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成
摘 要:“一個人的閱讀史成就了他的生命發(fā)展史。”可見閱讀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教學教育過程中,教師們也在用心推行課外閱讀,可是,很多時候?qū)W生們的閱讀停留在表面,沒有興趣,沒有實效。文章側(cè)重從三個方面——師生共讀、同伴共讀、親子共讀去闡述如何將課外閱讀更好地落到實處。
關鍵詞:師生共讀;同伴共讀;親子共讀
一、師生共讀——讓有效的閱讀指導得以實現(xiàn)
葉圣陶曾在《略讀指導舉隅》中談到過有關略讀的方法,簡潔地概括便是:選取一篇或者一個章節(jié),學著精讀篇目的方法進行細讀,對于自己存疑的地方,不可囫圇吞棗,而應借助參考書進行弄懂;弄懂之后再次返回去讀,明了大意,再做記憶、體會或研究的工作。
課外閱讀,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便是略讀,略讀才有可能一目十行,做到海量閱讀。而選取章節(jié)進行精讀,才有可能做到深入文本,避免假性閱讀。
具體來說,閱讀中要善于思考,讀出質(zhì)疑之處。對于不懂之處,再聯(lián)系上下文深入研究,真正弄懂為止。有了這樣一個思維參與的過程,閱讀體會方能深刻。將從精讀篇章中習得的方法用到其他篇章或者書籍中去,閱讀效果會大大提升。我也曾經(jīng)嘗試著如此去做過了。
我們班共讀了曹文軒的經(jīng)典名著《草房子》,它是一部長篇小說,相對學生們之前看的游記、童話故事等,這本書可謂是巨著。因此,很多學生望而卻步。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并能深入文本,真正地有所收獲,我選取了有關秦大奶奶的篇章《艾地》,讓學生們共讀,通過一番閱讀之后,大部分學生都讀懂了:秦大奶奶是油麻地的一員,在油麻地上,她與老公辛辛苦苦地蓋了一座房子,可是為了建學校,她從油麻地中被趕了出來,于是出現(xiàn)了她與人們的各種斗爭。不過,后來她卻有所改變,關鍵時刻救了落水的小女孩喬喬……學生們對她的感情由討厭慢慢地轉(zhuǎn)化成了喜歡。學生們不明白的是,為什么秦大奶奶突然會有如此的改變?
帶著這個疑問,我讓學生再讀了這一篇章,并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秦大奶奶不愿意離開油麻地?她真是一個大惡之人嗎?學生們通過尋找問題的答案,定位在一些關鍵詞句上,便明白了:秦大奶奶之所以與人們不斷地“斗爭”,搞得油麻地小學雞飛狗跳,無非是想留在這片她傾注了情感的土地,因為這片土地,是秦大奶奶和丈夫花了幾十年的心血購買的,且承載他們美好的記憶……她并不是一個大惡之人,反而內(nèi)心里面存有了一絲善良,當桑桑出現(xiàn),能與她和平相處時,她的內(nèi)心變得柔軟,她開始變得友好,以至于后來,她奮不顧身地救人……
學生通過思考、細讀,讀懂了質(zhì)疑之處,然后再回過去讀時,發(fā)現(xiàn)似乎秦大奶奶所做的一切“斗爭”都可以理解,她毫不猶豫地救助他人,也順理成章。
這樣的閱讀,不再停留于表面,學生們思維得到了激活,帶著問題去思考,有了答案后,豁然開朗,這時候,學生們便有了閱讀的成就感。之后,便有興趣,有了閱讀的內(nèi)驅(qū)力,帶著之前學到的方法再去閱讀其他的章節(jié),便能將這部長篇小說化長為短、化難為易。
繼《草房子》之后,我們班又共讀了曹文軒先生的《青銅葵花》,為了引導學生進一步熟悉閱讀方法,我又挑選了《葵花田》章節(jié),引導學生細讀,通過一些問題,諸如:青銅為什么會變成啞巴?在葵花爸爸眼里,他一生最成功的作品是什么,為什么?……有了問題的引導,學生的閱讀視角會縮小,也會讀得更精細,慢慢地我讓學生學著去提問、去思考、去找問題的答案。這樣,大部分學生閱讀將不再是泛泛而過。
師生共讀,為學生習得有效的閱讀方法提供了契機。
二、同伴共讀——讓持久的閱讀熱情得以維持
群體動力學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一旦視某個群體為自己的參照標準,就會把該群體的目標、規(guī)范、趣味作為標準來塑造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蔣軍晶老師在《和孩子聊書吧——讓孩子愛上閱讀》中也曾寫道:“深圳很多經(jīng)濟條件不錯的家長,經(jīng)常同一種書買幾本,一本給孩子,另外幾本給孩子最好的朋友。這對保持孩子的閱讀興趣,效果很不錯?!笨梢娡吶后w對孩子閱讀行為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
例如,五年級時我們共讀了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雖然大家都買了這本書,但是學生們的閱讀興趣、閱讀效果不盡相同,于是,我在班級開展讀書交流會,開展寫讀后感的活動。最后發(fā)現(xiàn),那一批平時并不愛看書的學生,為了更好地融入小組,更加有效地參與讀書活動,也開始跟著讀了一些篇章,寫了一篇讀后感。雖然這樣的共讀活動,并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做到深入閱讀,但是“雁過留聲”,至少學生們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閱讀經(jīng)歷,當他們再次翻開這本書時,一定會有朦朧的熟悉感,且可能會有不同的閱讀體驗。
除了班級共讀某本書,選擇合適的時間來共讀也是一種很好的催生閱讀經(jīng)歷的方式。每一天夕會都是我們班固定的閱讀時間,時間一長,學生們慢慢地就養(yǎng)成了夕會一進教室就閱讀的習慣。當一個教室里面大部分學生都在閱讀,那小部分平時可能并不愛閱讀的學生,也會不自覺地拿起課外書。剛開始的閱讀,也許真有應付老師的成分,但是慢慢地,當學生們真正從課外書中學到了知識、感受到了快樂,那被動的閱讀就有可能轉(zhuǎn)化成主動、有效的閱讀了。
讓學生愛上閱讀,同伴共讀是一種很好的催生方式。
三、親子共讀——讓溫馨的閱讀氛圍得以營造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所有那些有教養(yǎng)、品行端正、值得信賴的年輕人,他們大多出自對書籍有著熱忱的愛心的家庭?!笨梢姡H子共讀,塑造家庭中的書香氛圍,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可反觀現(xiàn)實,很多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不愛讀書,當問起孩子在閱讀時,他們在干嗎時,他們非常干脆地回答:做家務或者玩手機。試問,一個幾歲的孩子,到底有多強的自控力呢?在沒有養(yǎng)成閱讀習慣前,在沒有嘗到閱讀帶來的甜果時,怎會主動用心地去閱讀呢?
當然,也有家長反映,親子共讀讓孩子的課外閱讀情況有所改善,親子共讀的時光,是一種陪伴,也是一種無形的引導……
曾記得一位家長寫了一篇親子共讀的文章,從這篇文章中,我能感受到親子共讀所帶給她和孩子的樂趣。她在文章中寫道:“‘哇,這本書里寫了好多昆蟲啊,真有趣!女兒臉上洋溢著笑容,眼里充滿著對知識的渴望,確實,這本書就像一塊磁鐵一樣,不僅吸引著她,也同樣吸引著我。書中描述了勤勞的蜜蜂、愚笨的毛蟲……有了《昆蟲記》的陪伴,我們母女之間的感情更加融洽了,它給我創(chuàng)造了與孩子溝通以及分享讀書樂趣的機會?!奔议L如此寫道,她的孩子也確實在她的陪伴中,擴大了課外閱讀量,閱讀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尤其在寫作時,不會再顯得毫無頭緒。
還有家長反映:剛開始親子共讀的那段時間內(nèi),孩子是被父母督促著去閱讀,可是一段時間后,孩子從課外閱讀中感受到了樂趣,他不再需要催促,每天放學后會以最快的速度寫完作業(yè),投身閱讀,一本、兩本,一發(fā)不可收拾,一學期,孩子看了將近20本課外書。一年之后,他已經(jīng)慢慢地養(yǎng)成了課外閱讀的習慣,睡前不閱讀還睡不著……在沒有努力嘗試的前提下,誰又能輕言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呢?
閱讀致力于人的根部滋養(yǎng),是一個人成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課外閱讀不能只停留于口號,而應該真正地落實下去,為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造一定的環(huán)境,陪伴學生用心地去經(jīng)歷閱讀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竇桂梅.聽竇桂梅老師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蔣軍晶.和孩子聊書吧[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4](蘇聯(lián))蘇霍姆林斯基.給父母的建議[M].羅亦超,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