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霜
摘 要 語境是語用交際系統(tǒng)的三大要素之一,語言運用離不開語境,語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語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境各因素在語符闡釋、情景設置、交際模擬以及文化解析等方面都有靈動表現(xiàn),對其進行解析與探討,突出語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系列功能,對指導留學生漢語學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guān)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 語境 運用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任何語言的使用都是離不開語境的,要想理解語言就必須聯(lián)系語境,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語境就更不可忽視了。在漢語國際教育有效教學方法的探索過程中,曾經(jīng)提出結(jié)構(gòu)-語境-功能的教學原則。語音、詞匯、語法、文字構(gòu)成語言的結(jié)構(gòu),語言的功能是交際,情景放在中間,是連接結(jié)構(gòu)和功能的橋梁,這說明只有掌握了語境才能順利的使用某種語言進行交際。第二語言的教學方法從最初的翻譯法到如今流行的交際法、情境教學法、字本位教學法等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爭論和變革,若細細分析對外漢語教學在實踐過程中所使用到的手段和方法,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中運用到了不少語境方面的內(nèi)容。
1漢語符號解析中的語境運用
語言能被理解和使用是因為有語境的存在,交際能順利進行是因為語言是在語境中使用的。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要使表達得體就必須依靠語境選擇合適的語言材料和表達方式。中文同音詞、近義詞特別多,一個詞通常有多個意思,要迅速的理解句子所表達的意思必須依靠語境。
有些語言必須在特定的語境下才得以理解。例如:“這是一條變色龍,在當官的面前變得最快?!边@句話若沒有后半句那么“這是一條變色龍”就只是一種陳述,是對某種事物做出的判斷。而加上后半句,這話就不再單純地指這是變色龍,而是形容人諂媚、世故。下面將從語音、詞匯、語法、文字四個方面具體談談漢語符號解析對語境的運用。
1.1語音解析的語境運用
學習一門語言,首先要掌握的就是該語言的語音系統(tǒng),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所依靠的都是語音。在漢語教學中一般都是先對漢語的聲韻系統(tǒng)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其中最難的是聲調(diào)的學習。漢語的聲調(diào)具有區(qū)分意義和詞性的作用,當今大多數(shù)國家的語言系統(tǒng)中是不存在聲調(diào)的,這些國家的學生學起聲調(diào)來自然就感到比較困難。前鼻韻后鼻韻、鼻音邊音、平翹舌等都是學習難點。受母語影響導致發(fā)音不準,說起話來“洋腔洋調(diào)”。這些都是語音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在語音教學課堂上的教學方式比較單調(diào)、枯燥,需要老師運用一些手段(唱歌、分組競賽、做游戲)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前鼻韻后鼻韻、鼻音邊音、平翹舌都具有區(qū)分意義的作用,是不能隨意替換的,在教學中可以設置一定的語境幫助學生加以區(qū)分。比如在區(qū)分zh和z的時候,教師通常會舉例:知zh 道(你知道圖書館在哪兒嗎?) 咨z 詢(我想咨詢一下圖書館怎么走。)。利用上下文對語音進行制約,前者只能是zh ,若換成z 那就是錯誤的,以此讓學生理解平翹舌的區(qū)別。
1.2詞匯解析的語境運用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只知語法沒有詞匯等于一個空架子,中間沒有血肉。漢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交流,詞匯教學貫穿漢語教學的始終,直接決定了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因此詞匯教學是漢語教學的重中之重。
在詞匯教學中,對于留學生來說最難的是對詞義的理解。通常會采用以下幾種方式解決:
(1)利用實體事物以及動作手勢等幫助理解。詞義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概括性反應,有些詞的詞義所指是客觀存在的、單一的東西,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周邊事物進行講解。比如:在學習“桌子”的時候教師可以指著教室里面的桌子,告訴同學們這就是zhu zi“桌子”。在學習“搖頭”、“擺手”這類動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身體手勢向?qū)W生演示。這種方法主要是利用周邊環(huán)境和動作行為增強形象性,從而幫助學生加強對詞義的理解。
(2)聯(lián)系語境,將孤立的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利用上下文幫助理解。一個詞往往具有多重含義,若沒有具體的語境,很難知道它到底指的是什么。比如:“意思”: a:思想;心思 b:意義;道理 c:意圖;用意d:略表心意 e:某種趨勢或跡象 f:情趣;趣味。若不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這么多詞條學生很難一一記住,更無法分辨該如何去用。詞語的感情色彩、語體色彩、形象色彩等也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表現(xiàn)出來。比如:
美國總理訪華,下榻于中國大酒店。
我們?nèi)ベF陽旅游,入住于貴陽大飯店。
“下榻”和“入住”都有住宿的意思,但“下榻”書面色彩更為濃厚,是敬詞,含有禮遇的意味,要用在身份地位較高的人身上;相比之下“入住”較為隨意,使用頻率更高。
1.3語法解析的語境運用
語法是語言的組合規(guī)則,作為規(guī)則就一定不僅適用于單一個體,它體現(xiàn)了一定的語法形式,表達一定的語法意義。漢語是一種重語義的語言,沒有形態(tài)變化,重語序,有很多虛詞。語法教學一直是漢語教學的重點,目前漢語國際教學基本是以語法教學為主,然而語法是很抽象的東西,教者難教學者難學,卻不得不學。甚至有些語言現(xiàn)象我們自己也解釋不清。比如漢語的量詞數(shù)量較多,在與名詞的搭配中,有著較強的對應性,這種對應關(guān)系難以解釋清楚。面對類似的復雜語法情況,我們必須“通過語境分析來揭示語法變化,不要脫離上下文和語境來講解語法。”又如“好”具有應答功能,但在不同語境中表現(xiàn)有所不同。如:
(1)甲:你讓我猜猜。
乙:好,你猜吧。
(2)甲:你混蛋 !
乙:好,我混蛋。
(3)剛才我們講的是詞性,好,我們現(xiàn)在講詞義。
第一個好是應答性的,第二個好是禮貌性的,第三個好是過渡性的。在不同語境的作用下,這三個“好”的不同就很清晰明了,若沒有上下文則很難表述清楚。
1.4漢字解析的語境運用
漢字作為表意文字,自產(chǎn)生起就承載了一定的含義,表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文化、生存狀況和民族心理 。漢字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有些漢字蘊含著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我們在解析漢字的同時也是對中國文化的講授。例如:“紅”,其概念義指可見光譜中長波末端的顏色,與此同時,紅色在中國文化中還代表著吉祥、喜慶等含義,而西方文化卻認為紅色代表著血腥、暴力。隨著漢字系統(tǒng)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漢字也不斷簡化,這種表意性在弱化,但它的基本性質(zhì)卻沒有消失。 “漢字的表意性雖然不像圖畫那樣直觀地顯示具體義,而是用一種概括的方式指向類別義。”例如“木”是象形字,表示樹木,與“木”相關(guān)的字特別多,“柏”、“松”、“榆”、“梓”、“楊”、“柳”等均表示樹名;“桃”、“柚”、“杏”、“李”、“柿”、“梨”、“橙”、“橘”表示結(jié)在樹上的果實;“柱”、“梳”、“棟”、“案”、“樓”均是由木制成的物品。在學習漢字的同時,既了解了中國的地理狀況 、自然環(huán)境,又學習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理解了中國人的民族心理,這些都是構(gòu)成語境的重要因素。
2教學情景設置的語境運用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目前較為盛行的一些教學手段,如設置情景、交際模擬、文化解析等,實際上是對語境各種因素的靈活運用。教師根據(jù)教學目的創(chuàng)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種教學手段叫做設置情景。注重培養(yǎng)留學生的交際能力,通常會組織一些課堂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提高交際能力。這一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各領(lǐng)域各學科的教學。在我國,情境設置最初用于英語教學,后來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不斷發(fā)展,也被拿來深入研究并廣泛使用。
2.1商店購物模擬情景
準備一些小道具,布置場地,請學生分別扮演老板、顧客,模擬真實的購物場景,教師也要參與其中,活動過程中教師可故意刁難,考驗學生的應變能力。多進行幾輪,學生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設置一個在菜場豬肉攤買豬大腸的情景,為增加難度,由老師把握對話狀況。
師:腸子怎么賣?
生:二十塊錢一斤。
師:給我來兩斤。
這段對話難度明顯增加,“腸子怎么賣”這個“腸子”是人腸、豬腸、牛腸、羊腸還是什么,如果沒有語境聽的人肯定是一頭霧水,但我們的對話發(fā)生在菜市場的豬肉攤,根據(jù)這一情景我們就知道“腸子”是指豬大腸而不會產(chǎn)生誤會。
在購物情景模擬中,整個活動構(gòu)成了一個語言環(huán)境,交際場合為商店,交際主體是顧客和導購、收銀員。顧客向?qū)з弳T說出自己的需求,導購員根據(jù)顧客的要求提出建議和答案,最終顧客滿意了這次交際才算順利結(jié)束。
2.2舞臺劇表演情景
將班上學生分為幾組,每組選取一個中國經(jīng)典話劇進行排練,一段時間后全班進行匯報演出。舞臺劇表演在難度上要稍大一些,學生首先要理解劇本,對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中國文化解讀的過程。以《茶館》為例:
松二爺:我說這位爺,您是營里當差的吧?來,坐下喝一碗,我們也都是外場人。
二德子:你管我當不當差呢!
常四爺:要抖威風,跟洋人干去,洋人厲害!英法聯(lián)軍燒了圓明園,尊家吃著官餉,可沒見您去沖鋒打仗!
二德子:甭說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ㄒ獎邮郑?/p>
王利發(fā):哥兒們,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話好說。德爺,您后邊坐!
……
馬五爺:(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風?。?/p>
二德子:(四下掃視,看到馬五爺)喝,馬五爺,你在這兒哪?我可眼拙,沒看見您?。ㄟ^去請安)
八旗制度“戊戌變法”都是中國一定時代的文化語境,對于外國學生來說,通過舞臺劇表演可以形象地將其語境因素解析清楚;其次,學生在表演時,對人物的語言、神情、動作等要拿捏得當,就需要學生表演前對劇中人物的個性進行學習:常四爺?shù)恼庇旅停趵l(fā)的精明圓滑,二德子的仗勢欺人以及面對馬五爺時所表現(xiàn)出的欺軟怕硬等;其三,舞臺劇表演需要學生背臺詞,這本身就是語言的學習,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并配以動作和表情,更有助于語言符號的學習與理解。
2.3交際模擬情景
交際模擬是以言語交際為主要形式,將語音、詞匯、語法融入真實的言語交際中,通過大量交際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交際模擬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交際中人們總是圍繞著一定的話題進行的,交際雙方的問答總是就著上下文展開的。
交際模擬主要應用于口語教學中,學習目的是掌握交際,交際原則為得體,要得體就得聯(lián)系語境。例如:剛學漢語的留學生用漢語交談時,通常會問及對方的姓名與年齡??稍儐栭L輩這種問題就顯得不太禮貌。中國遵循儒家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輩分之分較為嚴格,與長輩交談要用敬稱,詢問年齡要用高壽、貴庚一類的敬詞。西方國家對于輩分沒有這么嚴格要求,講究平等,對長輩甚至可以直呼其名,因此在交際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這種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矛盾。這就是社會文化語境所帶來的的交際差異。
在課堂上,教師會設置一個話題和場景,并將對話雙方可能會用到的語言信息提前告知,讓學生圍繞話題進行對話。如:老師拿出一張學校的地圖,以師生問答的形式向?qū)W生介紹學校各個建筑物及其位置。
師:學校圖書館在哪?
生:在食堂前面。
師:學校有幾個食堂?
生:學校有兩個食堂。
師:都有什么?
生:教師食堂和學生食堂。
師:哪個地方好一點?
生:教師食堂好/學生食堂好/一樣的。
師生所在的學校是客觀存在的,圖書館和食堂也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圖書館的方位,食堂的數(shù)量答案是惟一的,而哪個食堂好是交際主體的主觀判斷,因此可以出現(xiàn)不同答案。但是回答仍然不是任意的,絕不能說天氣很好,這就答非所問了。言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并受制于語境,以上例子中對話能夠順利進行就在于語境的制約。
在漢語國際教學的實踐過程中,語境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在任何部分任何環(huán)節(jié)都可以運用。無論是情景設置、交際模擬、還是文化解析,其操作過程都是與語境密切相關(guān)的;無論是語音教學、詞匯教學還是語法教學,充分利用語境都可以幫助學生更快理解,尤其是較為抽象的語法,讓教學效果顯著提高。語境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使枯燥的理論知識生動起來,老師易教學生易懂,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我們漢語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語境,采取結(jié)構(gòu)-語境-功能的綜合教學法,努力探索漢語教學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蘇新春.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 邵敬敏,羅曉英.語法本體研究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