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淑敏
摘要: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進一步明確“小學階段應完成145萬字的閱讀量”,并且積極倡導“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币虼藢W校必須規(guī)范化、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優(yōu)秀圖書,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的課程已迫在眉睫。本文從名著閱讀教學策略方面闡述了閱讀名著課程化實施策略中的一些具體做法,旨在讓我們在“名著導讀”課程的引領下,創(chuàng)建書香校園,在引領學生暢游書海,伴名著閱讀茁壯成長!
關鍵詞:名著;閱讀;課程化;實施策略;實操
經典書海須徜徉 名著課程伴成長。我們荔園小學深深感知到名著閱讀的重要性,幾年來不但將名著的閱讀課程化,將課外名著閱讀與課內教學有機融合,狠抓了“四個結合”。
1、外部激趣與內驅形成相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每天愿花兩小時看電視,卻不愿花30分鐘看書.對許多孩子來說,學習閱讀是一個緩慢、困難的過程。因此激發(fā)閱讀興趣是當務之急。
(1)外部激趣,找準興趣點
名著閱讀課程,實施以來成為學生心目中最受歡迎的一種課型。閱讀興趣的激發(fā)功不可沒。以《一千零一夜》導讀課為例:
課前出示:有人說:“它是世界文學藝術殿堂中一株永遠艷麗多彩的奇葩!”高爾基說:“它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庇鴮W者基布說:“它在世界文學史上獲得了永恒的聲譽?!?/p>
哪本書能得到這么高的評價?先聲奪人,充分激發(fā)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學生最喜歡的課程是每周二雷打不動的閱讀課:“校長伯伯講故事”。校長充滿溫度的磁性聲音,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圖書內容,受到了孩子們的好評。兩年的閱讀培養(yǎng)使我校涌現出來了很多熱愛閱讀的書香班級。
(2)內驅形成,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使學生“自能讀書”。
獨立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現代信息社會的特點所決定的。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習慣是在一定條件下經常完成某種行為的需要。需要是個體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tài)。它是從事各種活動的動因。需要越強烈,由它引起的活動越有力、有效。因此,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一環(huán)。。
2、整體觀照與個體感悟相結合
“名著導讀”課程選取了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文學名著作為學生的閱讀對象,對整本書的閱讀加以指導。課程分“名著引讀”、“過程閱讀”、“讀后交流”三大分支。
“名著引讀”課是激發(fā)和誘導學生閱讀興趣和欲望的突破口。教師從整體入手,指導學生讀書先看序文和目錄。因為:“序文的性質常常是全書的提要和批評,先看一遍,至少對全書有個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標準,然后閱讀全書,就不至于茫無頭緒?!薄澳夸洷硎颈緯拿寄?,也具有提要的性質。”(葉圣陶語)所以,低段的“名著引讀”課,我們往往從介紹封面入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上面的文字和圖片信息來猜測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接著指導學生觀察目錄,通過讓學生朗讀小標題和自由質疑,進一步激發(fā)閱讀興趣;最后采用大聲讀或自由讀等形式賞讀書中的精彩片段,使學生的閱讀期望進一步高漲,從而激發(fā)學生想讀整本書的沖動。中高年級的“名著引讀”課,我們從指導學生閱讀序文入手,讓學生先從整體感知文本,幫助學生形成閱讀動機。
“過程閱讀”是學生閱讀過程的主體,它是引讀課的延續(xù),也是讀后交流課的基礎。低段的過程閱讀課主要采取師生大聲讀的形式,中高段可采取默讀、自由讀、課后閱讀等形式進行。在閱讀過程中,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閱讀方式進行閱讀,這樣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才能真正與書本中的世界實現對話,產生融合、撞擊、互動、升華,學生才能在書本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理解書本。
“讀后交流”課為學生搭建了交流讀后感想、閱讀收獲的平臺。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決不是孤立的文學樣本,它常常蘊涵著豐富的社會、人文、科學、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學生讀完了整本書,對書中的內容有了系統(tǒng)性的認識,也會潛移默化地領會這些知識。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閱讀收獲和讀后感想,讀后交流課既要觀照整體,又要鼓勵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感悟,這樣才能真正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3、大聲讀和持續(xù)默讀相結合
教師在“名著導讀”課中“大聲讀”的教學方法,激起了孩子們愛聽故事的興趣。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能很快進入文本。教師可適時巧妙設疑,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不斷地參與到故事的發(fā)展過程中,理解文本的同時,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并培養(yǎng)思考能力。
課堂時間有限,對于大部分篇幅較長的書籍,我們要采用“大聲讀”和持續(xù)默讀相結合的方法。充分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4、讀與寫相結合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學習的兩大支柱。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惫粝壬鴮懙溃骸靶夭厝f江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迸e凡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師,無不嗜讀如命、博覽群書者。的確,閱讀直接影響著語感的形成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只有將讀寫結合起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二者強強聯手,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因此,我們通過“名著引讀”、“過程閱讀”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閱讀,因為讀得充分,為寫作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但要寫出水平,教師還須在讀寫之間架設橋梁。在指導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鼓勵摘錄,建立學生的專屬“詞庫”。指導學生對內容審視、對比、評判,記錄感受和疑點。形成讀與思共,思與讀隨的閱讀成效。在“讀后交流”時,讓學生寫自己的讀后感言。使學生具備自主作文的意識。學校將名著閱讀引進語文課堂,引進班隊會活動中、引進家長進學校課程、引進家校合作、引進與社區(qū)圖書館互動中。學校和附近社區(qū)的深圳市少兒圖書館手拉手建立常青藤“通借通還”平臺,在校門口就能通過智能機借閱到喜歡的圖書,看后直接還回學校就可以了。
學校還給同學搭建了很多讀寫平臺,開展了“利用美篇APP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課題研究,學校將家長資源引進課堂,“家長進課堂,好書共欣賞”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活動后很多同學都寫了精彩的作文,發(fā)表在美篇APP上,同學、家長以及網絡陌生人在文章后點贊、點評、學生閱讀寫作的興趣被激發(fā),熱情空前高漲,每學期個人還整理出版了自己的美篇文集,班級出版了美篇合集。很多同學的作文被刊登在報刊雜志上,在市區(qū)教育局組織的各項比賽中也紛紛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