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軼 閻巖
摘 要:高校本科教育的精神文化收益是德育教育的切入口,也是大學生未來發(fā)展成才的關鍵。高等本科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受教育者,精神文化收益的提高會給學生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自信和樂趣,從而努力拼搏、積極進取,未來成為對社會、國家有貢獻的人,增強社會的凝聚力與和諧性,推動社會整體的發(fā)展與進步,提升全體人民的幸福水平和社會福祉。
關鍵詞:本科教育;精神文化收益;幸福指數
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接受本科教育是人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方式,它給我們帶來了貨幣收益和精神文化收益。但是,目前我們對其的關注點絕大多數還是放在貨幣收益部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精神文化收益的價值。這也是導致在我國經濟多年高速增長、人均收入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出現了幸福水平并未明顯增加的幸福悖論的重要原因;現代本科院校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必要的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以及應用現代科學技術與文化知識的能力,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維,如何通過提升應用本科教育的精神文化收益來更好的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水平以及社會福祉。
2 高校大學生精神文化收益現狀分析
2.1 大學生課余時間精神文化活動分布領域現狀調查
經調查,高校大學生業(yè)余時間普遍的精神文化生活廣泛分布于網絡、旅游、娛樂美食、課外閱讀、校園活動、社會實踐、睡覺閑坐、運動健身等領域。在占據課余時間最多的精神文化活動調查中,網絡、娛樂美食、運動健身分別位居前三名,而校園活動、社會實踐和課外讀物所占的百分比則很小。隨著社會網絡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學生的休閑娛樂項目種類越來越多,誘惑越來越大,加之他們剛擺脫煩悶的高考后,必定傾向于把更多的課余時間放在更加刺激和新奇的活動上。但是,我們也發(fā)現,這占據了他們除學習時間外的絕大部分時間,甚至部分學生荒廢學業(yè),沉迷休閑娛樂項目,懶散情緒滋長,生活開支加大,物質需求變高,攀比思想嚴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對于家境優(yōu)越和貧困的學生來講,休閑娛樂項目的豐富程度也讓他們的貧困差異展現的更加明顯,對于家境好的學生增加了其自身精神上的優(yōu)越感的同時削弱了其本該鍛煉的吃苦耐勞品質,家境差的學生會因為羨慕別人加深了自卑感,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充滿了疑惑和迷茫。此外,由于休閑娛樂活動占據了大量課余時間,學生們可以用來進行校園活動、社會實踐、課外閱讀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而正是這些活動能在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精神文化收益,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具有高尚的社會道德和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所以本科學生目前的課余時間精神文化活動分布是不合理的,是需要積極改善的。
2.2 大學生對幸福指數以及它和收入關系的理解現狀分析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高校大學生給自己幸福指數打分的結果中,有35.4%的學生給了低于60的分數,66.5%的學生認為幸福指數和收入永遠成正比例關系,而僅有33.5%的同學否認了這一點。從兩項數據結果分析來看,高校大學生并沒有一個正確的幸福指數評價標準,但是他們的生活也確實有來自于各方面的壓力和迷茫,這影響了他們對于大學生活質量的肯定和熱愛,然而其中一重要因素應該和收入水平密切相關。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現在很多大學生衡量幸福度的標準就是金錢。他們?yōu)榱藢崿F金錢帶來的幸福指數的增加可以放棄健康的身體,可以放低道德的底線,甚至會把他們的錯誤價值觀傳遞給別的同學,進而造成社會上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是向錢看齊,而缺失了良好的精神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標準,他們沒有認識到正確的價值觀和精神文化積累才是獲取財富的正確之路,也是提高幸福度的關鍵要素。因此,對于高校大學生學生而言,精神文化收益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3 高校大學生精神文化收益對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性分析
3.1 在校期間精神文化上的改變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態(tài)有直接的影響
選取重點學生中的不同類型(貧困、單親、受處分、家庭條件優(yōu)越但心理異常)和普通學生中的不同類型(成績優(yōu)異但驕傲自大、成績落后稍有自卑、性格急躁、性格懶散、少言寡語、話多張揚),根據他們各自的具體情況或缺點,通過談心談話、寢室走訪、引導優(yōu)良生活作風、鼓勵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生黨員干部帶動進步等方式給予指導,考察指導半年后這些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態(tài)。結果發(fā)現,絕大多數學生相較于之前的問題或缺點在學習、生活、思想狀態(tài)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重點學生的狀態(tài)改變程度要高于普通學生的狀態(tài)改變。另外,配合度越高的學生提升幅度越大,配合度越低的學生提升幅度越小,但即使如此也較指導前有所提高。這說明精神文化上的改變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態(tài)有直接的影響作用。
3.2 在校期間的精神文化收益對就業(yè)后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具有長遠影響
通過與往屆畢業(yè)生的聯系調查發(fā)現,在學校精神文化生活豐富,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參與度高且價值觀積極向上的學生就業(yè)后在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上有明顯優(yōu)勢,且人際關系寬廣,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趨勢良好,幸福指數高。他們認為積極樂觀平和的心態(tài)和堅韌不催的精神信念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而在學校期間精神文化生活單一、自信心缺乏的學生就業(yè)后確實在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上處于劣勢,并且或者更換工作頻繁,或者工作狀態(tài)停滯不前。這說明在校期間的精神文化收益對就業(yè)后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具有長遠的影響。
3.3 本科教育的精神文化收益對社會整體的前進與發(fā)展有重要影響
據調查,通過提升高校大學生的精神文化收益,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得到了提高。這會大大降低大學生物質生活盲目攀比、精神生活萎靡不振、自殺、抑郁、就業(yè)難,半路退學,學業(yè)失敗等現象的發(fā)生。這將會作用于社會整體的發(fā)展趨勢,并且會以更多的社會和諧、團結友愛、無私奉獻、誠實守信等形式表現出來。高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它所培養(yǎng)的每個大學生的思想是否正確,將決定其個人,甚至整個社會的前進和發(fā)展。革命的先進的思想對社會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反動的落后的思想則對社會的發(fā)展起阻礙作用。高校本科教育必須要明確精神文化收益的重要性以及它對本科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和道德素質的影響,從而通過提升本科教育的精神文化收益,更好的作用于社會的發(fā)展,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4 結語
精神失衡,文化缺失對人格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受教育者。通過提升本科教育的精神文化收益,促使他們在積極樂觀心態(tài)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奮發(fā)圖強,積極進取,未來成為對社會、國家有貢獻的人。本科教育的精神文化收益提升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也是一項長期工作。作為高校,我們需要通過各種正確的方式和途徑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精神文化教育的平臺,保證他們精神文化教育的良好發(fā)展,形成健康與文明的生活方式,用正確的思路去提高自己的幸福感,進而增加社會凝聚力與和諧性。
參考文獻
[1]曹雪飛.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與高校德育工作[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2,25(6):36-38
[2]劉穎.大學生精神文化建設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5(21):12-13.
[3]姜忠良,崔丕鑫.高職院校學生精神文化需求現狀分析與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12,14(9):111-112
作者簡介
李芳軼(1986-),女,遼寧省大連市,研究生,大連海洋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