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荊晶
摘 要:小學地方課程學科課程內容的綜合性相比于其他學科增加了許多,它以兒童的生活為主線,注重各領域知識的相互滲透和有機整合,而如此龐大繁多的內容反映在教材中,卻僅僅是幾幅圖和幾行文字,通過這些有限的課程資源來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對于教師開展有效教學,設置了一定的難度。立足“生本教學”,以教材中的提示欄目、實踐體驗、留白空間為著力點,為教材的深度解讀提供依據,從而為有效教學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著力點;提示欄目;實踐體驗;留白空間
本文立足“生本教學”,以教材中的提示欄目、實踐體驗、留白空間為著力點,為教材的深度解讀提供依據,從而為有效教學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何準確地理解教材,制訂正確的教學目標,并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教法學法,實現有效教學,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切入關鍵著力點來抓住教材解讀,那么抓住哪些內容來成為文本解讀的重點呢?我認為不妨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善用提示,層層相扣,連樹成林
提示的作用是對某件事給予相應的提醒,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材中的提示,往往帶有很明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小學地方課程教材里圖文并茂,并設置了“活動”“鏈接”“交流”等欄目,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這些欄目對本課主題進行了提示和拓展,可用來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而“學習小伙伴”的話則類似于語文課文中的中心句,是全文的統(tǒng)領,一旦抓住中心句,也就抓住了編者的用心。
如三年級第16課《湖筆甲天下》,“學習小伙伴”說:“制作一支湖筆真是費工夫??!”“瞧,湖筆的品種可真多??!”“我會用湖筆寫書法作品!”雖然只有這么三句話,卻涵蓋了整課的教學內容,不僅為設計教學目標提供了參考,還為教學的層次性展開提供了依據,從了解湖筆的制作工藝,到賞析湖筆的各大品種特點,最后直至實踐活動——使用湖筆寫字,感受湖筆的工藝特色。
善用提示,能使教材的課文主題清晰分明。而正是這一個個提示,使主題與主題之間、課文與課文之間層層相扣,將一棵棵樹木連成了十里桃林。
二、體驗實踐,區(qū)分取舍,深層扎根
小學地方課程教材因其地方性和歷史性的特點,雖然每一課所呈現的圖片和文字非常少,但所包含的內容是非常龐大繁雜的,這就給教材處理帶來了難度,但是小學地方課程倡導綜合學習,注重實踐體驗,所以如果能抓住“實踐體驗”這個著力點,就能一下子抓住文本的焦點,對教材進行取舍。
如二年級教材第5課《我們的好朋友》和四年級教材第8課《珍愛野生動物》,兩課都涉及“動物也有生命,是人類的好朋友,大家不能去傷害它們,要珍愛保護它們”但它們出現在不同年級的教材中,便可知它們的教學目標不同,那么如何選擇這兩課教學的學習內容呢?經過對比,就會發(fā)現《我們的好朋友》的要點是“與動物友好相處”,思考“能為身邊的動物朋友做些什么”并行動起來,所以本課中的這些好朋友除了珍稀動物,同樣包括空中的鳥兒、林間的蟲兒、河里的魚兒……這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的動物。而《珍愛野生動物》則需訪問、查詢相關資料,關注那些數量稀少,現在很難見到或根本無法見到的野生動物,分析其減少或消失的原因,了解人類為保護野生動物做了哪些努力。
以實踐體驗原則為切入點,就能有效地取舍教材內容,刪繁就簡,也能對類似的教材主題進行適當的區(qū)分,在后續(xù)的活動中才能更有針對性,學生的體驗才能更深刻,而使這片桃林能深深地扎根下去。
三、營造留白,放飛情感,自由成長
留白,指藝術創(chuàng)作中為使整個作品更為協(xié)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使讀者有想象的空間。文學、音樂上亦多有“不著一字,而形神俱備”“無聲勝有聲”的留白。
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在文字和圖畫旁有時會出現“……”“?”或辯論臺、小表格等內容,這就是留白。這些留白從形式上看,有交流有書寫,有調查有采訪,有辯論有思考,其中有些是需要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去填補的展示,有些是師生之間或生生之間心靈碰撞后的想象與思考,有些是學生對他人或自己的評價,有些是學生觀察生活實踐體驗的結果……因此,教學時如果能以留白空間為著力點,一定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拓展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讓學生在這些留白中深深地印刻下自己的心靈足跡。
如二年級教材第2課《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教材中學習小伙伴關于“怎樣讓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變得更好呢?”的討論中有一處“還要……”的留白,這是為了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其樹立保護生活環(huán)境的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抓住這個切入點,先讓學生回憶自己所見所聞的破壞或保護周邊環(huán)境的具體事例,以及所帶來的后果和影響。通過暢所欲言的交流,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保護生活環(huán)境的重要性,這樣學生便很輕松地融入留白,設身處地地思考,進行策劃及踐行保護環(huán)境的活動。
善用提示,體驗實踐,營造留白,準確地理解教材,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設計有效的教法學法,相信定能讓地方課程課堂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桃林——“深度解讀何須三生三世,切入關鍵即可十里桃花”。
參考文獻:
[1]孟凡麗.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課程開發(fā)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
[2]馬仕芬.打造有效課堂,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2):4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