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群
摘要:課堂轉型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在急劇變革的新時代,學校教育的目標發(fā)生轉向,核心素養(yǎng)成為學校教育的核心目標。核心素養(yǎng)不僅僅滿足于單純的知識與技能的習得,而是需要“在特定情境中,能夠運用包括知識。技能與態(tài)度在內(nèi)的心理的、社會的資源,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這對新時期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倡導教育回歸生活,與生活緊密結合,還要培養(yǎng)解決生活中復雜問題,升華本質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忽視素材的真實性、以知識水平作為評價學生的單一標準、教學條件欠缺、對生活素材的簡單粗暴處理等問題直接影響了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如何應對這一挑戰(zhàn)和尋找對策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生活化為切入點,分析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生活化素材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對策,以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課堂轉型;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教學生活化;生活化課堂建構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概述
(一)教學生活化的內(nèi)涵界定
“教學生活化”,就是結合教學活動與生活情景,將教學背景擴展,不局限于課堂空間,從真實生活為出發(fā)點,以品德知識為載體,“探求學科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將學科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起來”[1]促進教學生活化。它將教材中的知識、理論的每一個點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用自己的認知水平、邏輯思維自覺主動的生成生活材料和理論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構建適合自己的學科結構體系,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將知識與生活相緊密聯(lián)系,達到道德與法治教育促進個體的社會化的功能。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內(nèi)涵
個體成長必須要置于社會化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生活化的根基就是生活,融合學習問題與生活問題。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2]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強調“在我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特別是學校教育中,務必要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3]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認真研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盡可能把品德知識轉化成生活問題,把抽象概念、原理概括到生活中,將難懂的生活問題融入教學,采用課堂情景模擬、討論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幫助學生逐漸適應生活,自覺主動的參與到生活中去。讓課堂教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務生活。”[4]同時,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生活化還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展示自身的積極狀態(tài),還要創(chuàng)造自身的價值,引導學生去享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而不斷地獲取生活真諦,積極創(chuàng)造和踐行生活的意義。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中存在的問題
有些教師為尋找素材便利,會通過網(wǎng)絡找尋相關的素材,但對于材料的真實性不予考究就使用,缺乏判斷;有的教師在找不到與之相關的素材時,便虛構情境來使用,“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5]用缺乏真實性的素材來進行教學活動,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沒有益處,并且由于素材的真實性存疑,沒有說服力,此外教師自己所創(chuàng)建的素材可能存在錯誤的價值觀,對中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有害。使用真實性存疑的素材對于期待達到的教學效果幫助不大。使用的素材脫離學生實際,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生活情境差之千里,導致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xiàn)“水土不服”現(xiàn)象。
中學時期是學生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期,也是最為獨特的階段,三觀會隨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逐漸成型。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促使大多數(shù)學生開始獨立思考,同時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速度滯后于生理,是非判斷力弱。這一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在學習上從個人的感受出發(fā),對于學科的認知不全面,動機不強。大部分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是因為升學的需要,很難從對自身的發(fā)展角度去衡量道德與法治課的價值。加之書本知識太過抽象、教師課堂教學中的灌輸教學、機械的背誦記憶等。學生對于政治課的興趣受到內(nèi)部需要和外部因素雙重影響,鑒于此,對教師學生工作、個人修養(yǎng)和內(nèi)容選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者“教學生活化應是教學全過程的生活化,包括教學內(nèi)容、課程的生活化,教學方式、方法、途徑的生活化?!?sup>[6]
新課改強調評價手段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化。此外,“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7]而現(xiàn)在普遍存在以分數(shù)作為考核教師教學績效的憑據(jù),方式過于單一,直接導致教師工作重心的偏移?!皩W科教學的生活化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生活,尋求共同成長的一種積極狀態(tài)提升生命質量的歷程?!?sup>[8]因此,學生在課堂中的發(fā)言、行為表現(xiàn)等也應該納入考核當中。單一片面的評價方式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阻礙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提升,進而影響工作效率。
4.簡單粗暴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仍占一定比例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大多數(shù)教育工作者已經(jīng)意識到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些教師在課堂中運用學生表演、視頻再現(xiàn)、辯論等教學形式,來實現(xiàn)課堂貼近學生生活,但大多數(shù)教師仍然使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討論法、舉例子,在進行問題討論是大部分是老師拋出問題或者引用教科書上的問題,由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最后由老師做總結陳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對課堂中出現(xiàn)的生活化素材,難以將其與書本上復雜的理論相聯(lián)系。有些學生對于課堂中的案例、視頻、活動等只是圖個新鮮,走馬觀花,并不能通過這些新穎的形式聯(lián)想到相關的理論知識。此外,教師如果沒有很好的教育機制,就只能照本宣科的自己陳述答案,并沒有起到啟發(fā)學生思維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意識不足,中學生大多習慣傳統(tǒng)的接受性,由此轉變?yōu)橹鲃拥膹纳罨恼n堂中探索知識比較困難,加之性格內(nèi)向不主動,教師與學生的交互往來較少,師生聯(lián)系差,多種因素阻礙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的實現(xiàn)。
三、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具體對策
(一)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受教育者自己感受、感知和感悟,與不斷重復說教和苦口婆心的勸導相比,直觀的、切身的感受對初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更加有利,在此過程中將道德標準內(nèi)化,幫助學生在日后的社會生活實踐和發(fā)展自身個性特征的過程中保持正確的方向。德國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經(jīng)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所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9]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應以發(fā)展為前提,靈活使用多媒體,實現(xiàn)視覺、聽覺等多感官參與,形式上不照本宣科,機械告知答案,給學生留足想象的空間,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實踐,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真實的情景讓學生沒有距離感,而巧妙的問題讓學生帶著不同的角度關注自己所在的家庭、校園、社會中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能夠自覺主動思考,并從身邊事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政治、文化素養(yǎng),做一個合格的公民,達到道德與法治的德育目標。真實情境的設置,幫助學生把所見、所聞、所感與書本知識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淡化了情境虛假帶來的違和感,更顯得親切,進一步促進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氛圍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生活化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個體的行為規(guī)范或多或少受到群體的影響,因而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勢在必行。首先必須“充分了解學生,分析學情,可通過觀察法、談話法、調查法以及周圍同學,老師和家長的評價,摸清學生現(xiàn)有的道德水平和階段,據(jù)此設置將來可能達到的目標,教師的的講解才能實現(xiàn)有的放矢。”[10]其次,教師要“平等的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用全面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11]這樣師生才能夠真正的相互接納和理解。在此過程中,個體的一言一行都要受群體規(guī)范的約束,人與人之間互為榜樣互相監(jiān)督,正面引導學生的行為。最后,建立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協(xié)作關系,“教”并不是單純的解釋、督促,在有限的時間中講什么,需要有所取舍。易懂的內(nèi)容簡單處理,晦澀的理論通過教師引領變得簡單明了?,F(xiàn)今學生有自己獲得信息的途徑,對某些熱點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師需要做的是適度合理從旁引導,補充完善,使其全面深入學習。
(三)挖掘生活化的教學內(nèi)容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nèi)容應貼近生活實踐,取材自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精心選擇。挖掘生活化的教學內(nèi)容應該注意:第一,活用教材,棄置其所列舉的普遍意義的素材是不可取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經(jīng)過多次改編,其優(yōu)美的文字、精美的插圖、貼近生活的討論、情境化的活動和豐富的資源鏈接都是經(jīng)過課程專家和教材編寫人員反復思考和討論的,”[12]教師在教學中僅僅依靠教材來開展教學活動也是不可取的,加以取舍才能適應不同個體的需要,不能拿來就用,需要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調整。同時,使用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案例,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探究,獲得直接經(jīng)驗,加深生活實踐與道德與法治課本知識的聯(lián)系。第二,精選素材,教師在教學中引用生活素材來補充教材內(nèi)容時,首先,需要去粗取精,簡潔明了,使用生活素材時一定要適當,避免生活素材與知識理論本末倒置,其次,始終保持先進性、時代性,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焦點和熱點,力求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生活化要緊跟時代的步伐。
(四)實施生活化的教學評價
“生活化的教學評價是把評價的實施過程看成是一種生活,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建構。”[13]在評價內(nèi)容上,知情意行并重,細化到生活中,協(xié)作程度、思想道德、口語表達能力、人際交往等都需考慮?;顒又姓宫F(xiàn)的綜合能力也必不可少,將品德評價落實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以期全面客觀的評價。在評價主體上,實現(xiàn)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不單單以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一個人的認識為主,鼓勵各科目的教師、班主任、家長、學生共同參與評價,使評價更加全面、公正、公開,尤其是學生之間的互評,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性得到體現(xiàn),同時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看到自身發(fā)展的可能性,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完善學生的人格。實現(xiàn)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根據(jù)教學情況選用“診斷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在操作中創(chuàng)造性的選擇觀察、描述性評價、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考試優(yōu)點反思卡、個案跟蹤等方法,”[14]總之,生活化的評價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 要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sup>[14]
(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教學
英國道德學家塞繆爾·斯邁爾斯說:“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sup>[15]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首要目標是明確通過這樣的教育,“使學生獲得什么樣的知識技能,形成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實現(xiàn)什么樣的全面發(fā)展,以使其更好滿足個體實現(xiàn)、國家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要求?!?sup>[16]新課程改革基于這樣的思考,將核心素養(yǎng)作為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就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需要明確三個層次:一是使學生實現(xiàn)自我與發(fā)展自我;二是使學生明確公民身份,明晰作為合格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三是積極融入社會,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核心要義。因而教師需要與時俱進,身正為范,強化素質教育,引導逐步走向社會化,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倡導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生活化順應了課程改革的趨勢,貫徹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生活為本的新課程理念。最終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融于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歸生活。”[17]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合格公民?!拔覀兊恼n堂在轉型之中,轉型中的課堂迸發(fā)的教育智慧將是無窮無盡的。革新的教師一定會積蓄豐富的經(jīng)驗與充沛的能量,從多聲交響的課堂里飛出一首首嶄新的歌。”[18]
參考文獻:
[1] 趙偉峰.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現(xiàn)狀調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4.
[2]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
[3]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R].2004(3)
[4] 榮婧陶.基于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探究[D].渤海大學,2014.
[5] 劉國正.語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J].課程.教材.教法,2016,(04):3-6.
[6] 王麗娟.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生活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7] 王文俊.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8] 陸巧娟.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生活化研究[D].蘇州大學,2011.
[9] 王春花.義務教育教師職業(yè)生存狀態(tài)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10] 袁娜.論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策略[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3.
[11] 楊志強.“探究教學法”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學周刊,2011,(12):48.
[12] 陳曉梅.《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中的教師教學理念初探[D].四川師范大學,2010.
[13] 李鵬.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14] 陳慧蓉.高中環(huán)境教育變化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
[15] 塞繆爾·斯邁爾斯.品格的力量[M].華夏出版社,2011.
[16] 靳玉樂,張銘凱.核心素養(yǎng)及其培育.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17] 鐘麗丹.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研究[D].延邊大學,2010.
[18] 鐘啟泉.課堂轉型[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四川省羅江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