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慕嫻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人們對于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有了越來越高的重視,并且將多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運用到了相應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以促進學生素質水平的持續(xù)提升。而這其中,小學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期間,逐漸將“審美與快樂”式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運用到了相應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小學音樂教學工作的開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文章主要對“審美與快樂”式的小學音樂教學的意義和方式進行了深入分析,從而為小學音樂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幫助。
關鍵詞:審美與快樂;小學音樂;教學策略
一、引言
所謂的“審美與快樂”,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真正喜歡上音樂,提高他們的音樂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對于小學音樂教學工作的持續(xù)開展有著極大的幫助。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音樂教學過程中。同時,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觀察力、洞察力與想象力,對于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為了促進小學音樂教學工作的持續(xù)開展,教師需要使用“審美與快樂”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
二、通過創(chuàng)造音樂意境的方式進行教學
小學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時,為了不斷促進小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審美方面的體驗。學生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審美經驗,才能更為深刻地了解和認識音樂中的內容,進而體驗到其中的樂趣,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音樂的教學過程中[1]。為了達到這一教學要求,教師就需要在教學期間為學生專門創(chuàng)設一個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音樂意境,讓學生能夠在面對音樂作品的時候,設身處地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頑皮的小杜鵑》這首歌曲的教學時,為了使學生對歌詞中的內容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促使學生能積極地投入音樂的學習過程中,就可以在教學期間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具有春天生機盎然的教學意境:“當我們一家人驅車來到樹林中野餐時,在林中踱步的過程中突然傳來了一陣陣清脆的歌唱聲。經過仔細辨認,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杜鵑鳥唱歌的聲音。聽到如此美妙的歌唱聲,我們就會在心中產生疑問,這首歌曲中演唱者到底想要為人們講述什么內容呢?”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期間,就可以引導學生對歌曲中的內容進行合理和充分的想象。從而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想象中加深對音樂的了解與記憶。
三、以加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的方式進行教學
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自身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理解能力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限制。由于這一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對于音樂方面的知識缺乏足夠的理解和認識,不利于教師音樂教學工作的持續(xù)開展。因此為了促使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時擁有更高的質量,需要教師將進行教學的音樂作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使學生體驗到音樂作品是與自己的生活相關聯(lián)的。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使教師所進行的教學工作變得更加的形象化,同時也有利于促使學生更加了解音樂知識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思想情感,有利于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2]。
例如,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春天在哪里》這首歌的教學時,為了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同時為了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地感受到快樂,教師就需要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這首歌曲進行深入聯(lián)系。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到郊外進行游玩,將學生帶到實際的生活中進行歌曲的學習,由于春天時節(jié)百花盛開,生機盎然,教師將小學生帶到如此美妙的環(huán)境之中,這有利于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地感受到快樂。
四、結語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續(xù)開展,小學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知識的教學時,逐漸將“審美與快樂”式的小學音樂教學方式運用到了相應的教學過程中。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同時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審美水平的提升也有著極大的幫助,有利于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充分感受到快樂。
參考文獻:
[1]張瑋婷.“審美與快樂”式小學音樂教育探究[J].音樂時空,2015(17):174.
[2]陳金芳.讓心靈與美共棲——小學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策略分析[J].華夏教師,2015(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