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君
【摘 要】寫作是人類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我,傾訴情感的一種內(nèi)在需要,是對自我、對生活、對世界的一種碰觸、認知和對話,它應(yīng)該成為每個學生的一種自發(fā)自覺的行為。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寫作文一向是學生頭疼的事情,而作文教學也一直是教師們的老大難。從教以來,我通過向有經(jīng)驗的老師同事探討,以及實踐反思,積累了點滴的作文教學經(jīng)驗,望與大家共同探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 寫作教學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091
隨著教學水平的提高,初中生語文寫作教學也成為評價教學水平的一大指標。初中語文寫作相對小學語文有了一個質(zhì)的飛躍,在中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學生由以前的閱讀和簡單的寫作升華到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作和思考。學生可以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對所學的知識應(yīng)用,用寫作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用寫作與別人進行情感交流。所以說要把重視當代初中語文的寫作教學,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初中學生的綜合寫作水平當作初中語文教學的一件大事去抓。
一、觀察、體驗生活,豐富素材
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不深,閱讀面窄,頭腦里的東西少得可憐。這就要求教師要多引導(dǎo)學生體驗生活,多組織一些活動,如參觀、游覽、訪問、社會調(diào)查、勞動實踐等,指導(dǎo)學生組成各類興趣小組,如攝影、美術(shù)、書法、音樂、民俗、科技制作等,讓學生去觀察四季的變化,體驗世間的嬉笑怒罵,讓他們將筆觸面向家庭、學校,深入到社會,廣泛積累寫作素材。生活中的很多細節(jié)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來源。培養(yǎng)學生用眼睛觀察生活,用心靈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動心靈的寶藏。真正讓學生做到說真話、訴真情,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講自己要說的話,記自己難忘的事,寫一點屬于自己世界的東西,向大家展現(xiàn)真實的自己、真實的生活。這樣,學生不再是游離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經(jīng)營的編造者,而是體驗生活、表現(xiàn)生活的能手,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利用寫作"干預(yù)生活"的能力。
二、打好寫作基礎(chǔ)
讓學生學好課本中的基本知識,是為寫作打好基礎(chǔ)的關(guān)鍵點,只有打好了基礎(chǔ),才能更好地學習語文,也能解決語文寫作中的一些難題。因此,在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養(yǎng)成提前預(yù)習課文的習慣,在預(yù)習的過程中,盡量運用自己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去解決課本中的一些問題,如遇不懂的問題,可以記下來,并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交流討論。同時,教師還應(yīng)要求學生上課認真聽講、勤做筆記,通過反復(fù)閱讀課本,把不懂的問題理解透徹。教師要在課后布置適量的作業(yè),等到學生完成之后及時修改,引導(dǎo)學生加強對已學知識的復(fù)習,溫故知新。另外,語文教師還應(yīng)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戶外活動,多看書讀報,了解最近的實事新聞,以達到增加閱讀量的目的。只有學生讀書多了,寫作時自然會有更多的素材,所以,只有讓學生多看書、多學習,才能為語文寫作打下堅實基礎(chǔ)。
三、注重閱讀,積累素材
僅靠廣泛地閱讀是不夠的,積累素材時還必須掌握正確有效的方法:一是選取適當?shù)拈喿x材料。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感興趣的認真研讀、欣賞,使學生得到能力的培養(yǎng)、藝術(shù)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二是教會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勵學生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如參加社會實踐,積累常用的諺語,留意周圍的標語、廣告詞并隨時記錄到自己的生活筆記中去。學會了品味生活,才會使生活中的語言積累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并得到永久儲存。三是指導(dǎo)學生做讀書筆記,勤動筆往往會促進人對生活的感受和提高思維質(zhì)量。指導(dǎo)學生做讀書筆記,包括摘錄好詞好句、編寫寫作提綱和寫讀后感。寫讀后感尤其有用,能使閱讀活動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犹骄浚{(diào)動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活動的有效參與。對所讀之書還要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作文中去。
四、激發(fā)快樂寫作興趣
單純從作文教學上看,便是語文教學中“望文輕嘆”的區(qū)域:學生搜腸刮肚卻未湊得只言片語,教師費盡唇舌始終打不開學生的靈感之門。教學效果確實如呂淑湘先生說的“少、慢、差、費”。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學生的社會實踐少,信息渠道不暢,校園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維的限制性;作文題目的陳舊俗套,內(nèi)容單調(diào)重復(fù),造成了思維的呆滯性;老師過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導(dǎo),造成思維的單一性。這三性互為因果、互相影響、惡性循環(huán),形成一個“思維怪圈”,造成學生腦細胞“萎縮”的現(xiàn)象,從而對寫作倍感膩煩?;谝陨蠁栴}和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存在,對語文作文教學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學生的“苦”和“煩”,還學生一個“樂學”和“樂寫”。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么,如何讓學生“樂”起來呢?“快樂作文”是筆者近年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探索最優(yōu)化途徑的一次嘗試。
五、認知過程的淺表化、片面化
作文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chǔ)之上的,這種認知有兩條途徑: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體驗,直接獲取對社會生活的認識;一是通過閱讀材料,間接地認識社會,了解人生。由于年齡、生活閱歷的限制,中學生在觀察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常常不能透過人、事、物的外部、淺層,深入到內(nèi)部、深層,因而,他們常常不能夠體驗到平凡生活中包含著的特殊的意義。在寫文章的過程中也就無法搜尋到有意義的素材,覺得無人可記,無事可述,無物可寫,無話可說。另一方面,由于閱讀理解能力的限制,中學生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常常不能整體地、全面地去理解,而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局部、片面。在閱讀過程中,一旦看到一點觸及心靈的東西便不再深入地探究,便以為了解了材料的全部,忽視了材料的整體傾向,結(jié)果就犯了理解不準確,甚至完全錯誤的毛病。閱讀理解的偏頗在作文中表現(xiàn)出來,就會出現(xiàn)審題、認識的偏差。中學生認知的缺陷直接地影響了寫作;要讓他們寫好文章,首先就要幫助他們學會深入地觀察體驗生活,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總之,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真正理解寫作的最終內(nèi)涵,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成功擺脫這種困境,真正得到突破完成蛻變。
參考文獻
[1]袁瓊.如何拓展農(nóng)村孩子的寫作空間[J].新課程學習,2010(9).
[2]高明.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自主學習策略的應(yīng)用探析[J].新課程:中學,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