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城南校區(qū) 孫建云
在普通話里,“的”“地”“得”都讀作輕聲時,看似讀音一樣,但用法卻大不相同。在書面語中,很多孩子都難以區(qū)分它們,含糊不清,甚至是亂用一氣,使用時容易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作為連接文章中詞與詞、字與字之間的橋梁,用對“的”“地”“得”非常重要,不僅體現(xiàn)出對于漢語言的尊重,也是學生良好語文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
我們常說“教學有法,貴在得法”。對于學生而言,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混淆了“的”“地”“得”,主要是因為沒有用對方法,用對了方法,自然就能讓孩子記牢。筆者根據(jù)教學實踐中的總結發(fā)現(xiàn),其實“的”“地”“得”有一個最簡單的區(qū)分方法,那就是看它們的使用。
最常見的有:名詞前面有定語,定語和名詞之間用“的”,如“火紅的太陽”。動詞前面有狀語,狀語和動詞之間用“地”,如“認真地寫字”。補語前面用“得”,如“唱得好”。但是面對低年級的小朋友,再好的總結也不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對他們而言,最好的學習就是適合他們的方式與內容。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引導學生以“自己想一想”的形式來增加對“的”“地”“得”的印象,并相機出示了“我的奶奶,明亮的月光,小明的鉛筆,碧綠的小草……”“使勁地拉,大聲地說,輕輕地唱,慢慢地流淌……”“唱得很動聽,長得多可愛,寫得真好看……”等范例,在逐步的引導中,讓學生試著總結:名詞的前面都是“的”,動詞的前面都是“地”,而“得”前面跟的大部分是動詞,后面跟的大部分是形容詞,便在學生的腦海中有了一定的印象。
然而,在之后的作業(yè)批改中,還有不少學生出現(xiàn)了混用的現(xiàn)象。可見,他們并非完全理解了三個“de”,于是我想到了在前期教學中運用比較好的提問。在靜心準備之后,我專門用了一節(jié)課來幫助孩子們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以下是課堂教學片段:
首先,以投影出示題目,讓學生選擇“的”“地”“得”填在括號里:
坐( ) 端正 ( )云朵 認真( )寫字
整潔( )房間 好看( )裙子 高興( )說
慢慢( )走 紅( )鮮艷 氣( )發(fā)抖
接下來,我對學生說:“請小朋友們試著用‘什么’‘干什么’‘怎么樣’”三個詞語來給上面的詞語‘找朋友’?!辈⒕唧w給他們做了示范,告訴他們,做de“什么”或做de“干什么”顯然不確切,只有提問成“做de怎么樣”,才是非常合理、通順的。為了做好鞏固練習,我還給學生講解了“潔白de什么”“認真de干什么”,這樣一來,枯燥的知識有了生命力,孩子們也在這樣的提問中找到了樂趣,很快就掌握了規(guī)律,順暢地完成了下面的練習。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內容:
整潔de什么 好看de什么 高興de干什么
慢慢de干什么 紅de怎么樣 氣de怎么樣
在練習的同時,我還及時做好總結,提示他們:“以后在用de的時候,先在心里提問一下,如果是用‘什么’來提問的,就用‘的’;如果是用‘干什么’來提問的,就用‘地’;如果是用‘怎么樣’來提問的,就用“‘得’。”看著孩子們發(fā)光的眼睛和得意的神情,我趕緊補充一句:“你們都學會了嗎?”“會了!”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相信這次他們真的是會了。
在隨后的教學中,我又補充了一些內容:
燦爛( )陽光 拼命( )爬 長( )可愛
有了前面的練習和積累,孩子們找到了規(guī)律,非常有條理地答出了:燦爛de“什么”,因為是用“什么”來提問的,所以應該用“的”;拼命de“干什么”,因為是用“干什么”來提問的,所以應該用“地”,長de“怎么樣”,因為是用“怎么樣”來提問的,所以應該用“得”。
因為提問,課堂教學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因為提問,教學氛圍也更加活躍。對于“的”“地”“得”這樣的知識點,提問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教學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