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可視化的思維工具,將其應用于高中歷史通史復習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發(fā)散思維和知識遷移能力,從而更好地優(yōu)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高復習備考的效率。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歷史;通史復習
將“思維導圖”應用于高中歷史通史復習是否行得通呢?是否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建構者呢?是否真正可以提高學生復習備考的效率呢?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在所教的高二(11)班進行了嘗試。本文以“中國古代史”的復習為例,簡單談談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通史復習中的應用。
一、 思維導圖概念及制作方法介紹
何謂思維導圖呢?思維導圖有“大腦的瑞士軍刀”的美譽,于20世紀60年代由“世界大腦先生”東尼·博贊創(chuàng)立的一種思維工具。它“模仿腦細胞的連接,從中央發(fā)散出去,運用曲線、符號、詞匯、顏色等,形成一個完全自然的有機組織”。也就是說,思維導圖在重復和模仿大腦的發(fā)散性思維,并用圖表的形式將其過程進行了外部呈現。思維導圖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它適用于記憶、創(chuàng)造、學習和各種形式的思考。
該如何制作思維導圖呢?通常有兩種方式,即計算機軟件繪制法和手工繪制法。軟件繪制即利用計算機繪制,目前常見的思維導圖繪制軟件有:MindjetMindManager、iMindMap、Xmind7、freemind、PersonalBrain等。軟件繪制工整規(guī)范且容易修改,但需要用到計算機和相關的軟件,因此我們建議學生用手工繪制的方式。
手工繪制不受場地的限制,只需A4等紙張、彩色鉛筆水筆等工具即可。將紙張橫放,具體方法如下:第一步:確定主題中心詞。比如秦漢史,主題詞就是“秦漢”,把這個主題詞繪在紙張中央。第二步:確定關鍵詞,增加分支。從主題中心向外延伸,一級子目后可以還可以不斷延伸分支,二級子目、三級子目等。不同的層級用不同的顏色,這樣容易理清各部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第三步:整理補充。多角度全方面思考,以及根據老師的講解和習題等材料進行補充,使之更優(yōu)化,便于日后的復習。需要注意的是整個思維導圖中的線條、字體、顏色等盡可能多的變化,從而賦予思維導圖視覺沖擊力,增加它的效果。
二、 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通史復習的應用
(一) 思維導圖對高中歷史通史復習課的價值分析
如何高效進行通史復習是進入高考復習后我們教師和學生必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我們使用的高中歷史教材是按專題體例編排的,三本必修教材既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分別是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史。由于我們學校的學生在高一對歷史學科不重視,因此學生對政治史經濟史的掌握比較薄弱。針對這種校情學情,進入高考總復習后,我們采取的復習模式是分期(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的先專題后通史,比如復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們是先復習中國古代政治、古代經濟、古代思想文化后再進行通史講解。詳細的知識點在專題史復習時已涉及。因此,通史復習主要的任務是把握每個階段特征和對相關知識的重新整合和分類。以中國古代史為例,按縱向可以分為先秦、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橫向又涉及政治、經濟、思想文教、科技、軍事等多方面,而且這些因素彼此之間相互聯系,可以說知識點是非常龐雜的。如何將這些龐雜的知識點重新整合成通史的知識體系?如何復習才會更有效,更高效?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全國卷歷史高考的要求呢?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老師不要在課堂上滿堂灌,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理解的東西才會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會牢牢掌握它。建構主義理論也強調學習的主動性,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簡單地把知識單向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對知識的建構和理解的過程,學習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知識與信息,而是主動地構建知識與信息的意義。”也就是教師在復習課上不能再“填鴨式”地灌輸了,而是要讓學生“動”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于是筆者想到了思維導圖。因為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閱讀復習材料、提取關鍵詞,還需理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重新建構知識體系。這本身是一次信息加工的過程,是一次思維擴散的過程,更是一次創(chuàng)作的過程。這不就是讓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了嗎?
(二) 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通史復習中的應用實踐
1. 準備:先跟學生介紹下思維導圖的概念以及其制作方法和要求。具體的要求包括準備好教材、通史讀本,A4紙張,不同顏色的筆等。剛開始不少學生存在抵觸情緒,一方面是習慣了傳統(tǒng)的記筆記方式,另一方面覺得繪制思維導圖耗時間。萬事開頭難吧,筆者鼓勵學生先試試吧。
2. 實踐:第一次讓學生當堂畫,先從“先秦史”開始,要求一節(jié)課畫完。教師先做簡單的示范,比如中心詞是“先秦”;接下來確定一級子目的關鍵詞:原始社會、夏商周三代、春秋戰(zhàn)國;一級子目再往下延伸到二級子目、三級子目等,這時要根據考點的疏密程度和重要程度再考慮是否再往外延伸。比如,對“原始社會”我們沒有考點要求,那么這個子目就無須往外延伸了,當然作為一個常識,我們也可以繼續(xù)往下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跋纳讨堋边@個往下延伸為“夏”“商”“西周”三個子目,然后繼續(xù)往下延伸,尤其是“西周”,重要的考點有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等,把這些考點按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加以分類。這里需要提醒學生注意時序性、層次性和全面性。
3. 反饋:從學生第一次畫思維導圖的情況來看,存在幾個問題:①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沒有辦法在40分鐘內完成。②對主干知識的把握不夠到位。③無法準備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④多數學生的思維導圖更像知識結構圖,不夠新穎美觀,給大腦的視覺沖擊力不大。學生存在的這幾個問題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改善的。時間不夠這個問題好解決,從事后的調查來看,多數學生一個小時可以完成。至于主干知識和知識內在聯系把握不清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予以指導。第四個問題主要是一些學生覺得麻煩,殊不知思維導圖越有新意,效果越好。
4. 再實踐: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著重補缺補漏。接下來在復習古代史的其他階段時,都要求學生在課前先畫好思維導圖。教師利用軟件MindjetMindManager也繪制好思維導圖,在課堂上師生共同體驗思維之旅。這樣學生就能針對性找出自己的漏洞,從而對自己所繪的思維導圖進行調整和補充,從而大大提高上課效率。
5. 學生優(yōu)秀作品展示:一段時間后,學生對繪制思維導圖慢慢接受了,而且多數學生已能繪制出比較成熟的思維導圖。下面是學生甲和學生乙的作品。
(三) 思維導圖在通史復習課中應用應注意的問題
1. 教師要牢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因此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前一定要先繪制思維導圖,然后課堂上師生再一起復習,補缺補漏,進而完善自己的思維導圖,作為日后復習的依據。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如果學生課前沒有做足功課,那么課堂上不僅跟不上老師的思路,而且又變成被動學習,學習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 教師要避免在上課初就將完整的思維導圖呈現出來。思維導圖是展示思維的過程,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如果一開始就完整呈現,就失去了它的核心價值。
3. 需避免在思維導圖上堆砌大量文字。思維導圖的顯著特點是簡潔、清晰、層次分明,因此文字不能太多,盡量用關鍵字,用符號或者圖像表示也可以。
實踐表明,思維導圖是一種高效的助記方式,不僅能落實主干知識、梳理知識脈絡、提升知識遷移能力、從而促進高效復習,而且在不斷地挖掘關鍵詞、拓展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地發(fā)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因此,它是一種有效且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英)東尼·博贊,巴利·博贊著,卜煜婷譯.思維導圖[M].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5.1版.
[2]李捷(導師:姜紅珍).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5-10-01.
作者簡介:
黃銀花,福建省長樂市,長樂一中歷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