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全
【摘 要】素質教育自從開展以來,國家教育部門就一直致力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這對于廣大教師而言,對于自己教學領域來說,既是難得的一次機遇,又是一種挑戰(zhàn)。本文基于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提出一些見解。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
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當中,很多老師和學生一致認為,只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對課堂當中所學習的一些歷史知識進行閱讀和背誦,就能夠學好歷史。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學習理念,對于高中歷史的學習而言,不僅要學習一些史實,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很多高中歷史教師為了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記憶,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和方法,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杜郎口教學模式,導學案教學模式等等之類的,力求從思想上去轉變教育理念,讓教師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去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一、傳統(tǒng)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無效性分析
1.1施教態(tài)度的無效性
由于教師對學情的不了解、對學生能力的不信任,導致在教學過程中以“獨裁者”的態(tài)度,每一節(jié)課都是采用滿堂灌的方法,結果只在于自己怎么“說”,沒關注學生怎么學、學得怎樣。
1.2提問設計的無效性
一堂歷史課從其過程來看,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貫穿始終。其一,教師設問太過簡單,或都是已經(jīng)介紹了一大堆,只問學生“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問題,學生無需思考。其二,設問太難,或嚴重脫離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或在問題的難度上不注意設問的遞進性,或在學生不得其解時缺乏必要的后繼手段加以點撥,最終,學生以失敗者的角色,放棄思考和探究,課堂氣氛沉悶,這種現(xiàn)象非常普遍。
1.3對學生賞識的無效性
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傳授歷史知識、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的過程,也是一個培養(yǎng)人的情感和價值觀的過程,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xiàn)加以賞識或指正必不可少。而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為了照顧學生的自尊或是其他原因,一味的、無原則的以賞識的言辭來評價學生。
二、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思考
基于以上傳統(tǒng)高中歷史課堂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一些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上做了以下反思:
2.1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底線是科學準確
對于高中歷史這門學科來說,這門學科雖然屬于文史類,但也與其他的學科一樣,在教授過程當中,一定要尊重一定的科學和正確的事實。對于高中歷史知識的教授,我們一定要講述過去真實經(jīng)歷過的一些史實,因為這些史實不僅可以反映人類成長的歷史,同時也能夠揭示社會的文明程度,對于歷史實錄,知識的掌握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所教授的知識一定是言之有據(jù),絕不能為了吸引學生捏造歷史史實,信口開河。同時我們還注意到這樣一些現(xiàn)象,在一些歷史事實當中,有一些歷史觀點是沒有明確性的,還處于爭論階段,我們在講述這一部分歷史之前,就必須要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有爭論的觀點,而自己在理解的時候是偏向哪一種觀點?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是有方向的。
例如教師在講述歷史知識的時候,對于一些影視作品的應用一定要有嚴謹?shù)耐魄茫胁豢呻S意使用一些歷史性的影視作品對一些歷史史實進行鑒別。比如說我們在講南宋末期,民不聊生,人民生活非常痛苦的歷史事實時,很多教師是采用《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等一些影視劇進行講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作品雖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與真正的歷史事實相比而言,這差距是非常之大的。如果教師貿然用這樣的影視作品來闡述當時的事實,這會使很多人扭曲了歷史的事實。因此一定要甄別之后再進行教授。
2.2高效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基本目標
因為高中歷史課時數(shù)比較少, 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采用高效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也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基本目標。那么什么是比較高效的課堂教學呢?本人認為在備課過程當中,一定要明確了解教學大綱所要掌握的內容,通過短暫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有所獲得有所感悟。因此教師要想追求一節(jié)比較高效的歷史課堂,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1)講解一定要透徹。比如說我們在講授鴉片戰(zhàn)爭這一課的時候,首先要對鴉片戰(zhàn)爭時的歷史背景作一定的細致闡述,英國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入中國的市場,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對中國進行殘蝕和侵略?中國有志之士是采取如何的措施對未來侵略者進行有效的打擊和抗爭?而在失敗之后,中國政府又是如何處理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后果?教師把這些知識掌握透徹之后,就會給學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去提升。
(2)思維容量要適量。在教學過程當中對問題的設問一定要有層次,做到步步為營,能夠啟發(fā)學生去回答問題,切不可在一上課的時候就拋出比較難解的問題,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大大下降。也不可在上課過程當中去設置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比如說什么事件發(fā)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這些只需要讀書就能夠得出來的問題是沒有什么可探究的必要的。比如說我們在講解辛亥革命這章知識時涉及的問題有:國民黨成立的標志有什么?用什么樣的方式來限制獨裁?其最后的結果又會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學生在閱讀完課本之后,還需要繼續(xù)思考才能夠得出來的。一方面能夠體現(xiàn)學生的思維活動,另一方面,則能夠啟發(fā)學生解決問題,如果學生能夠準確的回答這樣的問題,則說明這節(jié)課是非常成功的。
(3)恰當應用教學課件。在應用教學課件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對教學的課件了如指掌,比如說我們在課件當中哪些地方設置了問題。如果教師對課件不是很熟悉的話,往往會在翻閱ppt的時候,就要想著將課件的答案列出,這樣對學生的回答是沒有任何益處的,因此要對課件的掌握要恰到好處。
對于新課標改革之后的高中歷史教學課堂來說,不僅要摒棄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同時也要使課堂高??茖W,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要充滿快樂。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對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有利,同時也能夠促進教師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桂艷.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2]李興國.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的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5.1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