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劉曉東
[摘 要]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yǎng)并不是高高在上、觸不可及的,它的落實有著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抓住課堂,立足學科素養(yǎng);學科整合,提升核心素養(yǎng);融入生活,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生活;課堂;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30-0074-02
自教育部2014年提出“核心素養(yǎng)”概念以來,各級各類專家學者及教師都做了不同程度的闡釋和研究。但是,在大多數一線教師眼中,核心素養(yǎng)屬于“高大上”的理論層面的東西,低學段教師自己的學科教學與核心素養(yǎng)還有較遠的距離。那么,核心素養(yǎng)是否“高大上”呢?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朱明光老師這樣回答:“有人認為免談‘高大上的議題,才能接地氣。這其實是個誤判。問題在于,怎樣把‘高大上的追求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為接地氣的議題,即遵循什么路徑走向‘高大上的素養(yǎng)?!币虼耍案叽笊稀钡暮诵乃仞B(yǎng)并不是高高在上、觸不可及的,它的落實有著堅實的橋梁,有著寬闊的道路,還有一片讓其落地生根的“肥沃土壤”。
一、抓住課堂,立足學科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主渠道在課堂。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一步一步扎實地將課程標準落實了,核心素養(yǎng)才能得以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著力點,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陣地。
怎樣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呢?我認為備課是關鍵。備課的依據是課程標準以及《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綱》??梢赃@么說,落實了課程標準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綱》,就是落實了學科素養(yǎng),落實了核心素養(yǎng)。道德與法治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組織單元教學,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努力做到情感態(tài)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的統一。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重視課時設計,缺乏對單元的整體性研究與設計。單元備課,應圍繞每個單元的教學主題,構建整體教學主線,實現教學過程的有序性、整體性。通過研究,備課的流程一般依據如下(圖1)。
優(yōu)質的備課資源是落實學科素養(yǎng)與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和基礎。好的備課,如課堂教學的源頭活水。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實在學科教學中。
二、學科整合,提升核心素養(yǎng)
華東師范大學楊向東教授這樣闡釋教育目標、學習結果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核心素養(yǎng)是(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整合。對學校教育來說,讓學生具備這樣的素質,需要有超越學科教育的“大教育”觀念。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具備這樣的意識和行動:要從“學科教學”走出來,升級為“課程教學”,或嘗試學科間整合,或進行跨學科教學,或與各類活動、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統籌安排教學。優(yōu)化整合,改變以往各自為政、相互脫離的狀態(tài),實現課內外、學科間相結合,才能使兩門孤立的學科相互促進、協調配合,用活動促教學,以整合求進步,互通互融,取長補短。
針對課程整合,我們也做了一些實踐,形成了國家必修、校本必修和校本選修三大課程模塊,如圖2。
有效整合各學科課程,才能多角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課程的整合不僅包括各學科的整合,還包括課堂內外的整合。只有課內外充分結合才能彰顯課程的育人價值,真正實現各學科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協同。
三、融入生活,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
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焙诵乃仞B(yǎng)的培養(yǎng)應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道德與法治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換而言之,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要以兒童的生活為主線,以兒童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內容,以密切聯系兒童現實生活的活動為載體,以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兒童,讓兒童走進生活,讓品德融入生活。具體做法如下: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轉化為課程資源,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與文本對話,通過角色扮演進行價值引導。
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將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進一步拓展生活,從中汲取生活的養(yǎng)料,從正在發(fā)生的、活生生的實際生活中檢驗和豐富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善于聯結課堂內的生活與課堂外的生活,從課堂拓展到學校、家庭和社會,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要開發(fā)社區(qū)資源,建設基地農場;要堅持家校共育,開設游學、實踐課程。
學生只有在學習和活動中觀察、思考、參與、運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素質。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培養(yǎng)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已成為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共識。
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yǎng)是法治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思維。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法治培養(yǎng)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們養(yǎng)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生活,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土壤;課程,是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的土壤,更是核心素養(yǎng)有效落實的土壤。只有將教學融入生活,將學科優(yōu)化整合,才能為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搭建堅實的橋梁,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更接地氣。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