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澤龍
【摘要】本文論述初中語文教師在設計預習作業(yè)時,要突顯預習作業(yè)的互動性、生動性、趣味性和層次性。教師可以借助WebQuest,突顯預習作業(yè)的互動性;借助課文插圖,突顯預習作業(yè)的生動性;借助流行元素,突顯預習作業(yè)的趣味性;基于學生實際,突顯預習作業(yè)的層次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 預習作業(yè) 互動性 生動性 趣味性 層次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122-02
在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是值得重點研究的問題,而有效的預習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預習作業(yè)的設計非常重要,因為預習是學習語文所要進行的第一步。筆者在之前設計預習作業(yè)時,盡管把明確的要求告訴了學生,但是太機械化并且非?;\統(tǒng),導致學生在預習時僅僅把重點放在了通讀課文和查閱生詞上,在創(chuàng)新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方面沒有得到有效鍛煉。在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語文預習不能僅僅引導學生學習生字和初讀課文,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積累知識的能力和學習能力,使他們的思維得到激發(fā),要突顯預習作業(yè)的互動性、生動性、趣味性和層次性。
一、借助WebQuest,突顯預習作業(yè)的互動性
WebQuest是一種在線學習資源,在網(wǎng)絡時代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WebQuest設計預習作業(yè)引導初中生進行語文預習,能夠有效地突顯預習作業(yè)的互動性,從而達到“化單一為多元”的預習效果。在實踐的過程中,筆者創(chuàng)建了“WebQuest語文學習網(wǎng)”來幫助學生學習,在學生進行預習時,筆者會適當?shù)卦赪ebQuest學習平臺上發(fā)布預習任務,從而讓學生進行思考探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包含的內容很多,假如僅僅依靠教師對課文內容進行灌輸性解讀,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因為所處時代不同,當前學生的生活背景和魯迅的生活背景有很大的差別,如果他們只聽教師講授,就很難理解作者所體會到的快樂。筆者將魯迅的簡介和作品等資料上傳到WebQuest,同時布置給學生兩個任務:(1)分別通過一個詞來表達魯迅在三味書屋和百草園時的感受;(2)閱讀課文,說一說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然后與同學討論。學生根據(jù)筆者給他們布置的任務,對文章進行了閱讀,同時查閱了筆者給他們分享的材料。對于第一個任務,有的學生給出的詞是“痛苦”和“快樂”,此時有其他學生給出了不同的意見,這些學生認為,從文章中根本看不到作者有“痛苦”的表現(xiàn),文中關于“我”的玩耍和學習等描述讓人感到富有童趣。對于第二個任務,學生都非常積極地參與,一些仔細預習的學生還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如:“對長媽媽講故事進行的描述是對迷信的一種宣揚嗎?”“三味書屋難道僅僅是魯迅學習的地方嗎?”這些問題使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fā),學生在預習時更加投入。
實踐證明,借助WebQuest設計預習作業(yè),并引導學生進行語文預習,能夠有效地讓學生從原本被動的預習變得主動,這樣自然就能夠提高他們的語文預習效率。
二、借助課文插圖,突顯預習作業(yè)的生動性
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里面,所有的重點課文里都配有插圖。一開始時,筆者對課文中的插圖重視不夠,往往是“棄之不用”。有一次筆者對其中一名學生的預習作業(yè)進行查看時,看到他的課本上并沒有很多文字性的筆記,不過課本中的黑白插圖都被他涂上了色。筆者由此受到啟發(fā):學生對課文中的插圖都有著一定的興趣。那么教師可不可以通過插圖來改進教學呢?自此以后,筆者在開展教學特別是在布置預習作業(yè)時,都會將課文和插圖結合到一起對學生進行指導,以此突顯預習作業(yè)的生動性。
《茶館》這一課中有一個教學目標是:把握課文里面的人物形象,品讀文中風趣的語言。筆者圍繞著這一目標,給出了預習任務:“朗讀課文,達到熟讀的程度,同時觀察插圖,辨認出插圖里面的人都是誰?”假如只是讓學生對課文中描寫人物的句子進行品讀,就會讓學生失去興趣,但是把文章和插圖結合起來之后,就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初中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課文都可以采取這樣的形式,在課文插圖的輔助下,初中生能夠更為深入地學習課文的主要內容,從而讓語文預習更具針對性。
三、借助流行元素,突顯預習作業(yè)的趣味性
預習作業(yè)的布置是為了讓學生更加熟悉課文,對他們的識記能力進行訓練,使他們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假如布置的作業(yè)內容和形式不夠豐富,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就會厭煩,覺得預習作業(yè)非常枯燥。這就需要教師讓布置的預習作業(yè)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造性得到發(fā)揮,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
例如,在布置詩詞背誦類型的任務時,筆者通過“我愛背詩詞”的活動來引導學生學習;在學習史學類文章時,筆者通過“歷史小講壇”的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布置《羚羊木雕》預習作業(yè)時,筆者通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預習:“假如你是文中的媽媽,你會不會讓自己的孩子要回羚羊木雕呢?”“假如你是文中的萬芳,你的想法會是什么呢?”“假如你是文中的奶奶,你會站在一旁什么也不說嗎?”筆者利用情景問題帶入,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包含的人物的內心活動。
此外,教師在設計預習作業(yè)時還可以融入舞蹈、音樂等元素。如,《喂——出來》是一篇具有很強故事情節(jié)的文章,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yè)時,可以讓學生通過漫畫來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描述,從而使他們對文章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又如,《水調歌頭》是一首非常美的詞,有人通過歌曲來對其進行演唱,這是一種很好的形式,所以在布置預習作業(yè)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學唱來學習這首詞。
四、基于學生實際,突顯預習作業(yè)的層次性
對于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師要設計不同的預習作業(yè)。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預習作業(yè)要注重生詞的掌握。八年級和九年級學生年齡較長,思維能力相對較強,預習作業(yè)要注重引導他們進行思考,通過預習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為課堂上高效地閱讀文本奠定基礎。教師在對學生所做的預習作業(yè)進行檢查時,要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而設計出合理的教學內容,讓“以學定教”發(fā)揮作用。
筆者在教學《陋室銘》這篇課文時,通過課前測試了解到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疑惑點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他們對這篇文章為何開頭寫山水有所疑惑;第二,文章開頭說的是“斯是陋室”,最后為什么又說“何陋之有”?第三,文章最后為什么提到孔子說的話,有什么深意呢?對于學生感到疑惑的問題,筆者設計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作者將其叫做‘陋室,同時使用了‘銘,通過對課文深入解讀,你認為其簡陋嗎?請大家從原文中找答案。”對于這個問題,學生找到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第二個問題是:“作者在課文中是如何提出‘斯是陋室觀點的呢?”學生找到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此時筆者再次發(fā)問:“那作者開頭寫山水的原因是什么呢?”這樣,在預習作業(yè)中基于學生的主要疑惑設置問題,能讓學生的疑惑得到解答,他們開展的語文預習也就能夠圍繞文本的主要內容而展開。
總之,教育要跟上時代的發(fā)展,教學技巧也要不斷革新,在設計預習作業(yè)時同樣如此。預習非常重要,關系到學生以后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設計預習作業(yè)時要深入思考,在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