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婁葑學校 李睿婷
杜甫有一句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闭n外閱讀對小學生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要想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課外閱讀是少不了的。但是,長期以來的應(yīng)試教育在家長的心中還留有陰影,很多家長都認為課外閱讀是可有可無的,浪費孩子學習時間,好些家長不會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看課外書,覺得看這些書還不如給家里干點家務(wù)活兒?;蛘哂械募议L會覺得學校發(fā)那么多書,孩子都沒有看完,還要看課外書干什么?有一些經(jīng)濟條件好一點的家長,他們寧愿把孩子鎖在家里打“題海戰(zhàn)”,或者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去補課,去學習各種“特長”,也不愿意讓孩子在家里多讀一會兒書,連報紙都不讓孩子翻一翻,更不要說其他的一些有“營養(yǎng)”的課外書了。
學生課堂上閱讀的內(nèi)容少,時間短,語言實踐機會相對缺乏,制約了語言發(fā)展的速度。開展小學生課外閱讀實踐活動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素質(zhì)教育的需要、培養(yǎng)終身學習及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需要,更是現(xiàn)代教育教學改革的需求。如何指導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呢?我來談?wù)勛约旱墓ぷ黧w會:
葉圣陶說,能力就是養(yǎng)成習慣。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一要定書。要閱讀的書一旦選定,就一定要讀完,千萬不可淺嘗輒止,半途而廢。要讓學生養(yǎng)成把一本書讀完再讀下一本書的習慣。二要定時。要指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個固定的讀書時間,每天堅持讀書,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一曝十寒也是不好的讀書習慣。三要定量。學生拿到一本書,我們要指導他們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速度,制定一個計劃?!安粍庸P墨不讀書?!痹谧x書的過程中,還要讓學生做好閱讀記錄。老師還要勤做督促檢查,以達到好的效果。
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的養(yǎng)成訓練過程,注重孩子興趣的培養(yǎng),以鼓勵代替指定,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同時,教會他們合理地安排課外閱讀的時間,養(yǎng)成制訂課外閱讀計劃的習慣;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學會了查字典,要求他們養(yǎng)成運用工具書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zhì)疑、勤于思考的習慣;逐步培養(yǎng)圈點勾畫、記筆記的習慣等等。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能自覺地參與到課外閱讀活動之中,主動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去獲取。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用書,讓學生把書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才是最終目的。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內(nèi)涵是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作為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綜合性的活動,是直接接觸語文材料的最佳途徑,可以極大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識。
要想讓學生保持閱讀的習慣,就要確保學生有充足的讀書時間。在我們學校,每天中午都專門確定了讀書時間:學生進校園后直接坐到自己座位上讀書,時間長度是半個小時。在這個時間里,整個學校都必須在安靜地讀書,每個人(包括老師)都把手頭的事情放在一邊,自由選擇喜歡的讀物。老師還在每一周保證有一天不布置家庭作業(yè),這樣可以確保學生的閱讀時間更加充裕。如果有些名著被改編成電影或者電視劇,比如《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等,學生都會很感興趣,我都會建議他們在作業(yè)做好的情況下追追劇,追劇之余再讀原著,配合起來,閱讀效果當然會更好。比如當中央電視臺播放電視連續(xù)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時候,舉辦了一次班級“讀名著、看電視”的主題活動,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要想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收到實效,就要教會學生從書中吸取營養(yǎng),學會積累。以所閱讀的文章為例,仿照一句、一段、一篇的寫作方法來練習,就像書法臨帖一樣,是孩子靈活掌握書面語言的良好開端,這樣降低了寫的難度,能更好地激發(fā)興趣,提高能力。正如葉圣陶老先生說過的那樣:語文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現(xiàn)有的蘇教版實驗教材蘊含了豐富的生活化內(nèi)容,我們要本著葉圣陶的教材觀,引導學生多讀、多看、多仿。筆者認為要注意如下幾點:
目前適合學生讀的書有很多,學生的時間精力都有限,不可能把每一本書都精讀,所以我們要教會學生略讀。把精讀和略讀相結(jié)合,才能提高讀書效率。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要注重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摘抄好詞好句、科學異聞、生活常識等以豐富語言、增長知識、啟迪思維、陶冶情操。到了中高年級的小學生,我們應(yīng)該逐步要求他們做筆記,輔導他們在讀過一本讀物后,可以把其中的要點或基本內(nèi)容提煉出來,掌握讀物的內(nèi)容及作者的思路,從中學習表達事物的方法。
一般人讀過書以后,都會有一些心得體會。如果不把這些體會記錄下來,時間長了就會忘記,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把心得體會寫下來,還可以讓他們寫成短小文章保存下來,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孩子們分析事理的能力。
總之,為學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沒有廣泛的閱讀就談不上積累,更談不上薄發(fā)。要積累就不能僅聽一人說(老師說)、會讀一本書(語文書),而要讓學生在一人說、一本書的基礎(chǔ)上,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博覽群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達到郭沫若先生說的“胸藏萬江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的寫作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