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摘 要: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導致我國出現眾多的留守兒童,這也成為目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性問題。由于缺少關愛,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以及思想方面缺失父母的引導,導致學生或多或少出現性格問題。針對這一社會熱點現象提出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展開關愛式教育的必要性,并針對這一問題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關愛式教育的實施策略,意在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的關愛,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關鍵詞:語文教育;農村;關愛;留守兒童
一、留守兒童展開關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1.小學語文是滲透愛的教育的重要方式
新課標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由于語文學科中的人文性強,學生通過閱讀會產生與自身經歷結合的情感,并由彼及此,易于產生情感觸動。因此,在小學教學中,由于語文學科的這一特殊性質,學生更容易由文章描述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故小學語文展開關愛式教育能夠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組織《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閱讀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充分體驗父子之間深沉的愛和信任,同時體驗父親偉大的精神力量。隨后,教師可以通過甄選課文中細節(jié)的描寫進行賞析和評價,讓學生充分感受父子之間相互的關愛都融入細節(jié)中。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本文展開對偉大友誼和無私情感的教育,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雖然父母未在身邊,但仍然彼此牽掛疼愛,身邊的朋友、同學和教師也在無私地關愛自己,在危難時刻也會相互幫扶、相互關愛的珍貴友情。
2.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展開關愛式教育能夠滿足學生的缺失性需要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位于第三層次的需要是歸屬與愛的需要。所謂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體都具有被他人或者群體接納、尊重呵護和愛的需要。人是群居動物,具有社會屬性,與學生接觸最多的、能為學生提供無私呵護和愛的人便是學生父母。然而,留守兒童卻由于和父母長期分離,難以感受到呵護和關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語文學科滲透的濃厚的情感色彩,彌補學生生活中被呵護和關愛的不足,讓學生從文章中體會愛的深意,滿足學生的缺失性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學生因缺失性需要未被有效滿足產生的性格缺失和消極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關愛式教育的實施策略
1.引導學生利用日記記錄生活,拉近與教師的距離
為避免學生出現孤僻、自卑、抑郁等消極負面性格的出現,教師通過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關愛式的教育要以了解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為前提。因此,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生活動向和心理發(fā)展情況,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采用日記記錄生活的形式進行了解。同時,學生還可以利用日記表達和排解各種情緒,避免學生消極情緒的積累,引發(fā)學生的過激行為。另外,學生還可以利用日記這一媒介為平臺,搭建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拉近與學生的關系,彌補學生情感的缺失。
2.營造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避免學生產生自卑心理
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往往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并且難以與其他人交流,性格孤僻,社交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弱,這也是教師在教學中所要針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設立的具有個性化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當幫助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情感,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加強與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自己的溝通交流能力。在這種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勇敢的表達行為還需要教師的積極評價和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提升學生的效能感。教師的鼓勵和積極評價更易使學生受到觸動和感化,并且教師在學生心中的權威性也較容易讓學生信服。因此,留守兒童的情感問題和性格問題在語文課上經歷感化和交流更容易得到改善和提升。
3.展開多樣化活動,促進學生的友誼升溫
除常規(guī)教學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讓多樣化的活動占據學生易產生憂郁情緒的時間,充實和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通過活動,學生還能增強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促使學生之間的感情升溫,通過學生之間友誼這一情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被關愛、被呵護和照顧的需要,減輕學生的孤獨情緒,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成長。針對留守兒童的情感現狀,一方面可以通過感恩演講等活動溫暖學生心靈,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愛、感受愛;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勵志演講等活動,讓學生通過勵志過程結合自己的經歷進行自我勵志教育,提高學生意志的堅韌性和果敢性,促使學生的意志品質在勵志過程中得到強化和提升,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性。
相較于其他學科,小學語文更易于滲透關愛式的情感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的歸屬與愛的需要這一缺失性需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日記記錄生活,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關系、構建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展開多樣化的活動,促進留守兒童和諧發(fā)展。作為教育工作者,面對留守兒童生活的種種不便,有義務和責任幫助學生彌補其缺失性需要,通過關愛式的小學語文教育,向其傾注關愛和溫暖,讓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東宇.小學“留守孩”個性特征及教育對策初探[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
[2]魏軍鋒,鄭洪冰.親子分離對農村留守初中生身心癥狀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
[3]姚蕓.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第25卷[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