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音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以往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簡單地教授學生唱幾首歌曲,或是講解一些關于音樂方面的理論知識。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動,教師需要通過音樂教學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在其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讓音樂真正地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培養(yǎng)學生們對音樂的興趣,如此才能使得學生能夠更加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讓教師更加順利地展開對應的教學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將課本知識融入相關情境中;其次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最后通過提問方式引起學生深思。本文圍繞“讓音樂走進學生的心靈——新課改下小學音樂有效教學策略淺談”這一主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音樂;新課程改革;教學策略
一、 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小學音樂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略學生內(nèi)心感受,只是做一些簡單的技巧性指導,這與當今素質(zhì)教育的主題不符,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圍繞音樂教學的目標,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方針,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得到學生的喜愛,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著較高的熱情。
二、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音樂是一門欣賞性的學科,是一種藝術的存在形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為了迎合學生好奇的心理,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以此創(chuàng)新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到當今教學的變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zhì)量。學生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能夠很快融入這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這樣,學生在唱、跳、聽中會逐漸發(fā)現(xiàn)音樂的魅力,提升對音樂的喜愛程度,感受到音樂的真諦所在,并強化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喚醒學生學習音樂的欲望。比如,在教學《春天來了》這首歌曲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構(gòu)建一個比較形象的畫面,用多媒體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看到蔥郁的樹林、燦爛的陽光、桃花和梨花都相繼盛開、柳樹也發(fā)出了新芽的畫面,學生在觀看到這些優(yōu)美的畫面之后,加上優(yōu)美的旋律,仿佛已經(jīng)置身在了鮮活的畫面中,久久沉醉不能自拔。再如在學習《黃河大合唱》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的形式給學生們展示一些日軍侵華時的影像資料,讓歷史瞬間再現(xiàn),并結(jié)合鮮活的歷史事實與音樂教學結(jié)合,讓學生不僅學習到了相關的音樂知識,更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情懷,讓自己知道為什么需要“保衛(wèi)黃河”,以及在樂曲中作者和億萬萬同胞的憤怒與自尊。顯然,學生在這種情境化的教學模式下,能夠更好地體會到音樂創(chuàng)作的背景以及背后帶來的情感,對學生來說,能夠幫助其更好地提升音樂素養(yǎng)。
三、 通過小組合作,提升學習效率
小學生年紀較小,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想要讓他們通過自己獲取音樂的內(nèi)涵是十分不容易的。因此,在教學階段,可以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集體進行交流,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使其能夠通過集體的力量對音樂做出更好的理解。在設計教學任務階段,教師可以根據(jù)小學生的思維模式來考慮,設計出符合學生思維的作品。比如,在學習到《小青蛙》這一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先使用多媒體的模擬小青蛙的叫聲,讓學生由聲入手,猜一猜這是什么動物,并利用多媒體制作對應課件,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使得學生通過聲音、圖像、視頻等多種形式的手段感受到小青蛙的不同神態(tài)和動作,然后讓學生就自己聽到的聲音對其進行模仿,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模仿音頻中的動物叫一叫,并比一比哪個小組模仿得最像。學生對此十分感興趣,不僅模仿出了各種各樣的叫聲,有的甚至模仿起小青蛙的動作跳起來,緊接著教師讓不同小組的學生就以此為題,幻想自己都是小青蛙家庭中的一員,試著用話劇的形式表達出小青蛙們都在討論著什么?并讓其在課堂中展現(xiàn)出來,和其他小組的成員之間進行一場比賽,看看哪個小組表演得最好,內(nèi)容最為豐富。課堂好不熱鬧,而學生在這種模仿中不僅學會了簡單的音樂知識,還提升了課堂參與程度,使得課堂充滿無限童趣,在潛移默化中更是兼顧訓練了自己眼耳口手腳腦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和配合能力。再如在培養(yǎng)孩子們音樂律感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比較有節(jié)奏的音樂,并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想象出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境,其中可以讓學生邊聽音樂邊舞動,做拍手、搖頭等動作,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音樂節(jié)奏感,增強其集體協(xié)調(diào)的意識。
四、 利用課堂教學問題,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動
問題是激發(fā)學生對未知的事物探討的誘因,為了能夠?qū)⑿W音樂課堂打造得更加活躍,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就需要以問題的方式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其在探究音樂知識的道路上提升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掌握音樂知識。需要注意的是,在創(chuàng)設問題時教師應當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做考慮,一方面,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一下子就能回答出來,以此提升學生的信心。如在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問:這首歌曲是什么節(jié)拍的?你在哪里會經(jīng)常聽到這首歌?由于對歌曲較為熟悉,平時也能夠聽到很多,學生一下子就回答出來了。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沒有具體答案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對聽到的音樂進行感悟,從而進行作答。這樣會使得學生能夠在親身感受中參與到課堂探究中。比如在講解到《美麗的黃昏》這一樂章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能說出這首曲子表達的內(nèi)容有哪些嗎?其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此推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主動領會到音樂的樂趣所在,感受音樂表達的主旨。
五、 小結(jié)
總而言之,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采取各種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夠在一種和諧的音樂氛圍中感受音樂學習的魅力,提升音樂技能和素養(yǎng),讓音樂真正地走入學生內(nèi)心,以此不斷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袁明珍.解決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4(03).
[2]王寅.把音樂的耳朵叫醒——淺談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聆聽音樂的習慣[J].新課程導學,2014(10).
作者簡介:
徐冬潔,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淮安市淮海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