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手工課是現(xiàn)代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工課對與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趣味化,同時在動手、動腦中不斷開闊學生的思維模式與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現(xiàn)代的高職院在學前教育課程中要積極增加美術手工課的教學效果,手工課還是學生未來工作中的必要技能,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手工技能是課程教學的重點,也是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學前教育;手工教學;實踐研究
隨著學前教育改革的不斷完善,社會對于高校中學前教育專業(y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在適用于當前的社會需求,因此面對這種情況下,高校與教師都需要緊隨時代的步伐,不斷的去接受新鮮的事物,更要不斷的去創(chuàng)新,提高學前教育專業(yè)手工課教學的效果。
一、注重美術的基礎訓練與教師示范教學的實效性
美術手工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這就需要學生要有很強的藝術能力,包括美術、剪紙、藝術、欣賞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zhì),所以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積極的去探究學生的薄弱點在哪里,找出學生的問題所在,然后對癥下藥這樣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部分學前教育的學生缺乏專業(yè)美術的訓練,美術的基礎能力較差,但是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往往要面對幼兒手工課,這樣一來便會暴露學生的弊端。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中增加學生的美術基礎能力。手工課也并不是單純的都是學習手工,還需要學習大量的美術基礎,所以對于基礎素描、速寫便是課程中常見的內(nèi)容。然后便是技巧性的問題,學生對于手工制作的理解需要大量的實踐,有時候教師單純的去講解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加強示范的內(nèi)容,讓學生可以直觀的看到制作的過程,如,在教學生制作卡通木偶時,學生頭腦中對木偶的制作過程沒有印象,教師要充分發(fā)揮示范教學的實效性,利用白布、棉花、紙杯、彩釘、皮筋等材料,為學生演示一個“縣官”木偶的制作過程。示范教學中不但可以增加學生觀察卡通、卡紙、木偶等制作的環(huán)節(jié),更是啟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焦點,學生在觀察中心理不斷燃起制作的過程,這樣在示范環(huán)節(jié)中便會充分的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然后學生便可以根據(jù)教師的示范來進行制作,而教師便可以在旁邊巡回指導。如此一來,學生的積極性被調(diào)動起來了,興趣創(chuàng)意模式也開始運轉了,從而增加了課堂的有效性。
二、不斷充實教學內(nèi)容
傳統(tǒng)的美術手工課都是采用單一的模式進行教學,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對于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逐年增高,家長對于教師教學模式要求也是更加多元化。這就使得高校在教學改革中要變得更加多樣化,教學課程安排中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增加一定量的課外文化,例如深入挖掘民間美術的時效性,在學前專業(yè)美術手工教學中融入一些傳統(tǒng)民族美術元素,為學生增加一些民族美術知識,以此來實現(xiàn)民間美術文化與學前教育課堂的結合,這使得學生對于民族美術有了深入的認識,更是對傳統(tǒng)習俗的教育傳承。整體課程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視野,提升了學生的民族情感,對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深入的認識,例如剪紙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習俗更是民間美術形式。教師在手工剪紙的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常見的剪紙內(nèi)容引入到教學中來,十二生肖、花鳥魚蟲、人物、建筑等等,學生對比較感興趣的東西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說是熱火朝天,很多窗花、喜花都被學生們制作出來,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也產(chǎn)生了對剪紙文化的喜愛情緒,希望以后可以從事該項技藝。剪紙是比較傳統(tǒng)的民間形式,其制作技法非常精妙,能夠給學生一種鏤空的藝術感受。學生通過欣賞窗花和喜花的制作過程,能夠有效地掌握一些剪紙的基本技法。
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現(xiàn)代美術手工課程中的一種延伸課程,該課程中要是對校內(nèi)知識不足的地方進行補充,把很多校內(nèi)的知識通過外行的活動來表達出來,例如有時候一些剪紙文化,如果單純的對學生進行講解可能學生難以理解,或者學生對于剪紙的效果存在一定的質(zhì)疑,因此帶領學生走入到剪紙老藝人的工作室中,便可以讓學生親自感受到剪紙文化的魅力,同時在課程中真正的把剪紙文化融入到了教學中來。
有的時候教師還需要增加學生自己制作手工道具的任務,這點更適應于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學生,學生在自己制作手工道具的過程中也是對手工課程的一種認識,更是為學生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有時候教師在授課中還需要不斷的增加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要讓學生在手工課中不斷去思索如何才能創(chuàng)新出更好的東西,這種思維上的培養(yǎng)便是對學生未來最大的幫助。教師還可以從學生對美術手工的興趣出發(fā),組織學生開展手工興趣活動小組,并定期舉辦手工制作活動或者手工作品成果展覽,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有效地掌握相關的手工制作過程。如,在教學《泥工》一課時,教師在學生充分掌握泥的捏、團、搓和卷等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橡皮泥進行“最喜歡的小動物”泥塑作品比賽活動。在學生創(chuàng)作完成后,教師根據(jù)每個組的實際創(chuàng)作水平評出三個等級的獎項,并且從每一等級中選出一份作品為學生展示。教師通過開展課外活動能夠形成一種學習手工制作的氛圍,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使學生的創(chuàng)作和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安然.學前教育手工制作圖典.廣西美術出版社,2011.
[2]達朝輝.論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手工教學材料選擇及創(chuàng)新.課程教育研究,2015(29)
[3]自由天空任飛翔——淺析幼兒創(chuàng)造性美術活動[J].朱壽蕓.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6)
[4]在美術活動中增強幼兒的學習能力[J].田曉暉.才智.2010(33).
[5]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J].高佳.河西學院學報.2009(06)
作者簡介:譚婧(1989.04.02)女,籍貫:重慶市萬州區(qū),單位: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職稱:助教,職務:教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美術、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