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閆偉
摘 要:“朋輩心理輔導”[1](pe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初美國,80年代中期傳入中國內地。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心理輔導需求的日益增長,“朋輩心理輔導”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探索日益被理論界重視,但由于經驗不足、隊伍建設不到位、培訓設計不規(guī)范等,各高?!芭筝呅睦磔o導”工作開展很不平衡。中南大學于2009年開始在研究生群體中建立“朋輩心理互助隊”,以朋輩互助的理念引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朋輩心理互助隊是朋輩心理輔導的核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道防線,互助隊隊員素質和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壞,因此,探索科學合理的隊伍建設模式是當下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隊伍建設;朋輩心理輔導;培訓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2-0250-03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中指出,高校思政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芭筝呅睦砘ブ本褪窃诎盐沾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和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實際水平而提出的。本文意圖探究“朋輩心理互助”體系中的核心部分之一:互助隊隊伍建設,通過隊伍建設把好“朋輩心理互助”第一道防線。
一、朋輩心理互助的定義
根據現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般分為學校層面、輔導員層面和學生干部層面三級防線,學校層面一般是設立專業(yè)的咨詢機構、配備專業(yè)的咨詢老師、宏觀上指導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輔導員層面,在中南大學每位輔導員都是具備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以上資格證書的專業(yè)人員,具備處理一般心理輔導的資質。在學生干部層面,又根據各高校的培養(yǎng)模式分為專業(yè)隊伍、半專業(yè)隊伍和非專業(yè)隊伍。朋輩心理互助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道防線,互助社成員素質和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壞而專業(yè)隊伍的建設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推選優(yōu)秀的學生干部去專業(yè)機構學習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增加了各高校人力、物力、財力的壓力,也造成了學生無法全身心投入學業(yè)的困擾。非專業(yè)隊伍的學生干部從事朋輩心理互動工作,單純憑自己的助人意愿和滿腔熱忱,而非一定的專業(yè)技巧,也存在無法預知結果的風險。
因此,高?!芭筝呅睦砘ブ惫ぷ魇侵甘苓^半專業(yè)訓練的學生,在專業(yè)輔導人員的監(jiān)督下,利用同輩之間容易溝通、防御性低、共同性大、互助性高的特點,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給予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的幫助活動[1]。
二、朋輩心理互助隊的建設原因
朋輩心理互助隊的建設是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橋梁。大學階段是人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時期,除了要完成專業(yè)的科目知識、掌握學習技巧,通常還會需要面對社會適應力、情感等問題。作為一個即將或是已經步入社會的群體,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未來社會發(fā)展。還就目前國內的形勢來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著極大的隱患,這就好像是一個定時炸彈一樣,有可能隨時爆發(fā),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而“朋輩”有著“朋友”與“同輩”的雙重含義。在年齡相當、經歷相似的情況下,更容易走進彼此的心里去。在大學中,年齡相差無幾的大學生都屬于朋輩的范疇。而在中國青少年研究報告中顯示,當代大學生有心理問題時,首先選擇的是向朋友傾訴(79.8%),然后依次是母親(45.5%),同學(36.9%),戀人(30.9%),父親(22.5%)傾訴,會選擇向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傾訴僅占3.2%[2]。由此可見,朋友、同學等同齡人是絕大部分大學生傾訴的首要選擇。在大學校園里,比中小學復雜得多的人際關系給大學生們帶來了社交憂慮。同時,大學生還要面對嚴峻的就業(yè)壓力和對前途的恐慌,戀愛中的男女朋友關系等情感上的問題,家庭經濟困難所帶來的苦悶,以及更加深奧的學術理論等問題。這些問題讓身心基本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生活基本獨立卻又不能完全獨立的大學生承受著許多心理壓力。如何去很好地、輕松地疏導大學生情緒,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顯得極其重要。近幾年來,高校學生的動向尤其受到社會人士的關注,從復旦大學發(fā)生的投毒案件到校園詐騙引起的自殺案件,越來越多的悲劇在大學生這一群體中不斷發(fā)生著。為了避免、降低這種悲劇接二連三的發(fā)生,建設出一支同齡人的心理輔導隊伍尤其重要。增強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出優(yōu)秀人才,是本校建立朋輩心理互助隊的根本出發(fā)點。比起老師來和學生交流,同輩之間的交流會減少距離感。以朋友的身份作為一個切入點,更加及時地了解到學生心理問題,及時地開導學生,可以從根本上防止大學生心理扭曲化。在專業(yè)輔導人員的監(jiān)督下,利用同輩之間容易溝通、防御性低、共同性大、互助性高的特點,來進行同齡之間的一種成長輔導。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的新型人才,需要的不僅僅是過硬的專業(yè)水準與較高的文化功底,還需要一個非常健康的、向上的一種心態(tài)。建立朋輩心理互助隊,為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朋輩心理互助隊的建設是迫切被需要的,同時朋輩心理互助隊是校園中操作最便捷、惠及面最廣泛、最能夠事半功倍的成長輔導形式。因此,在遠離父母和故鄉(xiāng)的大學校園里,創(chuàng)建出一支優(yōu)秀的朋輩心理互助隊是構筑大學生建立健康心態(tài)的最有效途徑。
三、朋輩心理互助隊的建設內容
朋輩心里互助隊的建設是以當代大學生心理需求為基礎的。朋輩互助強調的是同齡人之間的共同互動,他們相互分享彼此經驗,互相幫助,以實現各個小組成員共同發(fā)展。如何建立一只助人意識強、助人水平高、助人效果好的學生干部隊伍是整個心理互助隊的關鍵。由專業(yè)老師領隊、組織,加上學生干部的積極配合才能讓朋輩心理互助隊的開展深入到大學生的集體中去[3]。除開這些基礎建設內容,心理互助隊還應該要包含以下幾點。
1.朋輩心理互助隊以學生干部為一個小單位,再由學生干部進行推廣工作。
2.以團體輔導作為朋輩心理互助隊建設的主要活動,定期地組織與開展,在互動中拉近輔導員或學生干部與同學的距離,更好地了解在校大學生的生活問題、學習問題。
3.將學生干部的工作分配精簡化,提高辦事效率。落實到學生干部輔導到寢或者是到人,要求學生干部定期下寢,了解問題后進行反饋。輔導員與學生干部也要定期開會、研討,解決問題。
4.以班級為單位,借助班會這一途徑,進行簡單的輔導活動或是相關的問卷調查來了解問題。
5.以班級助理的身份來走進每個班級,形成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來與學生交流。
6.設置心理委員,及時反饋同班同學問題。
7.“老生帶新生”由大二、大三的學長、學姐來帶大一新生。以親身經驗來給新生們上第一堂課。
8.輔導員要積極與學生交流,以更加輕松的身份來走進大學生的生活。
以上幾點內容雖然不是朋輩心理互助隊建設的主要內容,但卻是建設心理互助隊的關鍵所在。加強大學生之間的共同互動,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增強同齡人之間的交往,培養(yǎng)出濃烈的集體感意識,減少大學生之間心理障礙與交往障礙,是朋輩心理互助隊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實際工作的探索中,通過心理干部隊伍,我們建立了“早發(fā)現、早報告、早研判、早預防”的預警機制,重點監(jiān)控“7個重要時段”,即畢業(yè)生離校前、放假前、考試前后、開學前后、新生入學后、重大活動前、季節(jié)交替前后。重點關注“11類學生”,即家庭經濟困難、言行異常、性格內向、父母離異、家庭發(fā)生重大變故、直系親屬有精神病史、本人有精神病史、遭受重大打擊、考試成績急劇下降、失戀、網絡癡迷的學生,特別是新生和畢業(yè)生。
四、朋輩心理互助隊的建設目標
朋輩心理互助隊因建設的層次不同,其建設目標也呈現出不同的內容和形式。總結6年的建設經驗和教訓,我們認為高校朋輩心理互助隊的建設目標重在預防和發(fā)現。
1.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朋輩心理互動隊隊員都來自學生群體,以“群眾路線”式的宣教方式,更易于形成被同學們所接受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2.及時接觸、及時掌握信息、及早發(fā)現危機事件。一名好的互助隊員對危險信號的敏感度直接決定了危機事件發(fā)展的等級及處理水平。在工作日常中,我們發(fā)現,往往互助隊員會早于導師、輔導員捕捉到同學的異常行為表現。
3.幫助解決一般性成長問題?;ブ爢T被喻為“成長的同行者和陪伴者”,在同學們遇見一些學業(yè)壓力、生活困難、生涯困惑、不良適應等一般性成長問題時,更愿意向互助隊員尋求幫助與支持。
4.一定的危機干預功能。朋輩心理互助隊的“助人自助”是有邊界的,遇到嚴重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一定要有轉介意識。轉介后,由有專業(yè)資質的醫(yī)生或心理咨詢師接手,但也需要互助隊員進行一定的日常陪護、觀察、判斷等。
五、朋輩心理互助隊伍建設方案
朋輩心理互助隊伍建設重點在建設一支具備一定心理學知識、愿意為同學提供服務、綜合素質較好的學生干部隊伍,依靠選拔體系、培訓體系、考核體系三位一體的保障。
1.選拔體系。學院采用的是先選拔后培訓的選拔模式:(1)發(fā)布招募通知,按照一個行政班(30人左右)配備1名心理互助隊成員的原則,向全院發(fā)布招募通知。(2)采取班級推薦和自愿報名相結合的方式收取簡歷、進行簡歷篩選。(3)面試:由具有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資質及以上的專業(yè)老師、輔導員代表、導師代表和心理互助隊隊長組成的面試團。主要考察應試學生的基本素質:“五心”——愛心、耐心、誠心、細心、虛心;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善于接納和傾聽他人。(4)筆試:對通過面試篩選的同學進行一個心理量表的測試,從科學角度論證下應試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抗壓承受能力。(5)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習期。實習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既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驗,也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朋輩心理互助隊的職責,從而確認自己“助人自助”的意愿和能力。(6)發(fā)聘書:聘用期為1-3年。(7)培訓上崗:我院采用的是先上崗后培訓、邊上崗邊培訓的方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培訓課程體系。(7)考核。
2.培訓體系。由于朋輩心理互助隊隊員都是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受學業(yè)課程與實驗的壓力,只能滿足先上崗后培訓、邊上崗邊培訓的模式。因此,學院要求在朋輩心理互助隊員在崗的全程,都必須由專業(yè)資質的老師對他們進行業(yè)務學習與實踐操作上的指導和監(jiān)督。
培訓課程設計的第5項“月度案例分析會”,本院自2014年以來,已經組織了24次討論,成效顯著。由于朋輩心理互助隊的工作重點在于預防和發(fā)現,案例分析對成員敏感性的提升、判斷能力的提升、處理水平的提升都尤為重要。案例分析的主題既涉及一般的學業(yè)壓力、家庭困難、情感問題、人際交往障礙、生涯困惑、新生適應、不良行為的矯治、心理危機干預等,也涉及特殊的時間段下的特殊話題,如“五月病”“畢業(yè)愁”等。
3.考核體系。本院的考核體系是建立在學??己嘶A上的。(1)日常考勤:包括活動的出勤、案例分析會的出勤等,由心理互助隊隊長完成。(2)工作臺賬記錄情況。包括每月按時按質完成工作排查表以及工作日志,由輔導員老師每月審核。(3)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活動組織情況。要求每學期開展一次主題鮮明、形式豐富的專題活動,由輔導員老師審核。(4)重點關注學生的幫扶情況,每月由輔導員審核。(5)危機事件的干預情況。這是彈性考核指標。
六、朋輩心理互助隊建設工作現狀總結
朋輩心理互助隊建設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地幫助大學生來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首先,要讓大學生明確的是什么樣的心理狀況是健康的。心理學家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描述為以下幾點。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夸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huán)境所左右。
4.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并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客觀的估計。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huán)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準。
在大學生對自我心理狀況有一定認知的情況下進行輔導更有利于工作的開展。同時,根據本校的現狀,朋輩心理互助隊的工作在現階段還需要大量學生干部的主動出擊[4]。要讓大學生主動養(yǎng)成有問題來尋求幫助的習慣,還需要加強工作力度與深度,團體輔導、班級輔導等活動一定要落到實處。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朋輩心理互助隊的建設工作,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孫一芳,申圓圓,徐箐.高校朋輩心理互助體系的構建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03.
[2]楊鄧紅.高校熱線心理咨詢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30.
[3]李明忠.朋輩心理輔導模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8).
[4]李虹岳.朋輩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