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鈺陽
摘 要: 針對傳統(tǒng)英語語法教學弊端,本文以一節(jié)初中英語語法課為例,闡述如何將情景教學法應用于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實踐,賦予語法教學以真實性和交際性。教學實踐證明,基于情景的英語語法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提高英語語法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情景教學法 初中英語語法教學 課例
一、引言
語法教學歷來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內容,然而其長期以來存在兩個普遍問題。一是效果欠佳。受到語法翻譯的影響,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一般采用“教師講解-學生記筆記-操練句型-做習題”的歸納-演繹的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將語法形式、意義和運用割裂開來,導致部分學生只會做相應的語法題,卻不知道如何用語法進行語言交際。這種課上學的知識課下不會用的現(xiàn)象被稱為“惰性知識”。二是學生普遍認為語法和語法教學枯燥。正如Larsen-Freeman(2005)[1]所說,語法不僅是知識還是一種技能,稱之為語法技能(Grammaring),是繼聽、說、讀、寫后的第五種技能,指正確地、有意義地、恰當?shù)厥褂谜Z法形式和結構的能力,包括形式、意義和使用三個方面。如果只注重形式,忽視意義和使用的適切性,就會導致交際的失敗。
“對于外語而言,語法起到的作用及其地位與教語法還是不教語法沒有直接的關系,教學的方式與內容才是主要問題”(束定芳,1996)[2]。這就需要我們把握好語法教學內容,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將語法教得精煉、有意義,讓學生用得靈活、適切。新課改下,關鍵內容是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做出改變,特別是語法教學方面對具體情景的設置,使學生能夠在情景活動中獲得知識。根據(jù)初中學生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的階段和語法知識本身的晦澀難懂,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嘗試將情景教學法應用于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當中。
二、情景教學法及其基本原則
1.情景教學法的定義
情景教學法在國外剛剛出現(xiàn)時,被稱為口語教學法,并在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非常流行。Homby(1981)指出,所謂情景教學法就是通過教學這一活動,將教學的場景設置得更加生動和具體,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獲取知識,使其個人技能得到提升。張華(2000:19)則認為情景教學以情景為基礎,使情景中包含真實的問題與事件,使學生能夠在對問題或事件做出解決及分析的過程中,對知識做出自主的理解與創(chuàng)設。雖然不同的專家和學者對情境教學的定義有著不同的觀點,但都認為情景教學法取決于三個重要的因素:教學內容、情境創(chuàng)設和學生的情感體驗。本文中筆者提到的情景教學主要指,在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重點關注情景與故事相關聯(lián),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語言知識,并通過有意義的活動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2.情景教學法的基本原則
情景教學具有真實性。為了使學生有意義、有目的地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建立模仿真實活動的學習情境。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與任務常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或實際感受無關,這種任務脫離學生的實際,很難與學生原有的知識建立有意義的學習。
情景教學具有主體性。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立足于學生活動的需要。情境教學不是為創(chuàng)設情境而創(chuàng)設情境,而是力圖將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fā)展置于核心地位,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多方面發(fā)展需要的情景,與學生的情感、心理發(fā)生共鳴,促使學生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主體活動的和諧中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fā)展。
情景教學具有多樣性。情境創(chuàng)設應是豐富和多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若是單一、格式和程序化的過程,則很難贏得學生的歡迎和喜愛。情境創(chuàng)設可根據(jù)不同的學生對象、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教學手段、不同的教學過程而選擇和組織不同的教學情境。這樣,學生學習的情境是鮮活的,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學生學習熱情隨著情境的變化而不斷高漲。
三、語法情景化的教學課例
本次授課的教學內容為人教版《英語》(Go For It?。┌四昙壣蟽訳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第二課時的語法部分。筆者重點關注了情景與故事相關聯(lián),通過創(chuàng)設格林一家來杭州旅游的故事,讓學生在完成一個個具體情景任務的同時,逐漸了解、掌握并運用本節(jié)課的語法點,即形容詞和副詞最高級的用法。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鋪墊對最高級的形式有了初步了解,但缺乏對語法點的分析與歸納及在真實情景中的操練。
教師通過從北京來的格林一家到杭州旅游的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首先,格林一家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選擇交通工具來杭州。教師隨后呈現(xiàn)3種不同的交通工具,讓學生對它們進行比較,最后給格林一家提出相應的建議。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與故事相關聯(lián)進行語法教學,不僅讓學生耳目一新,而且能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引導學生在幫忙解決具體問題中學習并運用語法。
當格林一家抵達杭州后,隨之他們又面臨選擇哪家酒店入住的問題。這時,教師展示三種不同酒店的圖片,讓學生根據(jù)圖片進行比較。最后,為格林一家選擇一家酒店并給出相應的理由。學生在給出建議的時候,給出了如下一些詞形容酒店:comfortable (more comfortable, the most comfortable), expensive (more expensive, the most expensive), cheap (cheaper, the cheapest), large (larger, the largest), good (better, the best).
[設計意圖]:通過在具體情境中,即幫格林一家解決住宿問題,學生不僅可以基于舊知學習新知,(上單元已學形容詞比較級的用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在分析比較圖片時,思維能力也得到提高。
格林一家非常感謝同學們幫助他們解決了住宿問題。隨后,他們打算在晚上看電影,但由于這是他們第一次來杭州,他們不知道哪里有最好的電影院。因此,他們向同學們再次尋求幫助。于是,教師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用他們已知的形容詞和副詞的最高級談論最好的影院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集思廣益后,學生給出了如下一些詞形容最好的影院:the best sound, the most comfortable seats, the biggest screen, the newest movies, the most popular, buy tickets the most quickly, the closest to the hotel.
[設計意圖]: 通過又一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即最好的影院應該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進行頭腦風暴,從而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當學生對形容詞和副詞的最高級用法有一定了解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兩兩合作,在五分鐘內就最好的服裝店應該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上一環(huán)節(jié)的頭腦風暴,學生對最高級的用法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感知和理解,pair-work的開展可以很好地運用已學的知識。
教師結合板書,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歸納形容詞和副詞的最高級的變化規(guī)律。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新的語法現(xiàn)象,歸納語法結構與功能,體現(xiàn)“做中學”的理念。以故事為主線,通過創(chuàng)設不同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感知、理解、運用最高級的用法,從而比較容易地總結歸納語法規(guī)律。
學生六人一組進行小組合作,結合教師給出的提示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在8分鐘內就杭州最好的餐館應該是怎樣的展開討論。
[設計意圖]: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活動,體驗新的語法知識,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最高級的結構和用法,并能解決大班學習及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學生在活動中鍛煉勇氣,培養(yǎng)合作能力,自主建構知識。
四、教學反思與總結
筆者將情景教學法運用于語法教學中,通過重點關注情景與故事相關聯(lián),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提高英語語法教學的有效性。反思本節(jié)課,作為授課教師有如下體會:
1.語法教學要與情景相結合
有人認為,語法教學枯燥無味,究其原因是把語法教學當成了死板的語言知識,忽視了教師可以轉變其教學方式。所有教學過程都反映了教師對教學的原則和信念,教師的不同信念又決定了一節(jié)課的成效。因此,要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教師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善于吸收、借鑒好的教學方法。其次,教師應確保教學設計情景化、問題化、活動化,體現(xiàn)綜合性、實踐性、關聯(lián)性的學習過程。語法不僅是知識還是一種技能,要實現(xiàn)從語法到語法技能的提升,并準確、得體地使用語法,就必須把語法教學與情景相結合。
2.在螺旋式上升的循環(huán)中教語法
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通常將語法分解成不同的模塊,分散在各個單元學習,學完一項以后再不提及。這種分割的、碎片化的語法教學方式必須改變。每一項語法都要根據(jù)語境不斷重復,當然這種重復不是簡單地“炒冷飯”,要增加新內容,讓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不斷擴展和積累。只有多次接觸才能加深了解、內化并運用。學生能學會一些沒有教過的東西,這可能是由于他們能夠自主學習,也可能是由于他們能夠從過去所受的教育中概括出某些東西(Larsen-Freeman,2005)[1]。教師在教語法時不應緊抱課本,而讓語法教學更有循環(huán)性、階梯形。這就需要教師不斷了解學生,認真研讀和分析教材,不斷加深[4]。
3.課堂上師生關系的重構
當前的教育發(fā)展正遭遇又一次“新教育革命”。從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到如今的“以學為中心”。所謂“以學為中心”的課堂,這個“學”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學習,另一方面是學生?!耙詫W為中心”是圍繞學生和學習為中心構建的課堂,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課堂模式,圍繞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主動、積極學習放在第一位,喚醒學生的內心驅動力,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創(chuàng)新性。課堂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的場所,因此,我們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習共同體”的理念。
參考文獻:
[1]Diane Larsen-Freeman. Teaching Language 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2]束定芳,莊智象著.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陳風波.英語教學中怎樣運用情境教學法[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1):36.
[4]楊華堂.英語語法教學中的幾個誤區(qū)與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6(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