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花
摘 要:新修訂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在內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通過對專題課《家國命運中的歷史抉擇》課例研究,闡述了家國情懷和家國命運的時空議題在教學中的滲透方法及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家國命運
一、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意義及現狀
家國情懷是指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的學生不僅是歷史教育的根本和目的,也是中國公民必備的素質,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和塑造應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家國情懷的核心是愛國,為什么要愛國?怎樣愛國?具備強烈家國情懷的個人作為會對歷史和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不經教師引導、講解和點撥,學生在歷史教科書中很難找到答案。
二、在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結合特定歷史環(huán)境、歷史事件,從歷史人物身上入手,通過大量豐富生動的史料把他們身上的家國情懷挖掘出來,將其轉化成學生的能力、認知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師在自主設計的初中歷史專題課《家國命運中的歷史抉擇》中進行了嘗試,取得了較好
的效果。
(一)情懷立意,人物立題
《家國命運中的歷史抉擇》主要涉及三個歷史人物:張謇、譚嗣同和孫中山。張謇作為20世紀初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旗幟人物,以狀元身份投身“實業(yè)救國”,還將實業(yè)所得投入學校建設,以“教育救國”,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譚嗣同其父是清末一品大員,他為什么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拒絕逃走,選擇為變法流血犧牲呢?孫中山在革命前家境富裕、名校畢業(yè)、衣食無憂,為什么選擇革命?堅持革命呢?三個人身處19世紀末的中國,面對國家內憂外患困局,都敢于舍棄已有的名利、地位,甚至不惜生命為國家謀發(fā)展,為百姓爭前途,這是強烈家國情懷的生動體現。在設計此課時將這三個歷史人物的家國情懷作為學習的重點,用“家國命運中的歷史抉擇”作為學習線索和主題。
(二)精選史料,營造學習情境
在史料選擇時,教師選取了譚嗣同留給妻子和朋友的絕筆遺書,資料一:“閏妻如面:結縭十五年,原約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寫此信,我尚為世間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陰曹一鬼,死生契闊,亦復何言。惟念此身雖去、此情不渝,小我雖滅、大我常存。戊戌年八月九日,嗣同?!辟Y料二:“我亡,而國猶在也。我亡,則中國不亡。嗣同死矣!改良之道,當隨我以去;吾兄(唐才常)宜約軫兄東渡(日本),以革命策來茲也。復生絕筆?!眱煞葙Y料生動、有血有肉、富有震撼力,還原了真實的歷史人物、歷史情境更加感性。孫中山的相關史料增加了他1892年從香港西醫(yī)書院(今香港大學)畢業(yè)的畢業(yè)證書、畢業(yè)成績和電影《十月圍城》的視頻片段,這些直觀感性的史料讓學生興趣大增,對人物的認識也更加全面。
(三)精心設問,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
為了幫助學生形成大的歷史時空觀,建立起家國命運與個人及社會群體間密不可分的歷史認識,教師設計了兩個比較性的問題“(1)什么樣的家國命運讓他們做出了以上抉擇?目的是什么?(2)他們的抉擇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從家國命運和目的來分析三人做出抉擇的相同之處——即背景相同: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亡;目的相同:救國救民。從途徑、方式上分析不同之處,引導學生探究三人的思想與作為對中國歷史的影響,設計三個問題:(1)張謇和他創(chuàng)辦的大生紗廠等企業(yè)及學校推動了中國哪些領域的發(fā)展?(2)譚嗣同的抉擇和他參與的變法引發(fā)國人怎樣的思考和變化?(3)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如何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學生在這些問題引導下進行的小組合作討論中方向明確、積極投入,效果非常好。
(四)精煉語言,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感認知
為了讓學生在學完本課之后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上實現質的提升,形成較強的家國情懷,在小結時,教師以這樣一段話對三個人的歷史影響進行總結:“歷史是條長河,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的歷史轉彎處,千千萬萬的張謇、譚嗣同和孫中山匯成了一條爭取民族自救自強的洪流,當更多的后來人投身于這條洪流,中華民族奔騰向獨立富強的方向已勢不可擋?!焙唵文毘錆M積極情感和正確價值取向的話語讓學生深有感觸。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他們的人生經歷和抉擇中你看到了哪些可貴的品質?你是否想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學生通過思考,把歷史人物身上“愛國愛民的情懷、淡泊名利的胸懷、不斷學習的能力、放眼世界的目光、銳意改變的勇氣”的優(yōu)秀品質提煉出來,意識到自己應該成為這樣的人,實現情感的內化和認識的提升。
在本課設計與授課過程中,教師精選史料、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交融的狀態(tài)中學有所獲、學有所思、學有所悟,深刻領悟了家國情懷的深刻含義,貫徹了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梁佳斌.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15.
[2]易連云,毋改霞.中小學家國情懷教育初論[J].中國德育,2014(13).
?誗編輯 溫雪蓮