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
摘 要:物理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作為課程三維目標之一。若在物理教學中真正把情感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來加以應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會真正實現(xiàn)物理教學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實現(xiàn)物理教學目標。
關鍵詞:情緒教育;物理教學;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30-0073-02
一、情緒教育的重要性
情緒教育雖是近些年來才興起的一種教育觀念,但其重要性卻獲得了共識。情緒教育主張在重視理性知識傳授的同時,也應當培養(yǎng)學生感受他人情緒、正確表達個人情緒的能力。情緒教育通過訓練人的本質中最深層的動機,使人的知識、品德和意志都能朝著崇高的目標發(fā)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的基礎上。情緒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人一出生便走向死亡,情緒就像死亡,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無法規(guī)避的。
情緒教育對社會發(fā)展很重要,一個情緒好的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感情,并且激勵自己,有著完善的行為能力。進入初中以后,學生迎來了自身發(fā)展的又一個關鍵時期——青春期,這個時期也是學生個體情緒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學生的情緒反應、情感內(nèi)容不斷豐富,情緒體驗不斷加深,但情緒情感遠不成熟,情緒指標不穩(wěn)定,控制力差。而物理教學也就在這個時期與學生不期而遇了,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對他們進行情緒教育和情緒訓練十分必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和認知是相互制約的,認知參與情緒的產(chǎn)生,情緒影響認知的種類和進程。但是,在這種相互制約的關系中,情緒對認知的制導作用顯得更為重要。事實也證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功因素中所占的比例達到80%。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沒有一個行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為動機。”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把掌握知識的過程讓孩子感到厭煩,不要把他們引入一種疲勞和對一切漠不關心的狀態(tài),而要使他們的整個身心都充滿歡樂?!?/p>
二、學生物理學習的問題
初中物理與學生的相處雖然只有兩年,但這兩年的相處對相當一部分同學而言并不愉快,而且這種不愉快還會延續(xù)到之后的高中學習,甚至更長,以至于物理學習是有些同學心里永遠的“痛”。學生不喜歡物理,害怕物理,甚至討厭物理的原因有多種。
1.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物理學科要求之間的差異
第一,學生思維發(fā)展水平和物理學科特點之間的矛盾。初中生接觸物理的年齡一般在12歲~15歲,在這個階段,學生心理的特點正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tài),思維仍屬于經(jīng)驗型,雖然有抽象思維的能力,但形象思維還是占主導,而物理學科需要大量的抽象思維,且初中物理對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在學習“力和運動時”,大量形象的生活經(jīng)驗告訴學生“物體要運動必須受到力的作用”,所以要抽象地理解“物體在不受力時可以保持勻速直線運動”顯得尤為困難。第二,學生的機械無意識記憶無法順利地過渡為理解有意識記憶。記憶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在整個學齡期間記憶的數(shù)量和質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最初,學生依賴的是無意識機械的記憶,沒有確定的目的,也不需要過多的技巧和方法。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新穎的、直觀的材料識記得比較好,而對一些比較抽象的東西如物理公式、定理、規(guī)律等則比較差。學生習慣對材料表面的形式進行識記,而往往忽視各變量的意義和關系。如對常量g=9.8N/kg,學生更注重對9.8的記憶,而不去有意識地理解其物理含義。
2.學生的學習方式不符合物理學習的要求
物理是一門以大量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邊實驗邊分析,要求手腦并用。例如,在電學部分的學習中,要求學生在連接電路的過程中,通過觀察、記錄、分析、思考來理解電流、電壓、電阻等物理量及其之間的關系。這對習慣了單純“用腦”學習的學生來說,這種學習方式比較陌生,學習要求也比較高,所以很多同學都出現(xiàn)了不適應的情況,抓不住問題的中心。觀察的時候只是“看熱鬧”,等到要思考的時候已經(jīng)不記得看到了什么,觀察和思考很難協(xié)調(diào)好。
3.應試教育與物理學科特點之間的矛盾
第一,過重的學業(yè)負擔減少了學生的生活體驗。物理作為一門自然科學,需要學生從具體事物中學習,從感性的認知中理解。但目前過重的學業(yè)負擔、單一的評價體系只重視對分數(shù)的提高,而忽視了科學素養(yǎng)的培育。堆積如山的作業(yè)、鋪天蓋地的試卷、疲于奔命的補習班,壓得學生無所適從,很難還有精力和好奇心去發(fā)現(xiàn)和感知周圍的事物。第二,過緊的教學壓力遏制了教師教學形式的發(fā)揮。教師在常規(guī)課堂教學中受教學進度的牽制,教學形式缺乏藝術性和多樣性??菰镪惻f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產(chǎn)生聽課疲勞,失去了學習興趣,影響和阻礙了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物理學習過程中。物理課堂一般還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自覺參與教學活動的主體性未有真正的體現(xiàn)。學生也習慣于把教師的講解理解為唯一正確的答案,很少會提出質疑,教學得不到“相長”。
三、提高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策略
轉變學生的“恐物癥”,克服厭學物理的情緒,全面調(diào)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是每個初中物理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把情緒教育滲透到日常的教學中便能化理想為現(xiàn)實。
1.幫助學生找回自我,樹立自信情緒
學生從初中二年級開始正式學習物理,雖然各門功課的學習方法大相徑庭,學生的學習習慣也不容易改變,但物理學科跟其他學科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對其他學科知識層面的依賴比較少,如對數(shù)學的依賴基本只停留在簡單的運算;各章節(jié)的獨立性比較強,知識的交叉和相互運用比較少,聲、光、熱、力、電等內(nèi)容都比較獨立?;谶@兩點,教師完全可以鼓勵學生,其他學科學習的效果并不影響物理學科的學習,某一部分的內(nèi)容即使沒學扎實也不影響之后內(nèi)容的學習。正面、積極情緒的引導將帶給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降低畏難情緒。
2.點燃學生好奇的“星星之火”,培養(yǎng)求知的情緒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創(chuàng)造扣動學生心弦的情境,可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欲望和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教師應多貫穿科學家的故事,用科學家堅忍不拔的精神去感化、教育學生,使他們不怕苦、不怕累、勤思考、多嘗試。例如,“覆杯實驗”“人工降雪”“手搖發(fā)電”等都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改變教學氛圍,讓課堂充滿喜悅的情緒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刻板嚴肅的作風,把微笑帶進課堂,把趣味帶進課堂,把鼓勵帶進課堂,把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帶進課堂。因材施教,因生而問,讓每個學生都有思考、發(fā)言、練習、討論和表現(xiàn)的機會。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問題設置由淺入深,按步驟、鋪臺階地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物理教材與社會生活密切聯(lián)系,貫徹“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盡可能放手讓學生自己參與課堂的體驗,同時通過動手、合作、探究,感受實驗的樂趣和課堂氣氛的歡樂,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讓學生在喜悅的情緒中完成對知識的吸收。
4.用發(fā)展的眼光客觀公正的評價學生,傳遞和諧融洽的情緒
廉姆杰爾說:“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睂τ诿總€學生,教師都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放平心態(tài),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并及時加以表揚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在平等、民主、關愛、和睦的環(huán)境下,保持身心健康,專心致志地投入學習中。教師要積極地讓自己成為一名很好的情緒管理者,成為學生的榜樣,營造寬松緩和的情緒氛圍、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學生能在交往的過程中完成情緒教育。教師還應當在適當?shù)那榫持袑W生進行引導,讓他們學會理解和表達情緒的正確方式,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認識情緒的心理意義,并把這種認識在自覺和不自覺中帶入物理的學習。
總之,初中生厭學和害怕物理雖然不是個別現(xiàn)象,但如果教師能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找到他們厭學的原因,對癥下藥,同時能按照物理學科的特點教給學生情緒訓練的方法,培養(yǎng)樂觀積極的情感,就能讓學生形成對人、對己、對事、對物的正確態(tài)度,掌控對情緒的自我管理,變厭學為樂學。
參考文獻:
[1]李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湖南中學物理,2013(08).
[2]賈信東.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情感態(tài)度的融入[J].數(shù)理化學習,2009(11).
[3]佟麗媛.情緒教育與中學物理教學[J].渤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3).
[4]王麗杰,王宏方.中小學情緒教育及其策略探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