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希周
【摘 要】這些年,新課程風生水起,課堂改革轟轟烈烈,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也不斷推陳出新 ,一些課堂表面異彩紛呈,然而效果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對文本解讀重視不足。課堂重語言知識講授,輕文本內(nèi)涵解讀,重閱讀文本釋義,輕文化情感升華,文本解讀常常是淺嘗輒止,匆匆?guī)н^。學生失去了方向指引,“入不敷出”,似懂非懂,淺讀、誤讀屢見不鮮,曲讀、錯讀也時有發(fā)生。本文從文本解讀的意義、作用出發(fā),對文本解讀的層次與原則進行探討與思考。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文本解讀層次;文本解讀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218-02
文本,是書面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是作者根據(jù)一定的規(guī)則,對文字符號進行的重新編碼和構建的信息。解讀,就是通過分析來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文本解讀過程就是讀者對作者構建起了的文本信息進行譯碼、解碼、理解的過程。一、文本解讀的意義
有效性地進行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保障,是評價這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文本解讀是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需要。高中英語課程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應具備的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zhì)、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1]。文本解讀就是把閱讀篇章涉及的文化、語言、題材以及體裁等進行剖析,讓學生掌握閱讀和理解的方法和策略,發(fā)展語言能力,提高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zhì)。第二,文本解讀是設計有效課堂活動的保障。閱讀中,題材不同,教學要求也有所差異,如記敘文要求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和信息,關注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說明文要求學生讀懂客觀事物的說明,科學地認識事物的形態(tài)、構造、特征等信息;議論文要求學生把握文章結構,找出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式,剖析現(xiàn)象,認清本質(zhì),表達觀點。教師要對這些文本所含的信息進行解讀,才能設計出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二、文本解讀的層次
在教學實踐中,怎么進行文本解讀,什么樣的解讀才是有效的文本解讀?余文森、肖川等教授認為閱讀文本應該從文字、文學與文化三個層面進行解讀[2]。
1.文字性解讀。
文學性解讀就是解讀語言知識。閱讀課中的語言知識主要包括核心詞匯、常用詞組、典型句型和語法現(xiàn)象,在熱身環(huán)節(jié),教師有意識地使用新詞匯、新詞組,讓學生提前感知,培養(yǎng)興趣;在閱讀過程中體會詞匯、句子、語法在語境中的應用;在理解中掌握詞匯的詞性、詞意、用法,分析句子的句類、句型、句意、結構;在輸出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景,鼓勵學生大膽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并適時加以指導,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和運用這些新的語言知識。
2.文學性解讀。
文學性解讀分淺層次解讀和深層次解讀。淺層次解讀文本的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主旨大意、細節(jié)信息;深層次解讀文本的行文主線、邏輯關系、寫作特點、寫作方法等[3]。以新人教版B1 Unit5 Elia's Story為例,學生對曼德拉有些陌生,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一起解讀文本的文化背景,讓學生認識到當時南非處于一個白人至上的社會環(huán)境,作者Elias通過自己與曼德拉的交往,講述了南非黑人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他們爭取種族平等的斗爭歷史。然后,學生走進文本,找到故事的幾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及事件,領悟出本文是按照時間順序發(fā)展的。接著,學生關注文章的行文框架,對比遇見曼德拉前和遇見曼德拉后的不同,把文章劃分成兩部分,學生對文章的結構和發(fā)展脈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文化性解讀。
文化性解讀就是要讀出文本蘊含的情感和文化。在文學性解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與作者換位思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冷靜分析事物并做出客觀的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比如新人教版B1 Unit1 Anne's best friend 中的文本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猶太女孩安妮為躲避納粹的迫害而藏身于小閣樓中,長時間與自然環(huán)境隔離,對大自然產(chǎn)生無限的向往。解讀文本后,學生感同身受,體會到安妮那種孤獨和郁悶的心情,體會到戰(zhàn)爭的殘酷和納粹的殘忍,從而樹立反對戰(zhàn)爭,珍惜和平的堅定信念。三、文本解讀的原則
為了保證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的效果,實際教學中應該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關注生情,詳略得當。
閱讀本身是讀者與作者之間溝通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全身心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對文本信息進行解讀。這個解讀過程瑣碎、繁雜,工作量大,很難在有限的課堂上全部完成,所以在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時,要對生情進行了解和分析。了解學生對閱讀文本背景知識的熟悉程度,了解學的語言基礎或知識儲備,了解學生的情感認知與心理準備,做到難處詳解,易處略解。
2. 崇尚多元,尊重個性。
閱讀過程是學生的情感體驗過程。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認知、情智、經(jīng)歷以及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都會對文本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多元化的解讀能引發(f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觀點碰撞,產(chǎn)生精彩的火花,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個性化解讀關鍵點在非主流,但是非主流并不等于錯誤,只是這種解讀在目前的生產(chǎn)力水平和科技水平下,無法被證實,還沒被大家接受。對于學生個性化的體驗,教師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思考,不要輕易否定。如新人教版B2 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的閱讀課文How Daisy Learned to Protect Wildlife,通過文本解讀,學生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了深刻的意識,有學生提出,動物的滅絕不僅僅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它與動物自身的缺陷密切相關。這些涉及生物學、遺傳學等多門學科知識的理論尚未有明確的證據(jù),需留有余地,有待未來證實。
3. 糾正偏差,適時指導。
學生受到知識儲備、認知水平和道德境界的限制,有時抓住文本局部或個別字句斷章取義、以偏概全,脫離了文本背景,孤立于文本之外,求新、求異。文本解讀是有一定的“規(guī)范”,有一定的界限,必須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解讀范圍。教師要把握尺度,既要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進行發(fā)散思維,又要及時矯正調(diào)整,避免學生“誤入歧途”,引導學生的思維聚合到主題含義上來,拋棄主觀隨意性,使學生的認識逐步趨于人文世界的實質(zhì)。
總之,只有廣大教師充分意識到文本解讀的意義、作用,在閱讀教學設計時既有預設性的解讀,又關注生成性的解讀,與閱讀技巧巧妙結合,融入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才能準確、深入、全面、有效地理解文本,發(fā)現(xiàn)文本之美,才能感悟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升華文本之精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文本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余文森,肖 川,張文質(zhì).對話:教學設計與課堂的生成性[J].福建論壇,2005,(7).
[3]張文華,柳偉.指向文本深層含義的高中英語閱讀[J]. 英語基礎教育,2010年,第12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