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四冬
【摘? ? 要】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素質教育提了很多年了,但現實多為素質教育口號下的應試教育。什么是語文課的素質教育,為什么要實施語文素質教育,怎樣實施語文素質教育,這些問題是值得認真反思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 素質教育? 學生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4.119
語文是一門主課,語文課的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直接關系著整個素質教育的成敗。近兩年來,我們語文組全體老師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對語文素質教育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在教學實踐中,努力開拓,大膽創(chuàng)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取得了一定成效。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一種全新的教育主張,它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兩個全面”:一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二是使每個學生的素質都得到全面提高,同時又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全面發(fā)展。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應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長期詳細的灌輸書本知識。”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互為對象和前提的。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雙邊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聯系的活動方式,是教師發(fā)出信息和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是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引導和激發(fā)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因素。
一、側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興趣與態(tài)度,形成學習意志與學習習慣,是語文素質教育的前提
未來的教育以終身教育為目的,體現為延續(xù)性、長期性,社會、經濟、政治、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使教育發(fā)展總是滯后,因為在學校所學得的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滿足自身工作、生活與發(fā)展要求,必須不斷地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學校教育的任務是為以后學習做準備,打基礎,因而從小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的態(tài)度,催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與熱情,是提高語文素質的前提條件。
另外,要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應該在著眼教材的同時,重視學生的實際情況,備課時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積極了解學生的現有知識結構與接受素質,最好能立足整體學生,兼顧個體差異。在堅持語文大方向的前提下,努力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素材,尋找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與途徑,使學生學得快樂,快樂地學?!坝淇旖虒W”模式的成功為此做了佐證。
著名語文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是其中的典范。他經常應邀到全國各地講課,面對陌生的層次不同甚至個性差異極大的學生,照樣把課上得生動活潑,深入淺出,這與他首先注意激發(fā)大家的學習興趣有關。他總是能用富于煽動性的語言、新穎靈活的授課方式,調動大家共同學好這節(jié)課的強烈愿望(當然名人效應也幫了他不少忙,但那是次要的了)。他所教的實驗班的生源常常是全校后進生的集合體,但他照常把他們訓練得有模有樣,教學質量在盤錦市名列前茅,學生管理能力尤為突出,他像魔術師,把討厭語文的變成熱愛語文;他總是能激起學生思想內的積極因素去戰(zhàn)勝消極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愧為語文教學藝術的大師,給我們教學指明了方向。
在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態(tài)度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把短暫的變化的興趣向學習意志、學習習慣轉化,這是保持長期的興趣和持久的動力的重要步驟。人的愛好開始時廣泛的,慢慢的會發(fā)生變化,有的得到鞏固深化,成為一種意志和習慣,有的逐漸淡化、消失;有的發(fā)生轉移,因而需要老師積極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轉化為學習意志和學習習慣,為學生的語文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二、要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關鍵是改革考試方法
運用考試選拔新生、選拔人才,這是古今中外教育遵循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只要存在社會競爭,就必然存在考試制度。不管你承不承認,每年語文中考、高考試題仍然對語文起著“指揮棒”的作用。既然大家都承認它的權威性和導向性,我們就應該好好地維護它。因此,改革語文考試形式,使之朝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方向發(fā)展,實在是勢在必行。過去的語文試卷只是考“讀”、“寫”,而不考“聽”、“說”,據說是不能考。我認為語文的“聽”、“說”、“讀”、“寫”都應在考試之列。現在語文考試的總分突破百分制,有120分,150分,這些“高分”給人一種虛假之嫌,對語文成績的評估不利。我認為還是以100分制為科學。其中作文占50分。因為作文能考出學生的綜合能力,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思想內容等方面都是能考查到所以分數應高一些。閱讀題占30分,包括古文閱讀。把字、詞、句、修辭等基礎知識放在閱讀思考,同時加大對“文段思想內容,關鍵詞句的理解”的考察力度。這是創(chuàng)新思維考察的關鍵。對“聽”力的考查占10分,可仿照外語聽力考試進行,用放錄音出題,學生聽后答題的方式進行?!罢f”的能力考試占10分。1—5分的學生由學??荚嚧_定;6—10的學生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或招辦組織進行考試,考試形式為現場抽題演說,時間可定為每生3—5分鐘。表面看起來繁瑣,但多操作幾次就覺得不繁瑣了。
三、語文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應處理好的幾個相關問題
(一)教材質量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語文的人和編語文教科書的人,都要弄明白究竟該教會學生哪些本領,這些本領該有哪些項目,這些項目哪個該排在前,哪個該排在后,哪些該相互交叉、相互滲透,要合理地設計出個序列來。”同時,教材的時代感要強一點,與學生的思想、生活貼近一點。
(二)教師素質問題
教師的知識結構、學識涵養(yǎng)、人品氣質、教法經驗各方面都要加強修習,尤其是青年教師要虛心學習、銳意進取。
(三)考試測驗方式
應試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學與考試目的和功能的錯位,考試支配教學,教學淪為考試的附庸。以考試科目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尺度,導致部分學生被歧視。自古以來,語文就有文道合一的傳統(tǒng),文以載道,道因文顯。語文教學擔負著既教書又育人的重要任務,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和道德品質。新形勢下的語文,更要重視國情教育和道德教育,社會道德的滑坡和學生國情知識的缺乏使這種教育變得尤為迫切,國家對此十分關注,特別制定了《中小學語文學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綱要》,為語文實施思想素質教育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
總之,語文素質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的工程,承擔著教會學生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審美的艱巨任務,改革是它永恒的主題,要減輕負擔,更要提高效率,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語文成為大家喜歡的人文學科。這將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