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波
摘 要:描述了在日常觀摩教學中所發(fā)現的有關教學設計問題及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所提出的相應對策和建議。尤其強調了中學英語教學設計的“三性”原則:人本性、有效性、創(chuàng)新性。
關鍵詞:教學設計;問題;對策
自從2006年9月浙江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行,全省各地都采用了新的教材。課程改革提出轉變教師的角色,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設計是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好的教學設計不僅能讓教師教好,而且能讓學生好學。本文力圖通過對教學設計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進一步探討,從而為英語教學實踐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一、教學設計中的問題現象
1.教學設計以“我”為中心,很少考慮學生的所需
在教授M1 Unit 4 定語從句時,執(zhí)教者用了4~5個有關who,that,which引導定語從句的講解與操練的環(huán)節(jié),包括引導詞解釋、選詞填空、單句改錯、情景造句等。幾乎用了整節(jié)課的三分之二。很明顯,執(zhí)教者設計時并沒有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因為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這種類型的定語從句,而且我們學校大部分學生的基礎都是不錯的,對于掌握的內容還需花很多時間去處理,很多學生是沒有學習欲望的。其教學效果當然不怎么好。還有,在教授M4 Unit 2 using language時,執(zhí)教者設計了一個讓學生歸納海報特點的環(huán)節(jié)。然后,學生在幻燈片上打出了諸如persuasive,concise等拔高的詞匯。事實上,學生根本沒有學過這些詞匯??傊?,很多老師往往只關注自己的教學目標而忽略我們服務的對象——學生。
2.教學設計徒有其表,缺乏有效性
筆者在聽一節(jié)M7 Unit 2 reading 時,執(zhí)教者先說“Lets enjoy a piece of video fro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然后告訴學生“That boy is an artificial one.”緊接著教師打出了robots 的定義:A robot is a machine designed to do jobs that are usually performed by humans. Robots are programmed and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用視頻激發(fā)學生潛在的知識儲備和興趣,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可教師并沒有對視頻做一個剪輯,只是從開始放了5~6分鐘。沒有對素材進行有效的利用。而且在學生聽前或聽后教師并沒有給他們任務,缺乏效益。在教師給出artificial時,由于很多學生不認識這個詞,可教師又沒有對其處理。整個導入環(huán)節(jié)只導而不入,沒有有效性。
3.教學設計“千人一面”,缺乏個性
還記得有一次聽縣優(yōu)質課評比,課題是M4 Unit 2 using language,學習目標是能設計出一個不錯的poster。因此第一個老師在最后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下面這個評價表。
Assessment
Content (5 scores)Does the poster have a clear structure?
Do you have any new ideas?
Grammar (5 scores)Do you use tense correctly?
Is your spelling correct?
Language (5 scores)Do you use any good expressions?
Do you use attractive and brief words?
無論從新課標的理念還是從本身的評價表而言,設計都還是很不錯的。緊接著第二個老師同樣如此設計。第三個、第四個一直到最后,突然之間,聽課的老師有些疲倦了,筆者也陷入了沉思:難道這里的評價方式是唯一的亦是最好的?評價的內容與細節(jié)無從變更?雖然有很多的困惑,但有一點很明確:沒人欣賞千篇一律的設計。
二、教學設計的對策:“三性”原則
針對教學設計中所存在的問題,經過理論的學習和教學實踐,我們認為現在的教學設計應遵循“三性”原則:人本性、有效性、創(chuàng)新性。
1.人本性
人本性就是指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新課程發(fā)展的核心理念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因此,課程要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課程改革要培養(yǎng)學生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發(fā)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終生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生存和發(fā)展的能力;課程改革要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同時要面向每一位學生。認清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開發(fā)其潛能,培養(yǎng)其特長,使每位學生都具備一技之長,使全體學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長為不同層次、不同規(guī)格的有用人才。我們不僅要以人為本,還要考慮到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因素。下面是我們探討出的一個人本性因素:
(1)他們具有哪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先前知識(例如,文化背景、詞匯和語言技能、閱讀水平等)?
(2)他們的動機特點是什么(價值觀念、興趣喜好、對英語學習的喜愛度、學習活動方式、主動性)?
(3)他們的認知和心理特點是什么(認知發(fā)展水平、喜歡的學習風格、活躍程度)?
(4)他們的學習難點是什么?
(5)所學內容在他們真實生活的運用是什么?
事實上,當你把學生的因素很好地考慮在你的設計中時,學生自然就能輕松地掌握,隨著學習成就感的增強,英語的學習興趣也會與日俱增。除了認真?zhèn)鋵W情外,我們還要考慮到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2.有效性
有效性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具體而言,教學的有效性包括三種含義,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那么在教學設計中如何做到有效性呢?首先要做到:
(1)設置有效的情境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和優(yōu)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因此,情境教學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如在必修1 Unit 4定語從句的導入教學設計中,我們采用了a picture :
Which cat ate the fish?The cat that ate the fish.
結果,學生興趣高漲,造了一些很好的定語從句。同時也為后面要學的whose作了自然鋪墊。因此,這是一個有效的情境設置。好的學習情境要趨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認知沖突,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英語,而且能激發(fā)學生認知的需要、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動機。
(2)設置有效的問題
每一節(jié)課中,教師都會提出大量的問題來引發(fā)學生思考,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問題是毫無價值的,沒有思維含量,學生要么不知道如何回答,要么和教師預設的結果離經叛道,要么提不起學生回答的興致,學生的思維沒有碰撞,更談不上提升和發(fā)展。所以常常能看到教師一個問題提出后,學生中出現了冷場的情況。因而教師對于自己所預設的每一個問題一定要進行反復的推敲,確定這些問題是不是與本節(jié)課的內容有關,是不是學生能夠回答的問題,是不是會引起歧義,對學生的思維有沒有提升等,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每一個問題都能體現出自身的價值,最終為教學服務。
(3)設置有效的評價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闭n堂教學中實施及時、適度、多樣的評價,既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教學過程。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們要關注以下方面:
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這也是新課程提出評價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我們不僅要關注問題的答案,還要關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考過程,關注學生的參與度,關注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與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
關注自評和互評。通過自我評價,能夠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自信度,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反思,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自我成長的能力。而對他人的評價過程也是學習和交流的過程,學生能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提升自己。
教學設計除了遵循以上兩個原則外,我們還得出:一個成功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案例,其獨特的個性與創(chuàng)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所以我們還要注意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性。
3.創(chuàng)新性
這里的創(chuàng)新是指個性與創(chuàng)新的完美結合。對于固定的教學對象,如果總是用一成不變的教學設計勢必引起學生的厭倦,學習效率低下。同樣對于教師而言,如果沒有求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的職業(yè)追求,肯定也會被時代所淘汰。而對于比賽而言,創(chuàng)新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實現創(chuàng)新的途徑,我們要做到:勤學習、多交流、常反思、多嘗試。例如在上面所談到的M4 Unit 2 using language 中評價的設計。我們可以根據目標要求:作為poster,它的最主要作用應該是成功地勸說消費者買它所宣傳的產品。其實除了老師給出評價標準外,還可以讓學生自評或互評。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從學生的特征、學習能力、認知水平和需求等多方面考慮,才能設計出最適合學生的教案,保證學生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2]Katherine Cennamo,Debby Kalk,Real World Instructional Design[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
[3]孔慧敏.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課堂教學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版),2006(3).
[4]劉道義.優(yōu)化高中英語學習方式的途徑[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版),2006(8).
[5]王云.走進高中新課改[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徐永初.新課標高中英語必修課教學設計課例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楊良雄,黃遠振.中學英語課堂活動有效性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版),2007(1).
[8]尹剛,陳靜波.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