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崇義
摘 要:弘揚國學經典,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一個重要舉措。而文言文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國學經典的一個重要載體,所以文言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不能讓學生止于誦讀和把握知識的層面,還一定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領悟其意義,在不斷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基礎上,潤澤靈魂,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本文以此切入,對在初中文言教學中強化國學經典傳承做了探討和闡述。
關鍵詞:重視 文言教學 弘揚 國學經典
近年來,國家的教育職能部門和眾多有識之士都在不遺余力地大力倡導國學經典的弘揚。我們知道,就中學生而言,文言文承載了厚重的國學經典內涵。它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標志;是古老文化的精華所在,是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靈家園,是我們生生不息傳播的瑰寶,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國學經典的挖掘就是一種“尋根”的教育,是傳承民族精神、涵養(yǎng)民族修為和造就具有中華氣韻和民族氣質的現(xiàn)代中國人的教育,是歷史賦予每一個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一、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誦讀文言文,讀出國學經典的精髓?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這是強調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教師絕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因此語文課堂只有通過對語言的品味,才能獲得美的渲染和語感的培養(yǎng)。
我們知道,古代詩人喜歡吟誦。吟誦是由漢語文固有的特點決定的。它是以雙音節(jié)詞為主,極富有音樂節(jié)奏美,平仄聲音整齊有序,講究抑揚頓挫,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有力,易讓人在背誦中領會其含義。所以借助背景音樂吟誦是全新誦讀的方式,對學生很有吸引力。
其次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可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如課前三分鐘誦讀,每日早讀閱讀,大課間讀,反復熟悉,讀中感悟。在讀的過程中還要重視誦讀全員化,不僅是全體學生的參與,老師、家長也可以參與其中;重視誦讀交流化,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需要師長的點撥,同伴的交流;重視誦讀活動氛圍化,即通過校園環(huán)境營造誦讀氛圍,家庭氛圍強調化。
二、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做到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感受經典和精髓?
(1)在文言文教學中,注重興趣的培養(yǎng)。有論者稱,“哪些沒有興趣,哪些就沒有記憶”,“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所以,文言文教學是否成功,是否能讓學生有興趣的學,是否能讓學生積累更多知識、更多提高文化內涵,在于是否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文言學習能力??v觀三年的語文教材,如七年級的《狼》《口技》以及八年級的《三峽》等,都可以通過展示和播放體現(xiàn)狼的貪婪與狡猾、口技表演的精湛和三峽優(yōu)美的圖片和視頻,進行合理的情境導入,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好的導入猶如一出好劇緩緩拉序幕;猶如一曲華美的樂章,能引起觀眾共鳴;猶如一個扣人心弦故事,不斷引起讀者無限的閱讀欲望與興趣。又如對《愚公移山》《湖心亭看雪》和《狼》等的教學,講述課文故事也可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教學時則可以采用講故事比賽的形式,創(chuàng)設活躍的、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在文言文教學中,注重能力的提升。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引”的能力:把所學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把學生引向更高的層次。教改后,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學的精品。因此,僅僅解決語言文字,了解其中的大意是遠遠不夠的。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有一個“讀懂——提升——拓展”的過程。由粗知文章的內容,到了解文章的結構,到懂得語言運用的技巧,再到能復述文章的大意,最終能夠感悟到透過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做到國學經典具體化呢?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當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加深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獲得思想的啟迪,真正享受古代文化遺產的樂趣,將國學經典內化為學生的氣質才是目的。如教師選擇《三字經》《弟子規(guī)》和《增廣賢文》等作為國學經典誦讀課本,將《弟子規(guī)》中規(guī)范、良好的行為指導與現(xiàn)代要求結合進行有益的指導,讓學生不感到陌生,指導性更強。學生學習了《弟子規(guī)》,首先是文明禮貌方面,比以前懂事多了,對家長更加孝敬了,對老師也更加尊重了,課間不文明現(xiàn)象減少了。又如,孝在古人的道德培養(yǎng)中居于首要地位,為此,古代出現(xiàn)了兩本著名的有關道德的典籍,許多閃耀心靈的文句那么叩動我們的心扉,諸如《增廣賢文》的“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經》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壞,孝之始也”,《大學》里“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都可以化為滋養(yǎng)學生靈魂的絕佳養(yǎng)料。
孔子所倡導的“孝悌”之道,是符合人類的天性的。因此,當前尤其需要繼承、改造和升華這種植根于父母與子女之間純真感情的人類之愛,讓它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更加發(fā)揚光大。在家庭生活中,要弘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傳統(tǒng)美德,引導人們自覺履行家庭責任,建設和諧家庭。在不斷的班會和親子活動中,家長和老師不斷的感受到了孩子們的變化,感受到了國學經典教育帶來的改變。
一個學生是否真正浸潤領悟了國學經典,最終可以從他的一言一行和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來德行去評判與考量。對一個孩子學習國學經典的評價,不是看誰背得多,背得快,而應該看孩子學習國學后,是不是自然而然地在行動中體現(xiàn)了。將國學經典的內容適當分成各個階段,用實際情景的模仿來讓誦讀內容落實到行動,內化為氣質,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
文言文是經歷了歷史的錘煉和沉淀,是國學經典的最為精簡的“雅語”,它是一種智慧和精神的體現(xiàn)。承載了國學經典的文言文的教學,既是在學生心里播下傳統(tǒng)文化種子的過程,也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修為的過程。我們將通過誦讀經典,去追尋文化的根源,把握文化的血脈,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不斷增強愛國情懷。重視文言教學,弘揚國學經典,語文教師,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丁智惠.關于《論語》與文言文教學有效整合的思考.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1;
[2]曾詠紅.讓經典浸潤學生心靈——淺談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思考.新課程.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