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厚霞
摘 要:近年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guān)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閱讀教學的關(guān)注尤其多。因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關(guān)鍵。
關(guān)鍵詞:新時期 小學語文 閱讀 淺談
當代格魯吉亞杰出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維利認為,衡量教師好壞的一條重要標準是你的學生是否有閱讀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學生都不愿意閱讀,那么這個教師就不是一個好教師;如果班上大部分學生都愿意閱讀,那他就是一個好教師;如果班上全體學生都喜愛閱讀、熱衷于閱讀,那他就不僅是一個好教師,而且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1]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教師要啟發(fā)學生產(chǎn)生“閱讀期待”,須對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chuàng)作時的匠心,力爭把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凹ぐ禾庍€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苯處熯M入課堂要以飽滿的精神,將文章中的情與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講解之中,洋溢于講臺之上,再反轉(zhuǎn)過來如水似地流到學生心中,喚起學生的情思,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師一起去體會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課的導語,尤其是一篇課文教學之始的導語,應該像詩一樣精煉、感人,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欲望。一節(jié)課的結(jié)束語,特別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記敘文或抒情散文時的結(jié)束語,應在學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漣漪,達到“課盡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新的欲望。[2]
葉圣陶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這座橋梁本身就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需要我們的“情感的王子”——學生主動投入、積極參與到閱讀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挖掘出來,才能與作者會面,達成情感的契合。
一、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diào)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fā)現(xiàn),自行建構(gòu)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必須要形成發(fā)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chuàng)造性活動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fā)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guān)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和關(guān)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lián)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nèi)容。
二、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wěn)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wěn)定,有利于對課文內(nèi)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nèi)容具體、清楚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shù)亟o學生創(chuàng)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3]
三、鼓勵學生進行探究閱讀
所謂的探究閱讀就是指在語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提倡學生以個人或者集體的方式通過質(zhì)疑、探究與討論等方式獲得知識技能。在語文課本中,會涉及到一些關(guān)于歷史人物或者是歷史事件的文章,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文章。在閱讀這篇文章前,可以讓學生查閱有關(guān)周總理的生平,事件以及那個歷史時期的一些重要事情,這樣既可使學生在閱讀課文中的內(nèi)容時有更深刻的體會,更能使他們通過查閱,對中國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與閱讀,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如果在課文中有出現(xiàn)成語典故等,也可以讓學生查閱,這樣他們不僅對這個成語有一個更好的掌握,通過這些故事,也可以使他們閱讀的興趣,提高文學素養(yǎng)。
總而言之,閱讀是教師語文教學,學生語文學習中的重中之重,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課本,并盡最大的可能為學生介紹更多的課外閱讀素材。對他們的語文閱讀進行正確的指導,讓他們領(lǐng)略閱讀的魅力,從而找到閱讀的興趣,這對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為培養(yǎng)學生愛讀書、會讀書,從而達到讀好書的習慣,我們的語文教學不應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書”的封閉教學,必須營造一個開放式的學習氛圍,必須擴大學生閱讀量,這才是提高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王麗梅.淺議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途徑[J].學周刊.
[2]許必芹.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
[3]郭香玲.淺談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