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柯達伊教學法是目前世界上廣泛應用的教學法之一,它提倡以民謠作為教學的素材,在學生音樂能力的訓練上有其獨到之處,而我國則采取的是傳統(tǒng)視唱練耳教學法。本文主要從教學主體、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等方面,簡要地分析柯達伊教學法與我國傳統(tǒng)視唱練耳教學法的對比情況。
關鍵詞:柯達伊教學法;視唱練耳教學;教學主體;教學工具
柯達伊教學法是匈牙利的柯達伊·佐爾坦對音樂教育的研究,提出有關音樂教育的哲學理念和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主張通過歌唱的方式進行教學。而我國傳統(tǒng)的視唱練耳教學則是對西方音樂院校教學模式的沿襲,重視學生技術性的訓練,是一種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教學模式。
一、 柯達伊教學法與我國傳統(tǒng)教學法教學主體對比
柯達伊教學法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強調他們的自我體驗,主張音樂教學應該面向每個人,認為它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實現(xiàn)學生的參與是其最主要的途徑。然而,我國傳統(tǒng)視唱練耳教學法中,教師的主觀思想占據(jù)主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者。不過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推進,教師也越來越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柯達伊教學法認為音樂教學應該從學生母語的音樂學習開始,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目標,開展適合他們水平和興趣的教學活動。對于音樂教學的目的,柯達伊認為,參與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途徑,促進他們從自身的經驗中理解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因此,柯達伊決定使音樂成為每個小孩教育的一部分。然而,我國傳統(tǒng)的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處于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以“教”為中心,通過講授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這種音樂教學法只是注重學生技能技巧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過多重復和練習的過程,多數(shù)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情況,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當前隨著互動教學模式的開展,教師也逐漸重視學生學習視唱練耳的主動性,注意培養(yǎng)他們學習視唱練耳的積極性。
二、 柯達伊教學法與我國傳統(tǒng)教學法教學理念對比
柯達伊教學法用唱歌來帶動和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它將基本的音樂知識和常識融入一般的課堂教學中,同時注重訓練學生的聽唱讀寫能力。然而,我國傳統(tǒng)教學法則多采用歐洲傳統(tǒng)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作為教學指導。
柯達伊教學法采用很多民謠素材編寫無伴奏的合唱歌曲,讓學生在學校就可以歌唱,通過清唱的方式來實施教學,不依賴任何樂器的伴奏。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可以使學生在歌唱中學會呼吸唱歌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還能使他們在歌唱過程中學到各種音樂的知識和常識。因為音樂是一種聽覺的意識,所以學生在聲音中培養(yǎng)了自身對音樂的感知力。而我國傳統(tǒng)教學法采取音樂理論教學和聲樂演唱以及器樂演奏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基本音樂知識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實習及實踐。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我國的音樂教學也逐漸地借鑒柯達伊教學方法,重視視唱練耳教學中關于視唱的部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感知能力。
三、 柯達伊教學法與我國傳統(tǒng)教學法教學方法對比
柯達伊教學法以首調唱名法為基礎結合固定唱名法,而我國傳統(tǒng)教學法也同樣采取這種唱名方法,這種視唱訓練方法,能夠較好地促進學生各方面音樂能力的提升。
首調唱名法是一種方便實用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很快地懂得怎樣讀譜,直接感受曲子旋律的調式特點。這種唱法基于調式的變化,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建立對音級的感覺傾向并培養(yǎng)自身的調式基礎,相對的音高很容易被學生把握,從而使得音樂整體的調式概念變得簡單化。而固定唱名法則是按圖索驥,在五線譜上找到對應的唱名。因此,以首唱調名法為基礎結合固定唱名法,兩者取長補短做到了有效的互補,訓練了學生的音高感覺和音準效果。此外,我國傳統(tǒng)視唱練耳教學法和柯達伊教學法的調式轉換的訓練方法一直,同樣重視對學生進行讀寫的訓練,通過訓練能夠促進學生各科綜合能力的提高。
不同的是柯達伊教學法,以本國的民謠為教學內容,通過搜集匈牙利本民族的民謠,編寫無伴奏的合唱曲讓學生在學校的音樂課上進行歌唱,不但保存自己國家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更促進音樂教育的普及,提升整體的音樂水準,促使音樂的蓬勃發(fā)展。在進行節(jié)奏訓練時,柯達伊教學法認為應盡早地采取多聲部的節(jié)奏訓練。而我國傳統(tǒng)教學法在教學內容上重視歐洲音樂的音感訓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外國音樂詞匯,對本民族傳統(tǒng)的音樂卻逐漸感到生疏,對民族傳統(tǒng)音樂知識了解單薄。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繼承和發(fā)揚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因此教師可以借鑒柯達伊教學發(fā)展關于民謠音樂教學的內容。
四、 柯達伊教學法與我國傳統(tǒng)教學法教學工具對比
柯達伊教學法多采用手勢,固定的節(jié)奏型、音叉作為教具,它認為學生在沒有學會歌唱之前,不要接近任何的樂器。而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法則多采用鋼琴等鍵盤樂器作為伴奏手段,教學手段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fā)揮,使其只能按照教師所提供的條件完成課堂學習。
柯達伊教學法采用無伴奏的歌唱方式,認為人聲是學習和接近音樂最自然的樂器。因此,在教學時,教師通過手勢的方式,從視覺、觸覺角度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這種邊唱邊結合手勢的訓練,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能力;通過采用固定的節(jié)奏型教學,學生很容易就會了解有關節(jié)奏的名稱,并具備拍打節(jié)奏的能力,就如同具有識字的能力一樣,他們對于識譜和讀譜就會毫無困難;通過音叉作為教具,使每個人懂得欣賞音樂,促進了音樂教育的普及。在匈牙利每個音樂教師只要有一根音叉就可以讓每個人開口唱歌。然而,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法中,教師結合鋼琴、電子琴等進行教學,學生只能按照教師規(guī)定的方式進行學習,這不利于他們音樂能力的自由發(fā)展。為了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增加一些音樂教具,從而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從而提高他們學習音樂的熱情,使其感受音樂的魅力。
綜上所述,對比我國傳統(tǒng)視唱練耳教學和柯達伊教學法,兩者可以形成有效的互補。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吸收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教學經驗,學習外國先進的音樂教學模式,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使視唱練耳教學法更加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詹燕君.論柯達伊教學法在高師《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33(4):113-115.
[2]牛媛媛,孫銘.淺談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在高師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J].美與時代(下),2010(9):79-80.
作者簡介:
顏輝,北京市,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實驗學校溫榆河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