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侵權責任法》是確定侵權行為與損害賠償?shù)姆梢罁?jù),而歸責原則是侵權法的核心規(guī)則,是確立行為人承擔責任的依據(jù)與基礎?!肚謾嘭熑畏ā返?4條規(guī)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fā)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庇捎趯W界對我國侵權法歸責原則體系的不同學說,導致了對該條法律性質的爭議。有學者認為該24條屬于歸責原則,也有學者認為是損失分擔規(guī)則。本文試圖通過解釋論研究,對該條規(guī)定予以明晰,明確其法律性質、適用條件與適用情形。
關鍵詞:侵權責任法;公平分擔損失;解釋論;適用
一、學界關于侵權法第24條的爭議
(一)歸責原則說
主張歸責原則說的學者大多持三元論、四元論的歸責原則體系。以劉淑珍、孔祥俊、王利明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公平責任是指在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是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又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jù)公平的觀念,在考慮受害人的損害、雙方當事人的財產狀況及其他相關情況的基礎上,判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予以適當補償。”《侵權責任法》第24條系延續(xù)《民法通則》第132條之規(guī)定,其法律性質屬于歸責原則。認為與過錯責任要實現(xiàn)矯正正義不同,公平責任是為了實現(xiàn)分配正義。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中應當包括公平責任原則。其理由為:從歸責原則體系來看,應當承認公平責任原則;從歸責的基礎來看,公平責任具有獨特的歸責基礎,即根據(jù)分擔能力來分配責任;從功能上來看,公平責任不僅是確定損失如何分配的歸責原則,而且是確立責任成立的歸責原則。同時,主張公平責任是輔助性原則,在過錯責任原則等難以適用時方可適用。
(二)損失分擔規(guī)則說
否定論者以楊立新、張新寶、王澤鑒等為代表,認為《侵權責任法》第24條并非是歸責原則,而是損失分擔規(guī)則。其理由為:《民法通則》并沒有規(guī)定公平責任原則是一個歸責原則;調整的范圍過于狹小且不屬于嚴格的侵權行為;在實踐中雙方均無過錯的損害糾紛并非一律適用這個規(guī)則。公平責任原則缺乏作為原則的法律依據(jù);所謂的“公平責任原則”缺乏具體的適用對象;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是相對的,正好完整地構成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的內容……公平責任實際上屬于無過錯責任的范圍,如果認定公平責任是一項歸責原則,將會與無過錯責任原則矛盾;將公平責任作為一項歸責原則,會對侵權法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筆者認為,《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guī)定不是歸責原則,而是損失分擔規(guī)則,是指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又不能根據(jù)無過錯責任原則由加害人承擔賠償責任,但是由受害人獨自承擔損失不公平的情況下,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合理分擔損失。
二、對《侵權責任法》第24條的解釋論研究
(一)文義解釋
文義解釋是解釋法律的基石。從文義出發(fā),《侵權責任法》第6條之過錯責任原則、第7條之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規(guī)定都是“承擔侵權責任”,而第24條卻是“分擔損失”。通過對比,可以看出立法者對此二者的態(tài)度是明顯不同的。進一步分析該24條的淵源即《民法通則》第132條的規(guī)定為“分擔民事責任”,立法前后的變化,更能說明《侵權責任法》第24條不同于同法第6、7條,所以該24不是歸責原則。
(二)體系解釋
從侵權法的立法體系來看,該法第6、7條規(guī)定的是歸責原則,即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倘若第24條也為歸責原則,應該與第6、7條規(guī)定在同一位置,此乃出于法律規(guī)范的體系性與邏輯性的要求。但實際上該24條并未規(guī)定在歸責原則的位置,因此有理由認為該24條不屬于歸責原則。
(三)歷史解釋
從立法歷程來看,《侵權責任法草案(二次審議稿)》第 22 條規(guī)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fā)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賠償責任”。之后的《侵權責任法草案(三次審議稿)》第24條將其改成了與《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一致的“由雙方分擔損失”,這種改變代表著立法者對公平責任定位的實質選擇與有意識選擇。立法的前后變化,表明立法者對此規(guī)定的態(tài)度明顯區(qū)別于歸責原則。
(四)目的解釋
從立法目的來看,在2008年12月22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就《侵權責任法草案(第二次審議稿)》進行了說明,指出“草案根據(jù)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明確我國侵權責任制度實行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相結合的原則?!贝苏f明表明第24條規(guī)定不屬于歸責原則。
(五)在適用上,并非強制適用
根據(jù)該24條規(guī)定“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表明此規(guī)定并非強制性規(guī)范,不是符合構成要件就必須適用,而是由法官根據(jù)具體案件的實際情況自由裁量是否適用。由此,法官于具體案件也可以自由裁量不予適用,這與《侵權責任法》第6、7條所規(guī)定的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符合構成要件即強制適用是根本區(qū)別的。所以,第24條規(guī)定不屬于歸責原則。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從文義解釋、體系解釋、歷史解釋、目的解釋以及是否強制適用來看,《侵權責任法》第24條之規(guī)定不屬于歸責原則,而是一項損失分擔規(guī)則。從根本上講,行為人沒有過錯,又不屬于法律規(guī)定的無過錯責任情形,所以行為人的行為并不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不屬于侵權行為,無須承擔侵權責任。但是,畢竟受害人的損失與行為人的行為有關聯(lián),由雙方合理分擔損失,以彰顯社會公平,實現(xiàn)分配正義。
三、公平分擔損失規(guī)則的適用條件與適用情形
(一)適用條件
第一,必須是重大財產損害。適用公平分擔損失規(guī)則的前提必須是因為侵害人身、財產而造成重大的現(xiàn)實性財產損害。在侵犯人身權的情況下,也可以產生精神損害賠償問題,但公平分擔損失規(guī)則不適用于精神損害賠償?!耙驗榫駬p害賠償?shù)哪康闹饕谟谥撇貌环ㄐ袨槿瞬嵛渴芎θ耍虼藨m用懲罰過錯的過錯責任。”
第二,行為人和受害人均無過錯。行為人和受害人對損失的發(fā)生都沒有過錯,是適用公平分擔損失規(guī)則的主觀條件。行為人和受害人對損失的發(fā)生都沒有過錯,是指對損失的造成有因果關系的人必須都沒有過錯,只要存在對損失的造成有過錯的行為人,即存在過錯責任人,就不能適用本條規(guī)定。并且此處的過錯不僅包含故意和過失,還包括違反注意義務。
第三,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適用公平分擔損失規(guī)則的案件類型必須不屬于法律規(guī)定的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情形,否則應適用無過錯原則認定侵權責任。
第四,行為人的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失有因果關系。行為人的行為與受害人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是行為人分擔損失的正當性基礎,否則行為人不應受此責難。此處的因果關系不要求嚴格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安槐匾蟊仨毦邆洹喈斝?,原則上只具備‘條件性即可?!?/p>
第五,由受害人獨自承擔損失不公平??紤]行為人和受害人的經濟狀況和負擔能力,由受害人獨自承擔損失對受害人不公平,應由雙方合理分擔損失。
(二)適用情形
1.見義勇為。見義勇為使自己受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但是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見義勇為者的損失得不到填補則不公平,有違社會善良風俗。在此情形下,由受益人對見義勇為者的損失適當補償,有利于弘揚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精神。
2.緊急避險。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或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避險措施的,緊急避險人主觀上沒有過錯,客觀上是為了降低危險造成的損害,讓其承擔責任有違公平正義。但是若緊急避險人完全免責,而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或者無法確定引發(fā)險情者,對無辜受害人的損失得不到補償則不公平。為了填補損失,平衡社會利益,具體案件可以考慮由緊急避險人對受害人適當補償。
3.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暫時失去意識或控制致人損害。若行為人對其行為致人損害沒有過錯,且不屬于法定的無過錯責任情形的,原則上不承擔責任。但是受害人的損失確實由行為人引起,行為人免責則導致受害人補償?shù)穆淇?,對受害人不公平。所以實際案件可以考慮,當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致人損害沒有過錯的,根據(jù)行為人的經濟狀況對受害人適當補償。
4.高空拋物。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須證明其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高空拋物中,這種因果關系難以確定,原則上不能由建筑物使用人承擔責任。但是這種處理對受害人則不公平,畢竟是從該建筑物拋擲的物品致其損害。所以,除能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適當補償。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楊立新.《侵權法論》(第五版)[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
[3]奚曉明、王利明.《<侵權責任法>條文釋義》[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4]李仁玉.侵權責任法判例與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5]李挺.侵權法公平分擔損失規(guī)則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
作者簡介
郎朋科(1995.10-),男,漢族,甘肅定西人,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民商法方向,研究方向:合同法。
(作者單位: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