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 要:當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質教育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推進。教師角色正發(fā)生著重大轉變,教師面對的不僅是新的教材,更重要的是新的課程理念以及全新的教法。
關鍵詞:引入 興趣 求知欲 延伸
如何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和互動中探索數學知識,真正實現課堂的有效互動,成為各位教師共同關注的課題。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學倡導的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統(tǒng)籌考慮學習者、教育者、教學內容與環(huán)境等各個要素,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樂學、學會、會學,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簡單地講,“學生喜歡、質量不錯”的課就是有效教學。至于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用具、板書設計等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根據個人的教學風格來定,而不應過分拘泥于新課程的模式,千篇一律,如出一轍,讓聽者感覺教師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要使得中學數學課堂達到有效,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嘗試。
一、課堂情境引人,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開端是一節(jié)課是否有效的基礎,一個有創(chuàng)意有特點的情境,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梢宰寣W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經驗融人到后面的課堂教學中去,從而能夠主動、熱情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水到渠成地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也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身邊處處有數學”。
二、完美課堂過渡,激發(fā)學生興趣
完美的課堂過渡讓一堂生硬的數學課變得多姿多彩,在很多中學數學優(yōu)質課評比中,教師把親切、富有人性化的語言引人課堂,以“讓我們議一議”“讓我來歸納”“大家起想一想”“我來試一試”讓我露手”“今天我獲得了什么?”想一個有趣的問題”貫穿于整個課堂,使課基堂氣每非常和信融治。又如,一位教在教學“等可能性條件下的概率”時,利用“摸球游戲”“轉盤大國關”“終極熱課堂帶到了海樂場,讓學生成為游戲的參與者。一節(jié)課就在這一系列的“我”“我們”中悄悄過去,留給學生的不只是這節(jié)課的知識與能力,還有更多的則是新課程理念所特別強調的情感,因為這會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原來這樣輕松有趣。
三、巧設課堂提問,引發(fā)學生求知欲
在過去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習慣于提些有唯一答案的問題,使學生只能在教師設下的“圈套”中尋找答案,而答案似乎也只有對和錯之分,教師就在一個個滿意的答案中引導著課堂走向結束。這樣的課堂,氣氛有時雖熱烈,但卻缺乏有效性,學生只知道一系列問題的答案,卻不知這節(jié)課究竟學到了什么。培養(yǎng)了自己哪些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個問題更重要”。一個有“含金量”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讓學生產生對事物個性化的看法,對問題本身產生質疑,去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比如,在教學“日歷中的方程”時,大部分教師會直接按讓學生觀察投影,提向學生:任意橫行、任意豎行三個數字之間有什么關系?而有些教師會讓學生課前準備些日歷中的數字,看它們有什么規(guī)律?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最后把各組的結論匯總到黑板上。教師再指導學生修改、補充,并加以驗證,從而得出日歷中數與數之間的關系。這種教學,通過學生自主研討、自主分析,使學生體驗到了獲取知識的過程,領作到了數學中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妙用課堂結尾,延伸學生思維
一堂好課,不僅要有好的開端、完美的過渡,還包括精妙的收尾。有些教師在備課時往往只往重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及中間環(huán)節(jié)的處理,結尾處卻只來一句:本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被提問的學生只要說出本節(jié)課學習的主要知識點,便算完事。還有些課堂,因為課堂鈴聲的響起,教師急于結束,自行說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目標,草草收尾,這無疑是一節(jié)好課的“敗筆”。好的課堂結尾如同一首美妙的樂曲,傾聽時讓人沉浸其中,結束時也“余音繞梁”,綿延不絕。比如有一次數學“函數”公開課,一位教師在課堂收尾時,提問:本節(jié)課你還有什么困惑?一位學生提出,在“函數”的概念中,一直說y是x的函數,那么x可以是y的函數嗎?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提問,這位教師并沒有直接示意他坐下,重回自己設計好的模式,而是將計就計,讓同學們課后認真思考研究,并舉出相關的實例,極大地延伸了課堂,讓聽者回味無窮。有些教師,文字功底深厚,將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用一首短小精悍的詩篇或者一兩句口訣概括濃縮,使課堂不僅具有時效性,還具有文化性和趣味性。
以上幾點是筆者在近幾年聽評課中聽取專家們的意見,并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后產生的思考,可能不盡完整或成熟,讀者可以評論。當然,能促進課堂有效和提高學生的的途徑還有很多,比如運用網絡媒體輔助教學、將生活體驗融進數學課堂、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等也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傊?,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過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終實現有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