英語教學應注重生活化活動的設計與開展,在“做”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語言技能。
如教學Now and then時,可以先組織學生開展游戲,讓學生以接龍的形式,依次用…but now…說句子,如I couldnt speak English,but now I can. We lived in old house,but now we are living in a new flat.教師再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給學生一些生活化的圖片,附上簡單的文字。如呈現(xiàn)給學生10個月的Timmy在爬行,不會走路;呈現(xiàn)Helen3歲時就會畫畫;呈現(xiàn)Mike 6歲時不會騎自行車等圖片,讓學生根據(jù)圖片使用could/can表達出圖片的內容,了解can和could的用法,實現(xiàn)“用中學”。
又如學習Seeing the doctor時,開展角色游戲,一個學生扮演doctor,一個學生扮演patient,讓學生在表演中,身臨其境地學習并操練Whats wrong with you? What should I do?句型,創(chuàng)編新對話,實現(xiàn)“活學活用”之目的。
再如閱讀Keep our city clean后,讓學生自主交流污染環(huán)境的危害,污染的主要途徑以及如何減少污染,保護環(huán)境等;學習clothes時,讓學生設計一款適合自己的服裝;學習subjects時,讓學生制作英語課程表;學習Dolls之后,讓學生畫卡通人物形象,然后給大家介紹動物的外貌特點;學習jobs后,讓學生調查街區(qū)中人們職業(yè)的不同;學習What time is it?時,讓學生畫出鐘面,在鐘面上標出具體的時間,分別在“時鐘”的下面寫出時刻及自己的日常活動,如get up at 7:00、have breakfast at 7:30。這些活動的開展,實質上是突出“做”,強調“做中學”,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力和創(chuàng)新力,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
小學英語是英語學習的初始階段,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是當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只有踐行“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開展“教學做合一”的實踐,才能深化課堂改革,打造高效的英語課堂。
參考文獻:
[1]陸婷婷.教學做合一理念在小學英語課堂的有效融入[J].校園英語(上旬),2015,(34).
[2]仲黎明.引入活動教學法提升小學英語教學質量[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15).
[3]曹遴凌.教學做合一,讓英語課堂鮮活起來[J].基礎教育研究,2017,(06).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