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通過這些年的教學實踐,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效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仍然是我們一線教師關(guān)注的重點,尤其是小組中的后進生的參與程度。
關(guān)鍵詞:小組合作;后進生;有效性;新課程標準
在指導學生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活動僅僅停留在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部分表現(xiàn)積極的學生搶占先機,主動權(quán)都在他們那里。而那些“后進生”只有被動“傾聽”的份,雖然他們也是小組成員的一部分,卻沒有更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那么,如何在教學活動中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達到預(yù)期目的,提升后進生英語學習能力,我認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 合理分組、優(yōu)勢互補,讓小組成員人人有任務(wù)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自然存在的,這就必然造成不同的習能力,形成差異性的學習效果。在組建合作小組時,以四人為一個合作單位,其中一人為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討論、協(xié)調(diào)整個學習過程,這名同學要有較強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另外兩位是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在小組中承擔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有自主完成自己學習任務(wù)的能力。小組中還有一位是班級的“后進生”,為了讓這些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為他們找到力所能及的任務(wù),讓這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找到成就感和樂趣。比如,他們可以承擔匯報員的任務(wù),當一個小組合作活動產(chǎn)生時,小組展開自主探究,研究結(jié)果可以通過這位同學來匯報展示,他們的工作既是集體的又是獨立的,組員之間彼此幫助,共同進步。而在一些表演活動中,每個組員都有自己的角色分配,為了更好地調(diào)動每個組員的積極性,每個小組的組長負有重要的組織責任,而教師在此時要負責協(xié)調(diào)的工作。在角色分配過程中,每個小組里的班級后進生可以承擔較為簡單的表演任務(wù),努力讓其開口說英語,而不是在小組里處于觀望的狀態(tài)、被迫“傾聽”的狀態(tài)。這樣的表演活動也是循序漸進式的,在一次次的簡單任務(wù)之后,這些后進生的英語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相應(yīng)的其組長在以后分配任務(wù)時可以適當加強角色表演的難度,教師應(yīng)當給予相應(yīng)的引導和組織。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成員都是學習的參與者,誰也不掉隊,誰也不放松,每個人既是監(jiān)督者又是被監(jiān)督者,為了更好地合作學習,小組成員必須更加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各項能力。
二、 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和小組積分制
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要通過適時的引導讓學生意識到,一個小組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每個組員都是這個群體的一份子。小組活動的成效如何取決于每一個組員的參與程度、努力程度,在活動中,小組成員要積極討論、相互溝通,最終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在每個成員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是整個小組的進步,是每個人積極努力的結(jié)果,蘊含著集體的榮譽感。在合作活動中,班級后進生也體會到了自己的存在感,自己在集體中發(fā)揮的一分力量,增強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興趣,這樣的情感體驗對其學習英語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推行積分制。簡單來說,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點滴收集、匯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綜合素質(zhì)水平變化的一種制度。積分制的重心是推進學生個性的表現(xiàn)和主動發(fā)展的要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開展積分制,每個組員都要為自己的小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爭取在組與組的各項評比中為本組得分,使自己的小組成為winner。有的時候,我們也會把積分制靈活轉(zhuǎn)地變?yōu)椤盃幮恰被顒?,在組與組展開PK時,為了得到更多的星星,每個組員都積極參與,爭取回答更多的問題,或者是爭取把story表演得更好等等。在這樣充滿自主能動性的學習過程中,班級的后進生被積極地帶動起來,為了爭分、為了爭星,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完全沒有時間分神,學習能力自然提升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就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形成,作為教師不僅要讓他們體會集體生活和學習的快樂,而且要教會他們客觀看待個體和集體的關(guān)系,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榮譽感。
三、 創(chuàng)設(shè)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帶動后進生發(fā)展
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并不是所有的學習活動都適用于小組合作。有時候,單一的學習內(nèi)容,如單詞拼讀、開火車讀單詞等,就不一定要放在小組內(nèi)進行。教師作為教學的指導者,要抓住一些有利契機,適時組織合作學習,才能取得更好效果:1. 當有問題急需與他人溝通時,可以安排合作學習。在學習活動中,一旦問題產(chǎn)生,學生就會產(chǎn)生與人交流溝通的愿望。他既想讓別人知道他的所思所想,也想知道別人的所感所悟。在這樣的探究氛圍中,后進生如果反應(yīng)不夠迅速,也能在別人的討論中得到帶動,進而理解。2. 需要協(xié)作完成時,及時安排小組合作學習。小學英語課堂中,要求協(xié)作完成的內(nèi)容較多,如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內(nèi)容表演、拓展活動等,都需要小組內(nèi)合作完成。每個組員在此時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完成任務(wù),必須每人都積極參與,如果遇到困難,組長及另外兩個組員都要積極幫助小組里的后進生,教他去讀、去演。從而做到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一個不放松、一個不掉隊,爭取早日摘掉“后進生”的帽子!
總之,培養(yǎng)學生學會合作交流是新課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如何在合作學習中帶動全員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帶動后進生轉(zhuǎn)化,是我們一線教學工作者不變的研究方向和課題。前路漫漫,我們終將孜孜不倦地走出一條富有時代氣息的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D].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劉燕飛.組織行為學視角下合作學習共同體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
[3]田建芬.合作學習淺析[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1.
作者簡介:
丁婷婷,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六合區(qū)雙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