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燕 周華
【摘? ? 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對小學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板塊,教師主要通過文本,在課堂語文教學中向學生傳授閱讀知識和技巧,旨在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閱讀能力。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有效性進行探討,分析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優(yōu)化策略,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性? 探討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4.020
閱讀是提高小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具體是通過對文本的研讀和思考,進行語文知識的積累、消化和吸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閱讀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書面和實際交流的表達能力,讓其在閱讀中開闊視野,進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1]。但就目前來看,我國小學閱讀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無法充分發(fā)揮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對此,教師應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確立正確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
興趣是學生閱讀學習的動力,其對新鮮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對其進行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有利于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部分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不去理會低年級和高年級的不同心理特點,無論對低年級學生還是高年級學生,均只是進行系統(tǒng)的講授,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大多數(shù)學生也只是按照教師的具體要求來完成學習任務,沒有建立起對閱讀學習的興趣,缺乏主動性,經(jīng)常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的現(xiàn)象,進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影響教學效率。
(二)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
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時其實施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目前,仍有部分教師沒有進行教學觀念的更新,仍采用傳統(tǒng)教師系統(tǒng)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法,只是要求學生做大量的練習題來掌握閱讀技巧。在這過程中,小學生易出現(xiàn)疲勞感,甚至會對做題產生厭惡,逐漸喪失了對閱讀的學習興趣,導致做題正確率不高,沒有正確的掌握學習方法的使用,進而影響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多元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需要教師認真探索和研究。
(三)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不符
小學階段是學生剛剛進入系統(tǒng)學習環(huán)境的基礎時期,該階段的學習效果為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必須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但在實際教學中,仍有部分教師向學生提供大量的課外閱讀內容,沒有平衡教材內容與課外閱讀內容的比重,而新課改要求下的閱讀教學是在積累、消化和吸收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2]。同時,由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差,教師若是安排過多的教學內容,會導致小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進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其無論是認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較差。而興趣是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從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入手,創(chuàng)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讓其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熟悉并掌握學習內容,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三年級語文教材中的《金色的草地》時,可要求學生先通讀全篇課文,進行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其中“在草地上玩游戲”等內容較為貼合學生的生活,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向學生拋出問題“你們平??吹降牟莸囟际鞘裁搭伾难??”、“你們覺得有金色的草地嗎”,這時學生就會聯(lián)系生活實際,開動腦筋進行思考,接著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不同角色的表演,加強對學習內容的記憶和理解,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
如今,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其已經(jīng)廣泛應用到各領域當中。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技術,實現(xiàn)對其的合理應用。通過應用多媒體展開教學,能夠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直觀形象的向學生展示文章內容,實現(xiàn)看、讀、思的高度結合[3]。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荷葉圓圓》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荷葉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看到荷葉的形狀、顏色等,接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課文的寫作手法、生字、詞語和思想感情,同時學生在新鮮事物的吸引下,增強了學習主動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調整教學內容,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教師開展閱讀教學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閱讀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的理解,只有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才能實現(xiàn)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找到課文中的重點詞語與句子,再進行這些重點詞語與句子的思考與討論,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到拓展與應用[4]。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材中的《柳樹醒了》時,抓住“醒”這個字,讓學生展開談論,認識到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柳樹人的思想,進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結束語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正視其中存在的問題,設立正確的教學目標,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教授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的內容,在提升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麗梅,張立云,趙玲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3,13(3):183-183.
[2]付小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29):2-2.
[3]裴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J].經(jīng)貿實踐,2015(10).
[4]陳錦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J].課外語文,2015(6):1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