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兵
摘要:閱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始終是閱讀教學的重點。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經典的文學作品,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是豐富的精神糧食。對于中學生來說,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接受文化傳承,與大師進行精神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來對待經典的文學作品,使其明白閱讀經典文學的必要性,并對學生的閱讀給予指導,讓學生真正走進經典,獲取精神的營養(yǎng)品,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經典文學;閱讀;閱讀教學
文學是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上的產品。時下的中學生由于繁重的學科任務以及考試升學等的壓力,沒有太多的課外閱讀時間,因此,中學生與文學作品產生了一定的隔閡,尤其是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鑒于此,讓學生靜下心來閱讀經典作品成了當前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這里所講的經典,即經典的文學作品。
經典的文學作品是智慧的結晶,是前人對社會的探索、對人生的思考,是精神的營養(yǎng)品。走進它,就如同走進一方精神的圣地,在閱讀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走進這片精神的圣地,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并在此精神營養(yǎng)品的滋補之下,健康地成長。中學是人的一個重要過渡時期,中學生有著很強的創(chuàng)造性、可塑造性,閱讀教學中,用優(yōu)秀的精神營養(yǎng)品給學生的精神上帶來必要的滋補,可以使學生在閱讀中進步,同時讓經典的文學作品發(fā)揮出育人的功能。那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呢?
一、激發(fā)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
文學經典由于其年代久遠,和學生有著一定的距離。距離產生美,但同時又增加了學生對作品的隔閡。通過老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引導,學生自然慢慢向經典靠近。而此刻,即可向學生推薦一些符合他們年齡特征的經典的文學作品。而學生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疑問和情緒,不能熟視無睹、置之不理,要及時進行釋疑,或交流,或疏導,或激勵。這樣,學生才會愿讀、樂讀經典作品。
在閱讀教學中,要努力營造平等、尊重、理解、合作的和諧人際關系氛圍,以學生為友,尊重學生的感受、理解和寬容他們知識的缺乏。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條件,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大膽提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自己個性與才能的機會,促進學生主動求知、主動參與、主動表現,以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二、給學生的閱讀以必要的點撥引導
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和創(chuàng)造的意象,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個人情感和主觀情緒。在其特定的寫作年代有著特別的含義。如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短短的兩句,卻寓意深刻。詩人的情感是復雜的,不進行必要的背景分析的點撥,又有多少學生能讀懂詩歌,與詩人的心靈相碰撞呢?
在課文《背影》中,作者描寫了他的四次流淚。閱讀教學中,讓學生領會作者豐富的感情是很關鍵的。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第二次,“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第三次,“我的眼淚又來了”。第四次,“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文章雖然連寫四次流淚,但文字并不重復雷同,而是同中有變,多彩多姿。在學生的閱讀中,引導學生進入作品,對作者感情進行分析,理解作者每一次流淚的原因。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見到父親??匆娖鄳K的家境,祖母去世,父親失業(yè),于是一股凄涼感涌上心頭,難過得流下了眼淚。第二次是望父買桔。這是感情的高潮,父親穿過鐵道,爬上月臺為兒子買來桔子,父親因年歲大而行動不便,愛子的一片真情顯露了出來,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淚水。第三次是車站別離,父親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親的老態(tài)龍鐘,一種憂傷的情懷頓時噴發(fā),留下了辛酸的淚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親的來信,想到頹唐的父親,凄涼的晚景,一種負罪感涌上心頭,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淚水。
作者的“四次流淚”,感情是豐富真摯的,語言是波瀾跌宕的。誠摯的感情,純真的心,是人間最美的東西。學生的閱歷大都不深,對人生的悲喜也無太多的感悟,對于作者豐富感情的流露,不一定能完全領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就要著重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進行思想的碰撞。
三、閱讀作品之后進行必要的檢測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代閱讀理論認為,作品是一個開放結構,只是一種意義的可能性,讀者的參與才意味著意義的生成及作品的最終完成。文學作品以其模糊性,多意性,給學生的閱讀提供了很大的空間。閱讀經典作品的過程是一個極富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因而,在閱讀中應當充分激發(fā)學生去想象,進行小組閱讀交流和學習,把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不斷引向新的高度。
如果是為了完成任務而走馬觀花的一讀了之,則無一點益處。進行讀后檢測,可通過測驗(包括自測)來檢查和鞏固讀的情況。具體方法是將說、寫與讀結合起來檢測。以《三國演義》為例,羅貫中在書中描寫了一個個生動而精彩的場景,在學生閱讀之后,要求學生以講故事的口吻,把書中的精彩畫面用語言描繪出來。
讀完一部作品,可就寫作方面讓學生模仿,如《陋室銘》,如今就被學生以其特定的音律和格式來描寫不同的事物而仿寫了多次。除此之外,還可讓學生寫讀后的感想,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改編等,如作品《孔乙己》不管學生讀后對他的命運持何種態(tài)度,而對他的后來的情況卻是很期待的,是死了?還是……面對這個懸念,可讓學生進行小說的續(xù)寫。
朱熹講,讀書是改變氣質的,假如每個人的氣質變化了,一代人的氣質變化了,就影響了社會風氣。腹有詩書氣自華,讓中學生盡可能地多讀一些高品位的文學作品,其產生的效用是綜合的,不但有利于擴展他們的視野,鍛煉他們的眼力,也有利于發(fā)展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凈化他們的審美情趣。從教育的最高目標——育人的角度看,為中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鑒賞性閱讀教材,其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帶領學生走進經典,走近大師,與大師對話,讓精神升華,培育一種大氣,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對人類命運的人文關懷。
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便是引領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尤其是讀經典的文學作品,在閱讀經典作品中進步、成長。不應帶著功利目的來閱讀,須抱著平和的心態(tài),以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體驗作品的內涵。這樣才真正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人文精神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