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
摘要:高中語文新課標著重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四大核心素養(yǎng),利用校本課程寫作教學,可以實現(xiàn)四大核心素養(yǎng)整合建構,將德育、美育融入寫作教學中。寫作教學初期應讓學生感覺有范本,有抓手,能學習,能落實,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寫作方法。有章法的寫作教學是為寫作“隨心所欲不逾矩”奠定基礎的。寫作教學更是為了引起學生內心對“美”的感知,要引導學生不僅要把“所見”寫透,更要把“所感”說清。
關鍵詞:校本課程 寫作教學 周恩來作文 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寫作教學應注重方法指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高中語文新課標規(guī)定了語文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四大核心素養(yǎng)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利用校本課程寫作教學,可以實現(xiàn)四大核心素養(yǎng)整合建構,將德育、美育融入寫作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雕琢文字之際,感知外在世界的美,感受生命的張力。
葉圣陶說: “作文教學的癥結在于學生作文不能做到‘有物、‘有序、‘有法”①寫作教學初期應讓學生感覺有范本,有抓手,能學習,能落實。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能在泛讀文本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文本的美感,通過合作探究,深入探討作家寫作的方法,再由教師歸納總結,最后模仿訓練,讓學生有所得,有提升。
我們的語文教學,不應該是強加于人的“繩索”,而應該是一種“喚醒”的藝術。所謂“喚醒”,就是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激起學生讀書、思考、求知的欲望。②
在校本課程《周恩來作文研究》寫景教學一課中,我挑選周恩來中學期間創(chuàng)作的《春郊旅行記》一文作為閱讀文本導入寫作教學。
春光乍泄,寒氣初斂。當萬事更新之首,百物起蟄之時……出城剛數(shù)十武,但見楊柳列道,青草滿溪,風和和以拂面,鳥唧唧而依人;一縷春光,于焉斯睹;而平居悶郁之氣,為之一吐殆盡。復進則見茅屋兩三,點綴于郊原之上。清溪回繞,舒流于荒野之中。遠望云山,連成一色。俯觀禾麥,都是新播。③
學生感知出作者描寫津郊春景的清新雅致及盎然生機,隨后我請學生合作探究,作者用到了哪些技巧把春景寫得如此富有生機。
學生感知出作者選取的意象能切合春意盎然的特點,如楊柳、青草、拂面春風、鳴啼之鳥等。
我便引入古詩中描寫春景的句子,配以網(wǎng)絡中尋找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知畫面和詩句的美,在美感的陶染中深化這一認知,了解選取意象在寫景中的重要性。
圖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圖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王安石《泊船瓜洲》
有的學習小組總結出,這段景物描寫注重寫景層次,總體按照游覽順序寫作,同時還用到了由近及遠的方法,先寫流水,再寫遠山。為了突顯環(huán)境之清幽恬靜,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
由此,我展示出《故都的秋》一課中的寫景片段,深化學生們對于“動靜結合”手法的理解。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④
通過文本,引導學生分析郁達夫為展現(xiàn)故都的秋“靜”的特點,特別選取了“西山的蟲唱”,“潭柘寺的鐘聲”,“馴鴿的飛聲”,體會以動襯靜。
在學生自主探究三種寫景方法后,我通過板書總結寫景方法,要做到精準選取意象,合理安排順序,使用動靜結合的手法,除此之外,還應使用多種修辭手法。在此處,我以《荷塘月色》為例講解修辭手法的運用。
在安排訓練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寫作南開校園之春景,感受自然風光掩映下的古樸校園所散發(fā)的人文氣息。我希望學生是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來創(chuàng)作,對生活細膩的體悟才是寫作本質的要求。我展示了幾張校園景致照片,讓學生根據(jù)畫面材料創(chuàng)作。
畫面材料是運用構圖、造型和設色等直觀表達手段創(chuàng)造出來的可視形象,易于引發(fā)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看圖作文的過程,也是由形象視覺——思維(內部言語)——言語動覺(外部言語)這樣一個復雜的生理和心理活動的過程……(畫面)成為一幅“濃縮”的生活場景,學生必須經過仔細地觀察、反復思考以后,選擇恰當?shù)脑~語,才能把畫面的內蘊逐層剖析出來。⑤
學生觀察圖片后找到寫春景的意象,如海棠、綠草等自然景物,還有嚴范孫、張伯苓銅像,民國建筑等人文景物。我指導學生利用課堂中介紹的方法完成文段創(chuàng)作。
有的學生寫到:“總是在某個午后,抬頭會望見天上的幾塊破碎的云塊后面的天,是通透的藍。伴著微風拂過,眼光突然掠到一抹熟悉的淡粉。轉而發(fā)現(xiàn),身旁的海棠花,已悄然開放。于是才知道,春天,是真的來了。它會挾著攝人心魄的粉紅,伴著含蓄又雅致的姿態(tài),獨自綻放,其花未開時,花蕾紅艷,似胭脂點點,開后則漸變粉紅,有如曉天明霞,也只有幾簇海棠,可以給這向來莊重的古校,帶來初生般的鮮活。他們總說,因為有了這海棠,南開的春天是柔情的粉紅色;他們還說,海棠是春天的使者,因為一朵初開的海棠花,會倏忽一下,降臨一座城的春天?!?/p>
有章法的寫作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快速感知如何用文字敘述出所見所感,但是有章法只是第一階段,是為寫作的“隨心所欲不逾矩”奠定基礎的。
教師應運用章法指導寫作教學,引導中學生熟悉行文的基本格式,快速打開行文的思路。在學“規(guī)矩”的基礎上再形成技巧,就可以先做到“教學有法”,而后再步入“教無定法”的新境界。⑥
二、“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導學生思考景物描寫的作用
本節(jié)校本課程以寫景教學為教學主要內容,但是寫景的目的并不是單純描寫所見,當外在事物透過我們的眼睛被觀察到,只有它和內心的某些情愫達成共鳴,才能引起我們內心“美”的感知,也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不僅要把“所見”寫透,更要把“所感”說清。
教學最后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感受少年恩來寫景文字背后的情感蘊含,讓學生改造自己寫景的文段,將情感實實在在用語言表述出來。所以,教學過程中,我便讓學生再閱讀文本,體會少年恩來幾人郊游所見野外景致后,其同學的感慨是什么,總理的思考是什么。
天下之嗷嗷待哺,在在需衣者,均引領望之,缺此則蒼生之命,朝不保夕。而農人之價值,豈在凡百事業(yè)之下乎,吾安得不羨之慕之,思為是種之營業(yè)乎?、?/p>
學生總結出郊游后,少年恩來的同學看到美景,認識到農人的價值,可為人民之溫飽貢獻力量,心生羨慕。再觀少年恩來的感想。
余應之曰:非也。今之世一戰(zhàn)爭之期,非曩昔可比。彼老農老圃,安知現(xiàn)勢。唯恃有一般學者出以濟世之才,以槃國家于累石之安。不然盡驅人為農為織,必至舉國盡為盲聾,為人奴,終非至絕種滅族不可。彼亞美利加之土人,是其殷鑒。然則君之思此,亦可以返矣。⑧
學生感知到少年恩來的反思更為深刻,他認識到必須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開拓眼界,才能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郊游之時,尚有次感嘆,更能體現(xiàn)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絕非口號。由此引導學生修改寫景的文段。
有的學生寫道:“東風吹活了滿園春色,西府海棠已串滿了枝頭,挨挨擠擠,笑嚷在陽光里。由近至遠,沿小路延伸過去,朱粉和雪白已經連成一片,如同天邊無垠的流霞。待到春暮,外層的粉瓣褪落在和風里,飄飄灑灑,在空中打著旋兒,而此刻,海棠潔白的花心敞露出來,映在挺立的石像身側,映在古樓的飛檐底。純潔的光點與古樸的青磚相依相應,使人忘了,是應該去贊嘆花如雪般的新生,還是悠悠歷史重煥青春的美麗與典致。花開花謝一年又一年,歷史的痕跡鐫刻在磚縫之間,想起百年之前的先人也曾在此留戀嘆惋,感嘆海棠之美,長嘆國運民生之艱。海棠依舊,物是人非,變與不變之間,數(shù)代人尋香而來,去追憶,去緬懷?!毙薷倪^后的文段,講自然景物與人文環(huán)境相結合,使文段寫景之余稍有厚重之感。
通過課堂教學,學生了解了寫景的方法,認識到體驗生活的重要,同時也將德育、美育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知外在世界的美,感受文字中能展現(xiàn)的生命張力。
注釋:
①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開明出版社,1998年,第241頁。
②雷玲主編:《中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2頁。
③周恩來著,天津市南開中學、中共中央第二編研部編著,《周恩來南開中學作文箋評》,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7頁。
④《高中語文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頁。
⑤張鴻苓、張銳,《中語文教學》,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年,第194頁。
⑥耿紅衛(wèi)、張麗娟,《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理性思考》,《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第2期。
⑦周恩來著,天津市南開中學、中共中央第二編研部編著,《周恩來南開中學作文箋評》,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7頁。
⑧周恩來著,天津市南開中學、中共中央第二編研部編著,《周恩來南開中學作文箋評》,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8頁。
(作者單位:天津市南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