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飛宇
摘 要 課堂教學的要點是以“教師教學、課堂作業(yè)、小組討論”為教學形式,體現(xiàn)了教學方法、學習過程、討論方法、學習方式四種有機形式的有機融合。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適應當前本科院校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的需要。在實踐中,本文對分教學的價值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針對性的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希望能夠促進對分課堂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對分課堂 教學理念 彈性化 實施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大學課堂教學中“對分”的價值
在一定程度上,“對分”克服了“五多五少”,注重教學過程的改革,將學生的學習、思考和交流結合起來。
1.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是傳授知識體系的主干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講授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知識框架,課后推薦閱讀材料的教學內容直接關系到后續(xù)的內化和討論過程。如果學生不認真聽老師講課,在隨后的過程中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因此,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不必把所有的知識都詳細地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去學習他們應該學的東西。老師在簡潔的解釋,學生理解重點和難點,并形成基本框架的一部分,為了完成以下討論在課堂上,學生需要教師的指導。每個學生需要在課后進行深入學習,參與后續(xù)的課堂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進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和課外學習的積極性的提高。
1.2“對分課堂”促進學生獲得隱性知識
教師的教學需要在對知識和內化的理解后進行,并與作業(yè)進行討論,或其他形式反映他們的學習成果,這要求學生將學習內容的構建、知識和經驗結合起來,促進知識的長期記憶。學生增加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不僅獲得知識,也促進了隱性知識的發(fā)展。隱性知識是物理化學家、哲學家波蘭尼在1958年的《個人知識》一書中第一次提到的。隱性知識,指的不是用言語或其他形式來表達的。學習的方法和技巧都是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是一個經驗和理解的過程,它與個人特點緊密結合,是個體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某些情況會產生并刺激相應的隱性知識。一旦形成了隱性知識,指導個體如何行動就會在人們的腦海中停留很長一段時間。隱性知識的獲取需要學生自身的理解、探索和實踐,一旦獲得就會受益終生?!皩Ψ帧闭n堂教學過程,使學生深入學習,個人求知,并根據(jù)自己的經驗對構建,有效地促進學生對隱性知識的獲取。
2“對分課堂”的實踐與思考
2.1影響“對分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
教學內容包括理論力量、實踐比例等。例如,“西方心理學的歷史”的教學內容包含很多深奧晦澀的西方心理學的理論,如果教師只讓學生討論,將導致由于學生自己的知識經驗不足深刻理解理論內涵,因此,這種理論類型為主的教學,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上理論的內涵進行討論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教師的經驗,包括課堂控制能力、學生討論的評價和指導,在“小班”實踐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對分課堂”的實現(xiàn)具有較高的意義,;老師應了解包括如何使用有限的時間,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小組討論,如何及時反饋學生的工作,如何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如何客觀評價教學的效果?!皩Ψ终n堂的成功實施”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教學水平,還要有較強的班級組織管理能力和管理經驗,因此,對分課堂的實施對老師的能力要求較高。
學生的特點,包括學習能力、學習方式和課堂氣氛等,也會影響“分課”的教學效果。目前,“對分課堂”不僅是廣泛應用于高校課堂教學,而且采用的這一部分中學課堂教學模式下,大學生和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差異很大,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每一個階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應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精力,還有很多課堂氣氛比較安靜,學生不愿與他人討論,傾向于個人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被迫使用“對分課堂教學”不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3對分課堂教學方法的實施提出了幾點建議
3.1教師要建立心理兼容的班級氛圍
心理相容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表現(xiàn)出密切的關系、和諧的情感和平等的合作。它是由師生互動、課堂環(huán)境與發(fā)展形成的,是由大多數(shù)人在課堂上共同的態(tài)度和主導的情緒狀態(tài),形成后的心理氛圍,作為一種穩(wěn)定的力量,影響著師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這對于子類的實現(xiàn)非常重要。小班的目的是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自由、積極的課堂氛圍。
3.2改變學生的傳統(tǒng)觀念
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也是應用型大學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大學生經歷了十多年的小學到高中灌輸式教學后,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心態(tài)。一些學生形成的傳統(tǒng)觀念是,教材的內容應該講授。如果教學不能完成,就等于教師沒有完成教學計劃。有些學生甚至認為每門課必須只有一本教材,教學內容應該完全基于教材。因此,課堂劃分的教學效果會受到學生原有的被動學習習慣和一些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
4結語
教育的目的是加強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挖掘學生的潛力,開發(fā)受教育者的大腦和能量。它為大學課堂教學改革開辟了新的天地。然而,如何實施這一改革需要根據(jù)不同的學科進行具體的設計和應用。對分課堂只是一個窗口,它打開了思考和自主的世界,恢復了教育的真正本質。
參考文獻
[1] 張德江.激發(fā)教育:教育教學改革之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5(20):38-40.
[2] 張德江.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問題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5(18):24-26.
[3]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0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