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shù)學圖形和幾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關(guān)注學生空間觀念的建設,尤其要對學生的幾何直觀與推理能力進行重點培養(yǎng)。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從觀察、操作、概況和運用等方面展開。
關(guān)鍵詞:小學生;空間;觀察;操作;概括;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3-12
作者簡介:聶燕春(1977—),女,福建古田人,福建省閩清縣城關(guān)小學教導主任,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shù)學教學、班主任工作。
小學數(shù)學的內(nèi)容主要是“數(shù)”和“形”兩部分,其中“數(shù)”指的是對數(shù)字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而“形”則指的是對幾何知識的基本認識,也是眾多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薄弱之處。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不足,思維也比較簡單,他們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無法直接理解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zhuǎn)化。為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基本數(shù)學素養(yǎng),并為學生未來學習奠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就不得不采取特殊的教學手段,從觀察、操作、概括與運用等方面共同入手來進行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
一、 觀察
1.觀察圖像
觀察對于幫助學生把知識從外界環(huán)境內(nèi)化為大腦中的自我認識有最直觀的作用,它是人類認識具體事實的一個過程。因此,在圖形幾何知識的教學任務中,教師應學會指引學生進行觀察,尤其是對圖形圖像的觀察,從平面圖形入手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例如,在講解“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的課程時,教師可在課堂上給出一組圖片,這些圖片可由基本幾何圖形構(gòu)成,也可以是生活中常見的圖像,如緊握的雙手、太極八卦陣、大大的笑臉或盛開的花朵等。然后學生指出哪些圖像具有對稱美、它們美在哪里(即為何種對稱類型)。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幾何圖形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使學生全方位發(fā)展。
2.觀察物體
學生在對一種特定的物體展開觀察的時候,觀察的角度和方向要有所不同。比如對于同一個魔方而言,每一面都有它獨特的色彩,而對于一般物體而言,都有其主視圖、側(cè)視圖和俯視圖。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一件物品時,要讓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并且記錄每個角度所觀察到的內(nèi)容。如此就讓學生拓展了自己的思維方式,也為其大腦中儲備了更多具體的表象。
3.觀察注意事項
在組織學生進行有計劃的觀察時,教師要把更為簡單易懂的觀察方法用在低年級學生的啟蒙教育上。另外,在觀察物體教學中,當教師知曉學生掌握一定圖形知識,可引導學生自主從任意復雜圖形中認出三角形、圓形或長方形等基礎圖形。必要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教具,在繪制圖形的過程中讓學生對圖形的繪制步驟進行深度觀察,以達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二、操作
1.畫圖
作為幾何學習的基本要素,畫圖是學生形成并且反映出表面現(xiàn)象的重要技能。畫圖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擴大學生對幾何形體的理解范圍,幫助學生懂得如何構(gòu)造抽象思維,并將其通過一系列手法展現(xiàn)出來。在初次練習角度的課程時,教師可先給學生還原角度的抽象過程,再指引學生借助各種工具進行畫角,鞏固課堂知識點。不僅如此,教師也必須教會學生以正確的方法用好手中的直尺、三角板和量角器等繪圖工具等,還要善于糾正學生畫圖易犯的錯誤,引導其規(guī)范作圖。
2.拼接
小學生的思維是不斷發(fā)展的,但仍處在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過渡時期,因此其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對其空間觀念的形成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教師只要在課堂中留出一些時間來給學生自主操作,完成實物的拼接,并指出使用過哪些已學的圖形,就可以使學生把所學知識用生動形象的具體事物表現(xiàn)出來,使空間觀念在學生腦海里扎下深根。
3.制作
制作對于學生的拓展性思維具有顯著的提升,其主要在立體幾何中體現(xiàn)。在學生對立體幾何有所體會之后,教師可讓學生自行設計并制作立體模型。比如我們常見的平裝書一般為長方體,那么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在量取了相關(guān)長度數(shù)據(jù)之后,把規(guī)格相似的書拼接或搭建起來,組成一個更大的長方體或正方體。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不僅把所學知識真正應用到了實際中,也可以從實際操作中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
三、概括
1.讓學生學會總結(jié)
單純地觀察就如同走馬觀花,只能留下一些粗淺的印象,很容易遺忘,而輔之以操作,能形成更好的認識、記憶效果。但是觀察和操作大多是針對某個具體的對象,所認識到的特征是針對某個體的,無法形成普遍的概念和規(guī)律,因此總結(jié)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在初步對三角形這種基本幾何圖形進行學習的課程中,如果學生已經(jīng)學會畫圖并且理解角度為何概念,教師可列出銳角、直角和鈍角幾種不同的三角形,讓學生通過之前所學,來分辨出各有何特點。此外,教師可提前準備一些關(guān)于三角形的問題,要求學生以自己的表達方式來進行回答和歸納,如問及三角形角度的問題時,可引導學生得出“任何三角形的內(nèi)角之和為180°”的基本結(jié)論。
2.讓學生正確運用幾何語言
幾何語言是空間領(lǐng)域的基礎理論知識,在教導學生給抽象的事物進行概括總結(jié)時,提前要求學生對幾何語言進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這是讓學生形成專業(yè)知識和概念、學習專業(yè)知識、精確地把握事物特征的重要途徑。學生應該正確理解以及使用諸如相交、平行和軸對稱等常用的幾何語言,并利用此類語言通過具體圖形的形式把幾何的本質(zhì)特點加以表達,這無疑是小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的關(guān)鍵步驟。
3.讓學生學會對比和區(qū)分
在復雜的空間領(lǐng)域,圖形復雜多樣,彼此之間極易被混淆,因此加強圖形、物體之間的對比,可以更準確地把握彼此的差距,形成清晰印象。比如,以同等長度的線條圍成一個封閉圖形,很多學生不理解為什么是圓形的面積最大。很顯然,只要教師為學生正確梳理面積的相關(guān)知識,以及圓形和其他圖形的面積算法,讓學生對各種算法、數(shù)值和形狀進行一番對比就可以得出結(jié)論。教師應該注重指引學生感受圖形之間的各種變化,幫助學生對幾何圖形的本質(zhì)加以區(qū)別,以準確劃清標準圖形與變式圖形的界限。
四、 運用
1.設計實踐活動
教師在進行圖形及物體的教學時,只要讓學生對簡單的立體圖形如長方體、圓柱體等有一定的了解,就可進一步開展實踐活動的設計,同時設計活動也要求盡量切合實際。例如,教師要求學生學會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立體的小物件(橡皮泥、圓珠筆、杯子、彈珠和字典等)來拼湊成一個大的整體物件,讓學生說出自己用了哪些基本的立體圖形。這種實踐活動能促進學生對立體圖形的概念的形成和鞏固。
2.鍛煉課外能力
生活是教學資源的土壤,而課堂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不斷觀察、發(fā)現(xiàn)生活,在課外延伸視野,而不是止步于課堂之內(nèi)。例如,在環(huán)形面積計算的教學任務完成后,教師可安排學生在可見范圍內(nèi)尋找環(huán)形實物,利用直尺等工具測出其內(nèi)、外圓半徑等數(shù)據(jù),以已知數(shù)據(jù)來求出面積,并在各小組討論計算結(jié)果和過程。這樣的練習,不只是把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密切地關(guān)聯(lián)到一起,也同樣教育了學生要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道理。
總而言之,觀察、操作、概括以及運用自始至終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反映的,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小學生空間觀念形成的具體過程。要著重對小學生空間觀念進行培養(yǎng),我們教育工作者還有許多的事情要做,比如在課堂內(nèi)外的教學方式上還可以多下功夫,而不僅僅局限于表面工作。
參考文獻:
[1]林 麗.小學生空間觀念的調(diào)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2]張文宇,范文貴.小學生對空間觀念的理解與培養(yǎng)策略[J].數(shù)學教育學報,2012(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